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45篇 |
免费 | 3篇 |
国内免费 | 20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12篇 |
临床医学 | 17篇 |
内科学 | 14篇 |
特种医学 | 1篇 |
外科学 | 75篇 |
综合类 | 28篇 |
预防医学 | 19篇 |
肿瘤学 | 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3篇 |
2022年 | 4篇 |
2021年 | 2篇 |
2020年 | 7篇 |
2019年 | 5篇 |
2018年 | 4篇 |
2017年 | 1篇 |
2016年 | 5篇 |
2015年 | 1篇 |
2014年 | 3篇 |
2013年 | 1篇 |
2012年 | 3篇 |
2011年 | 4篇 |
2010年 | 4篇 |
2009年 | 8篇 |
2008年 | 22篇 |
2007年 | 8篇 |
2006年 | 21篇 |
2005年 | 7篇 |
2004年 | 3篇 |
2003年 | 13篇 |
2002年 | 6篇 |
2001年 | 6篇 |
2000年 | 12篇 |
1999年 | 1篇 |
1997年 | 3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2篇 |
1990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小肠淋巴管系统的功能涉及脂肪和一些药物的吸收、小肠淋巴液的调节、大分子的交换和淋巴细胞的迁移。小肠移植后可致移植引流淋巴管的完全离断,但其带来的影响尚不清楚。本研究在大鼠小肠移植显微外科淋巴管重建(LR)模型研究其对移植大鼠生存率、血浆脂肪酸和血浆FK506水平的影响。异位双造口小肠移植在BN和LEW或LEW和LEW大鼠间进行。分为6组:AI组,BN+LEW+LR;A2组,BN+LEW-LR;B1组,BN+LEW+LR+PK506;B2组,BN+LEW-LR+FK506;C1组,LEW+LEW-LR;C2组,LEW+LEW+LR。淋巴管重建在移植物胸导管宿主乳糜池间,由淋巴管造影评定通畅率。结果显示:①排斥反应不影响重建淋巴管的通畅率;②小肠移植后淋巴管重建显延长用FK506控制排斥反应宿主的平均生存时间和增加生存大鼠的体重;③小肠移植后的淋巴管重建显增加术后早期脂肪酸的吸收,在术后14天后与未行淋巴管重建宿主的血浆脂肪酸水平无显性差异;④小肠移植后淋巴管重建,使宿主较未行淋巴管重建大鼠术后血FK506水平高而迅速。因此,我们的初步研究表明,小肠移植后淋巴管重建通过增加脂肪酸吸收和FK506的吸收对宿主大鼠产生有益的影响。而LR在小肠移植中的确切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2.
53.
康莱特注射液对胃癌患者细胞凋亡、增殖及T细胞亚群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探讨康莱特对胃癌细胞凋亡对增殖及胃癌患者T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进展期胃癌患者3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10例):A组(对照组):手术前后常规给予全胃肠外营养(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TPN)治疗;B组(康莱特治疗组):术前5d及术后9d,给予康莱特注射液200mL/d静脉滴入加常规TPN治疗;C组(化疗组):术前给予5d化疗,甲酰四氢叶酸钙(calcium folinatefor,CF)200mg及5氟脲嘧啶(5-FU)750mg/d静脉滴注加常规TPN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术后1d,5d及10d,采集外周静脉血,应用免疫荧光法检测CD3^ 、CD4^ 、CD8^ T细胞亚群。手术中取胃癌病理组织,用末端转移酶介导的dUTP切口末端标记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胃癌细胞的凋亡(AI)与增殖(PI)及二者之比(AI/PI)。结果:B组与C组相比较,胃癌细胞的AI、PI及AI/PI,无显著差异(P>0.05);B组与A组相比较,上 3种指标则具有显著差异(P<0.01)。治疗前3组CD3^ 、CD4^ 、CD8^ T细胞亚群的百分率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1d,5d3组CD3^ 、CD4^ 、CD8^ T细胞亚群的百分率差异显著(P<0.01);术后10d,CD3^ 、CD4^ 、CD8^ T细胞亚群的百分率,B组与A组以及B组与C组相比较,差异性分别为显著(P<0.05)及非常显著(P<0.01)。结论:康莱特可明显促进胃癌细胞凋亡和抑制其增殖,有助于提高围手术期患者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54.
