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16篇
  免费   1825篇
  国内免费   28篇
耳鼻咽喉   3篇
儿科学   6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45篇
口腔科学   12篇
临床医学   143篇
内科学   53篇
皮肤病学   13篇
神经病学   15篇
特种医学   63篇
外科学   2081篇
综合类   338篇
预防医学   162篇
眼科学   5篇
药学   93篇
  2篇
中国医学   102篇
肿瘤学   31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49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57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166篇
  2017年   266篇
  2016年   158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95篇
  2013年   429篇
  2012年   442篇
  2011年   407篇
  2010年   429篇
  2009年   99篇
  2008年   48篇
  2007年   51篇
  2006年   73篇
  2005年   47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2篇
  1962年   1篇
  195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目的:总结腹主动脉-人工血管吻合口处的感染性假性动脉瘤患者的治疗经验。方法:回顾1例发生在腹主动脉-人工血管吻合口处的感染性假性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经血管腔内放置覆膜支架和手术引流等治疗,抢救成功;出院后随访6个月,情况良好。结论:对于巨大的感染性假性动脉瘤,先放置覆膜支架,再手术引流感染灶的治疗思路是可行的治疗方法,尽管存在争议。  相似文献   
992.
目的:探讨应用腔内技术治疗主髂动脉闭塞症的疗效。方法:对2005年1月—2011年5月34例主髂动脉闭塞的患者行腔内技术治疗,其中男28例,女6例;年龄42~79(平均58.3)岁。左侧髂动脉病变15例,右侧髂动脉病变12例,双侧髂动脉病变7例,包括累及腹主动脉末端2例。合并高血压30例,冠心病13例,糖尿病7例,脑血管病2例。术前均行CTA明确诊断。结果:34例主髂动脉闭塞的患者共植入支架44枚,临床症状改善。术后34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36个月,1例再狭窄,狭窄程度50%,缺血症状不明显,未治疗。结论:应用腔内技术治疗主髂动脉闭塞症是一种有效的微创方法。  相似文献   
993.
介入联合微创手术治疗下肢混合型血管性溃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索下肢混合型血管性溃疡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对2008年10月—2011年10月收治的22例下肢混合型血管性溃疡患者采用介入联合微创手术治疗。分别采用球囊扩张成形术和支架植入术开通患者下肢动脉闭塞段,小切口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及溃疡周围交通静脉缝扎术等治疗患者下肢静脉功能不全。结果:全部患者溃疡迅速彻底愈合,平均愈合时间28 d。随访6~28个月,无复发病例。结论:介入联合微创手术治疗下肢混合型血管性溃疡疗效确切显著,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994.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合并肢体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近年收治的45例合并DVT的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分析血栓形成的机制及防治措施.结果:38例(84.4%)患者经正规抗凝溶栓治疗后,临床症状缓解,其中1例出现皮下淤血;4例(8.9%)抗凝溶栓过程中出现肺栓塞(PE),其中3例抢救后肺栓塞症状基本缓解,1例抢救无效后死亡;3例患者因出血风险仅给予制动、对症及活血药物治疗后症状缓解.8例与外周中心静脉导管( PICC)置入有关的上肢DVT患者治疗后,根据不同情况分别拔除导管,未出现明显PE症状.结论:恶性肿瘤患者需警惕DVT形成,确诊后应积极治疗.对无明显诱因的DVT患者要高度警惕并存恶性肿瘤的可能.  相似文献   
995.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胆囊炎的效果及可行性。方法:对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68例急性胆囊炎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手术时间28~100 min,平均43 min,术中出血20~280 mL,平均78 mL。所有患者均未发生并发症,无中转手术者。结论:急性胆囊炎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胆囊炎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996.
目的:探讨贲门癌切除术中可靠有效的吻合方法,以提高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以手工吻合技术完成的110例(手工吻合组)和采用管状吻合器完成的180例(机械吻合组)贲门癌手术后患者临床资料,比较两组出现的与吻合技术有关的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吻合口出血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机械吻合组的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反流、声嘶发生率及术后6个月病死率均低于手工吻合组(均P<0.05);两组间3年生存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机械吻合法在减少术后并发症及病死率方面优于手工吻合法,且操作简单、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997.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乳晕旁弧形切口和劈开半乳头放射状切口2种手术方法的优缺点。 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乳腺纤维导管镜下行美兰定位后,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83例的临床资料。其中48例采用乳晕旁弧形切口,35例采用劈开半乳头放射状切口。 结果:乳腺纤维导管镜确定病变象限应用美兰染色后行乳腺区段切除,根据实际情况选用乳晕旁弧形切口和劈开半乳头放射状切口2种切口均能安全、准确切除病灶,效果良好,经6个月至2年的随访,无复发病例,切口美观。 结论:乳腺纤维导管镜结合美兰染色定位手术切除病灶是治疗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有效方法。2种切口均适宜,各有优缺点。  相似文献   
998.
目的:探讨两种营养支持对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营养状况、免疫水平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将入选患者随机分为肠外营养(PN)组(270例)与肠内营养(EN)组(270例),营养支持均在术后第1天开始,按等热量[125 kJ/(kg.d)]和等氮量[0.25 g/(kg.d)]进行。观察比较两组的营养情况、细胞免疫情况和转归及预后情况。结果:营养指标方面,术后PN组转铁蛋白水平低于术前,其余指标无明显改变,EN组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和转铁白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术前和PN组(均P<0.05);免疫指标方面,PN组NK细胞水平高于术前,其余指标无明显改变,而EN组术后CD3,CD4,CD8,NK细胞和IL-2受体水平明显高于术前和PN组(均P<0.05);并发症与预后方面,PN组与EN组的总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56.3%和28.9%(P<0.05),两组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EN组并发症持续时间,术后感染应用抗生素的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PN组(均P<0.05)。结论: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早期EN支持优于PN支持,EN支持能较好地改善患者机体营养状况、提高免疫能力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99.
目的:探讨肝细胞肝癌(HCC)合并中重度门静脉高压症(PHT)手术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将2005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247例符合相关标准的HCC-PHT患者分为单纯肝癌切除组(不伴门静脉高压或伴中、轻度门静脉高压)和肝切除联合门奇静脉断流组,进行实验室指标和术后肝性脑病、腹水、胃溃疡、再出血等风险因素对比分析。结果:联合手术组患者术后肝功能恢复、肝性脑病、腹水、胃溃疡、再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与单纯手术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术后白细胞及血小板明显升高,远期出血率明显降低(均P<0.05)。结论:同期联合手术是治疗原发性肝癌伴有重度门脉高压症患者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且并不增加手术的病死率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探索手助方式在腹腔镜胃癌D2根治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和技术路径。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年12月—2011年5月的胃癌患者30例的临床资料,采用自行设计的手术路径,实施手助腹腔镜胃癌D2根治术治疗。结果:成功施行手辅助腹腔镜胃癌D2根治术29例。其中根治性全胃切除术15例,根治性近端胃切除术3例,根治性远端胃切除术11例。全程手术时间150~210 min(平均177 min);手术切口长度6~7 cm(平均6.86 cm);术中出血80~600 mL(平均228 mL)。手术后病理检出淋巴结数11~35枚(平均16.79枚)。29例均没有发现手术切缘癌残留。TNM分期:I期1例,II期2例,III A期8例,III B期6例,IV期12例。术后并发胃无力症1例。全组因术中出血中转开腹手术1例。结论:笔者自行设计的手辅助腹腔镜技术路径能够满足胃癌D2根治术的手术操作规范需求,安全、可行,并有可能成为一种新的胃癌手术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