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45篇 |
免费 | 3篇 |
国内免费 | 20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12篇 |
临床医学 | 17篇 |
内科学 | 14篇 |
特种医学 | 1篇 |
外科学 | 75篇 |
综合类 | 28篇 |
预防医学 | 19篇 |
肿瘤学 | 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3篇 |
2022年 | 4篇 |
2021年 | 2篇 |
2020年 | 7篇 |
2019年 | 5篇 |
2018年 | 4篇 |
2017年 | 1篇 |
2016年 | 5篇 |
2015年 | 1篇 |
2014年 | 3篇 |
2013年 | 1篇 |
2012年 | 3篇 |
2011年 | 4篇 |
2010年 | 4篇 |
2009年 | 8篇 |
2008年 | 22篇 |
2007年 | 8篇 |
2006年 | 21篇 |
2005年 | 7篇 |
2004年 | 3篇 |
2003年 | 13篇 |
2002年 | 6篇 |
2001年 | 6篇 |
2000年 | 12篇 |
1999年 | 1篇 |
1997年 | 3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2篇 |
1990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目的 :在建立异位双造口小肠移植 (SBT)后淋巴管重建模型的基础上 ,研究淋巴管重建 (LR)、早期肠内营养对受者血浆游离脂肪酸 (FFAs)的影响。 方法 :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大鼠小肠移植术前和术后 1、4、7、10和 14天血浆中游离脂肪酸C14 、C16、C18∶1、C18∶2 、C2 0∶4浓度。 结果 :在小肠移植后立即行淋巴管重建的大鼠 ,术后血浆游离脂肪酸浓度较未行淋巴管重建者高 ,特别是在术后早期 (7天内 )更显著。 结论 :小肠移植后立即行淋巴管重建、早期肠内营养不仅可为机体提供充分的能量 ,而且能有效地纠正低血浆游离脂肪酸 ,尤其可有效地防止小肠移植后早期必需脂肪酸的缺乏 ,发挥游离脂肪酸如花生四烯酸C2 0∶4及其衍生物PGE2 ,TXA2 和LTB4等在免疫细胞功能调节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2.
33.
目的对腹部手术之后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的诱因、临床症状和相关治疗措施进行研究。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1月20例腹部手术后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的病历资料。 结果只有2例表现出上腹轻压痛,还没有出现腹膜炎的相关体征,超声提示胆囊壁水肿状况一般,胆囊附近没有积液,行抗炎、纠正微循环保守治疗后好转。7例患者因年龄较大、病情危重,暂行经皮经肝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术(PTGD),其中1例因引流效果不佳,开腹行胆囊切除;1例因并发感染性休克、呼吸衰竭死亡;其余5例病情稳定后3月均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11例患者均直接行胆囊切除术,其中行开腹手术3例,腹腔镜手术8例,因腹腔粘连严重中转开腹3例。2例患者因怀疑有胆总管穿孔可能,加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术。 结论腹部手术之后出现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是由多种诱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易于与原发疾病的并发症相混淆,出现误诊或者漏诊,且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可诱发多器官功能衰竭,故及早发现、及早诊断并根据患者的耐受情况选择合理的手术切除是最佳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34.
康莱特注射液对胃癌患者细胞凋亡、增殖及T细胞亚群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探讨康莱特对胃癌细胞凋亡对增殖及胃癌患者T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进展期胃癌患者3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10例):A组(对照组):手术前后常规给予全胃肠外营养(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TPN)治疗;B组(康莱特治疗组):术前5d及术后9d,给予康莱特注射液200mL/d静脉滴入加常规TPN治疗;C组(化疗组):术前给予5d化疗,甲酰四氢叶酸钙(calcium folinatefor,CF)200mg及5氟脲嘧啶(5-FU)750mg/d静脉滴注加常规TPN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术后1d,5d及10d,采集外周静脉血,应用免疫荧光法检测CD3^ 、CD4^ 、CD8^ T细胞亚群。手术中取胃癌病理组织,用末端转移酶介导的dUTP切口末端标记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胃癌细胞的凋亡(AI)与增殖(PI)及二者之比(AI/PI)。结果:B组与C组相比较,胃癌细胞的AI、PI及AI/PI,无显著差异(P>0.05);B组与A组相比较,上 3种指标则具有显著差异(P<0.01)。治疗前3组CD3^ 、CD4^ 、CD8^ T细胞亚群的百分率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1d,5d3组CD3^ 、CD4^ 、CD8^ T细胞亚群的百分率差异显著(P<0.01);术后10d,CD3^ 、CD4^ 、CD8^ T细胞亚群的百分率,B组与A组以及B组与C组相比较,差异性分别为显著(P<0.05)及非常显著(P<0.01)。结论:康莱特可明显促进胃癌细胞凋亡和抑制其增殖,有助于提高围手术期患者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35.