双Cuff双造口大鼠异位小肠移植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1 实验资料1 1 近交系雄性BN大鼠 体质量约 2 5 0 - 30 0 g ,作为供体 .LEW大鼠 ,雄性 ,体质量约 30 0 - 35 0 g ,作为受体 .动物购自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中心 .实验前于实验室饲养 4 8h ,禁食 2 4h ,不禁水 .1 2 动物分组 动物分为 4组 ,A组 :动脉袖套 +静脉 5F套管 (n =2 0 ) ;B组 :动脉袖套 (n =2 0 ) ;C组 :动脉袖套 +静脉5F套管 +FK5 0 6 (n =2 0 ) ;D组 :动脉袖套 +FK5 0 6 (n =2 0 ) .FK5 0 6量为 0 5mg·kg-1,im .1 3 静脉套管的制作 采用 5F儿童用心血管鞘管 .切为 2- 3mm长的鞘管段… 相似文献
55.
调节性T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与同种小肠移植耐受 总被引:7,自引:7,他引:0
许多对于宿主免疫耐受中调节性T细胞作用的研究提供了大量有意义的结果。在小肠移植,抗CD4mAb和抗CD8mAbs均抑制排斥,但抗CD4mAb更有效;CD4^ CD25^T细胞的免疫抑制性表现在经TCR介导信号刺激活化以后能够抑制CD4^ 和CD8^ T细胞的活化和增殖,从而抑制排斥反应的发生实现耐受;调节性T细胞分泌的关键细胞因子与小肠移植排斥反应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通过少量关键的相关细胞因子改变免疫反应,成为实现同种小肠移植耐受的具有高度可行性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57.
腹部辐射致肠粘膜屏障损伤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根据临床上辐射性肠粘膜屏障损伤防治研究的需要,探讨建立稳定及符合辐射性肠粘膜屏障损伤研究动物模型的方法。方法SD大鼠,分别用8.5Gy或9.5Gy^60Co腹部辐射,光镜、电镜、细菌培养及图象分析进行肠粘膜屏障损伤的评估。结果应用9.5Gy所致的辐射性肠粘膜屏障损害大鼠其肠粘膜形态学、病理学改变,死亡率(33%),及作为肠粘膜屏障损伤的指标之一的肠系膜淋巴结的细菌易位率均稳定,与临床病人的病情接近。结论本模型适合辐射性肠粘膜屏障损伤(如放射性肠炎)治疗(如TPN等)研究的需要。 相似文献
58.
观察我国首例父子间活体小肠移植受体早期肠内营养对移植肠肠粘膜形态结构、肠粘膜屏障及吸收功能的影响。应用图像分析、D-木糖吸收试验和血培养等方法测定移植肠绒毛高度、绒毛面积、D-木糖吸收率和肠道细菌移位。结果 :术后 7天移植肠绒毛高度、面积显著缩短 ,但在第 12天已开始恢复。在术后第 38天完全脱离 TPN时已恢复至移植前的近 80 % ,D-木糖吸收率达基本正常水平 ,血培养始终为阴性。结论 :活体小肠移植术后早期肠内营养不但促进移植肠的运动 ,而且显著改善粘膜结构和吸收功能 ,防治肠粘膜屏障的损伤。活体小肠移植术后早期肠内… 相似文献
59.
<正> 患者男性,55岁,1989年7月3日以横纹肌肉瘤之初诊收住院,患者3个月前因升结肠瘤而行右半结肠切除术。术后病理报告为管状腺瘤。当时病人发现右大腿前外侧有一鸽蛋大小包块,无任何不适,未在意。出院化疗期,包块迅速增大,至二次入院前一周出现持续性 相似文献
60.
腹部受辐射 ( abdominal rdiation,AR)致放射性肠炎常导致肠粘膜屏障损害和细菌易位。接受长期 TPN( 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TPN)改善营养的同时 ,可加重细菌易位 ,并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等致死性并发症。即使给予肠粘膜代谢所需的谷氨酰胺 ( Glutamine,Gln)亦不能完全防治其损伤。EGF( epidermal growth factor)是胃肠道粘膜上皮生长和增殖的介质。本研究在 SD大鼠放射性肠炎模型上观察了 EGF增强 TPN对放射性肠炎细菌易位及对损伤的肠粘膜修复的影响 ,结果发现 ,经 EGF增强的 TPN治疗大鼠放射性肠炎 ,大鼠死亡率、细菌易位率均较不用 TPN及应用不含 EGF的 TPN组明显下降 ,体重、粘膜 /肠段重量比、绒毛高度、面积、小肠 Gln摄取率及 DNA含量均明显升高。机理为 :EGF对小肠粘膜有明显的滋养作用。EGF增强 TPN在提供较完善营养及肠道充分休息 ,促进创伤愈合的同时 ,通过提高肠粘膜对 Gln的摄取能力 ,维持肠粘膜上皮的正常代谢 ,加速修复损伤的肠粘膜屏障 ,降低细菌易位率 ,从而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