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12.
目的:双下肢不等长是全髋关节置换后最受关注的并发症,可影响患者满意度和缩短假体使用寿命.因此,诸多专业人员十分关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如何选择和应用相关控制双下肢等长的方法和策略.方法:选择2004-01/2006-12三峡大学仁和医院进行单侧髋关节置换87例患者.男36例,女51例:年龄35~78岁,平均60.2岁.股骨头缺血性坏死25例,股骨颈头下型骨折48例,股骨颈肿瘤4例,类风湿性关节炎6例,髋臼发育不良4例,其中术前双下肢不等长共70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进行双下肢长度测量和X射线片模板测量,从而确定髋臼中心,计截骨平面和选择股骨颈长.同时术中使用克氏针法测量及综合调整决定截骨平面,确定合适的假体长度.结果:术后随访6~36个月,术前双下肢等长(双下肢长度差小于1.0)17例患者中,仅1例延长1.5 cm;术前肢体短缩1.0~6.0 cm的70例患者中,术后恢复等长66例,均在1.0 cm以内,其余4例延长或短缩1.6~2.1 cm.结论:术前测量及术中测量和综合调整策略,有利于选择合适假体,有效控制置换后的双下肢等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微切口经皮椎弓根螺钉技术在腰椎微创融合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2011年2月至2014年1月采用微切口经皮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的腰椎管狭窄症和腰椎滑脱症共122例。其中男77例,女45例;年龄45~70岁,平均57.8岁。采用Quadrant微创通道下减压、椎间融合、微切口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和/或对侧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手术方式,统计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椎间融合情况,记录手术前后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按Suk标准评估植骨融合情况和Nakai分级进行疗效评估。结果122例患者均完成手术。其中112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33个月,平均16.5个月。术后1、6、12个月VAS评分和ODI均较术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按Suk标准评估:107例椎间骨性融合(95.54%),3例可能融合(2.68%),2例未融合(1.79%)。根据Nakai分级:优83例(74.11%),良20例(17.86%),可6例(5.36%),差3例(2.68%),优良率为91.96%。结论微创通道下减压椎间融合结合微切口经皮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 相似文献
14.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双下肢不等长的预防和处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双下肢不等长的预防和处理.方法 2004年1月-2006年12月,收治87例患者进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男36例,女51例;年龄35~78岁,平均60.2岁.股骨头缺血性坏死35例,股骨颈头下型骨折38例,股骨颈肿瘤4例,类风湿性关节炎6例,髋臼发育不良4例.70例术前双下肢不等长,肢体短缩1~6 cm.Harris评分(34.81±1.36)分.患者术前均进行双下肢长度测量和X线片模板测量,确定髋臼中心,设计截骨平面和选择股骨颈长.术中应用克氏针法测量及综合调整决定截骨平面,确定合适的假体长度.术后测定对比双下肢长度差异.结果 2例于术后第5天出现浅表感染,局部引流后治愈;4例于术后4周出现脱位,2例手法复位成功,2例手术切开复位.患者获随访6~36个月,平均18.3个月.术后3个月Harris评分(91.50±1.87)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双下肢等长17例中1例延长1.5 cm;70例不等长患者中,术后66例恢复等长(均在1 cm以内),4例延长或短缩1.6~2.1 cm,总等长率94.25%.结论 术前、术中双下肢长度和X线片模板测量、综合调整,以及术后矫正处理能有效预防和处理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双下肢不等长.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 探讨光导椎板拉钩系统在微创与小切口手术治疗单纯椎间盘突出症的应用。方法 对56例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 术前常规检查腰椎正侧位X线片, 前屈后伸动力位X线片,腰椎CT,腰椎磁共振等检查。在应用光导椎板拉钩系统下分别进行微创手术(3~3.5cm), 完成开窗、椎间盘切除术,结果 56例全部顺利完成手术。随访56例,平均随访时间14个月。术前 (JOA) 评分平均(3.63±1.43)分, 术后平均(13.3±1.0)分, 症状体征平均改善率85.01%, 术前术后有明显统计学意义, 根据改善率,优40例, 良11例,可5例, 全组优良率91.07 %。结论 采用光导椎板拉钩系统应用常规脊柱手术器械进行脊柱后路手术,切口小、创伤少,术后恢复快,证明光导拉钩系统下椎间盘切除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创新,近远期疗效佳。 相似文献
16.
目的:综合分析骨关节炎与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7的关系。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 1995—01/2005—12有关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7与骨关节炎关系的文章,检索词“osteoarthritis,IL-17”,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应用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5—01/2005—02有关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7与骨关节炎关系的文章,检索词“骨关节炎,白细胞介素17”,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资料选择:对检索到的白细胞介素17、骨关节炎方面的相关信息进行整理,选取针对性强的文章。同一领域的文献则选择近期发表或权威杂志的文章。资料提炼:共检索到44篇相关文献,其中16篇文章符合要求。排除28篇,其中16篇系重复同一研究,12篇为临床报道。资料综合:白细胞介素17通过与其受体结合发挥生物学作用,其可能通过增加关节软骨细胞诱导性一氧化氮合酶表达和一氧化氮产量,增强软骨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MMP-1/3/13)的表达,增强蛋白聚糖酶和胶原酶活性,促进软骨蛋白多糖及胶原降解,并增强单核细胞对软骨基质的破坏,从而诱导和加速骨关节炎的发生和发展。结论:白细胞介素17在骨关节炎疾病发生和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已基本肯定,但其作用途径以及其与症状的关系等尚未完全明确。从分子水平阐明骨关节炎的发病途径以及针对该途径的免疫治疗都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7.
联合应用椎弓根螺钉系统加cage融合器治疗腰椎滑脱症患者37例。观察术前、术后3d及随访1.5a时的Taillard指数、Boxall指数、滑脱角、腰椎生理前凸角及椎间隙高度的变化情况。综合评定临床疗效及融合率。结果与术前相比,术后3d Taillard指数、Boxall指数显著降低(P均〈0.05);腰椎生理前凸角、滑脱角及椎间隙高度显著增加(P均〈0.05)。与随访1.5a时相比,术后3d各观察指标无明显改变(P均〉0.05)。本组优良率为94.59%,融合率为100%。无内固定材料松动和断裂,全部cage融合器位置和形态较术后无1例发生改变。证实椎弓根螺钉系统联合cage融合器治疗腰椎滑脱症可能会起到协同作用。复位理想,内固定坚强,脊柱融合率高,并发症低。 相似文献
18.
负压封闭引流辅助治疗骨筋膜室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筋膜室综合征是骨折科急症,常需要切开减压.传统方法是切开后敷料覆盖换药,费时费力且易发生创面感染,患者痛苦较大.创面封闭负压引流技术(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应用于感染、溃疡、皮瓣供区、植皮区、断肢(指)再植创面均取得较好的效果[1],少见应用于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报道. 相似文献
19.
目的:双下肢不等长是全髋关节置换后最受关注的并发症,可影响患者满意度和缩短假体使用寿命。因此,诸多专业人员十分关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如何选择和应用相关控制双下肢等长的方法和策略。
方法:选择2004-01/2006-12三峡大学仁和医院进行单侧髋关节置换87例患者。男36例,女51例;年龄35~78岁,平均60.2岁。股骨头缺血性坏死25例,股骨颈头下型骨折48例,股骨颈肿瘤4例,类风湿性关节炎6例,髋臼发育不良4例,其中术前双下肢不等长共70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进行双下肢长度测量和X射线片模板测量,从而确定髋臼中心,设计截骨平面和选择股骨颈长。同时术中使用克氏针法测量及综合调整决定截骨平面,确定合适的假体长度。
结果:术后随访6~36个月,术前双下肢等长(双下肢长度差小于1.0 cm)17例患者中,仅1例延长1.5 cm;术前肢体短缩1.0 ~6.0 cm的70例患者中,术后恢复等长66例,均在1.0 cm以内,其余4例延长或短缩1.6~2.1 cm。
结论:术前测量及术中测量和综合调整策略,有利于选择合适假体,有效控制置换后的双下肢等长。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