目的探讨胃癌全胃切除术后肠内营养对血浆游离脂肪酸的影响。方法将30例胃癌行全胃切除术后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EN)组,术后第1天即开始行肠内高营养;对照(TPN)组,术后即给予全肠外营养,共9d。分别于术前及术后第1、5、9天,采静脉血,监测血浆中游离脂肪酸(C16:0、C18:0、C18:2、C20:4)。结果术前及术后d1两组无差异(P>0.05);d5、d9两组游离脂肪酸(FFA)均升高,C16:0、C20:4两组比较差异最明显(P<0.01);手术前后两组各自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手术创伤后血浆中游离脂肪酸浓度降低,术后EN能更快予以补充,并且优于TPN。 相似文献
36.
腹部受辐射 ( abdominal rdiation,AR)致放射性肠炎常导致肠粘膜屏障损害和细菌易位。接受长期 TPN( 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TPN)改善营养的同时 ,可加重细菌易位 ,并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等致死性并发症。即使给予肠粘膜代谢所需的谷氨酰胺 ( Glutamine,Gln)亦不能完全防治其损伤。EGF( epidermal growth factor)是胃肠道粘膜上皮生长和增殖的介质。本研究在 SD大鼠放射性肠炎模型上观察了 EGF增强 TPN对放射性肠炎细菌易位及对损伤的肠粘膜修复的影响 ,结果发现 ,经 EGF增强的 TPN治疗大鼠放射性肠炎 ,大鼠死亡率、细菌易位率均较不用 TPN及应用不含 EGF的 TPN组明显下降 ,体重、粘膜 /肠段重量比、绒毛高度、面积、小肠 Gln摄取率及 DNA含量均明显升高。机理为 :EGF对小肠粘膜有明显的滋养作用。EGF增强 TPN在提供较完善营养及肠道充分休息 ,促进创伤愈合的同时 ,通过提高肠粘膜对 Gln的摄取能力 ,维持肠粘膜上皮的正常代谢 ,加速修复损伤的肠粘膜屏障 ,降低细菌易位率 ,从而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37.
<正> 患者男性,55岁,1989年7月3日以横纹肌肉瘤之初诊收住院,患者3个月前因升结肠瘤而行右半结肠切除术。术后病理报告为管状腺瘤。当时病人发现右大腿前外侧有一鸽蛋大小包块,无任何不适,未在意。出院化疗期,包块迅速增大,至二次入院前一周出现持续性 相似文献
38.
目的观察丙胺酰.谷氨酰胺双肽(Ala—Gln)对全胃切除患者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研究方案、需要接受6天肠外营养的择期全胃切除患者4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两组均行全胃切除,并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途径给予等氮、等热量的肠外营养支持,其中研究组添加Ala—Gln0.5g·kg^-1·d^-1,对照组接受的营养液只含有平衡氨基酸。两组分别于术前1天,术后3小时,1、4和7天采血2.5ml,测定终点指标及替代有效性指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感染相关并发症(P〈0.05)和住院时间(P〈0.01)显著降低,CD4和CD4/CD8比值显著升高(P〈0.01),肿瘤坏死因子α、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和C反应蛋白显著降低(P〈0.01)。结论Ala-Gln可明显增强全胃切除患者的免疫力,对临床近期预后有较好的影响。 相似文献
39.
患者男,18岁,因短肠综合征于2002年1月3日入院.患者曾于2001年9月因肠扭转坏死行小肠切除术,残余小肠为距Treitz韧带10 cm、长约30 cm的空肠,回盲瓣完整存在;患者当时体质量仅30 kg.患者入院后经积极术前准备,于2002年2月15日行活体小肠移植术.供体为患者父亲,供体和受体的ABO血型均匹配,HLA和DA为半相符.术后第1天即给予抗凝、抗排斥、抗感染治疗及全胃肠外营养(TPN).免疫抑制剂维持方案为他克莫司(FK506)4 mg,每日3次;霉酚酸酯(MMF)0.5 g,每日1次;泼尼松30 mg,每日2次.治疗1个月后过渡至正常饮食,停用抗凝、胃肠外营养.患者于8月30日出院,继续口服免疫抑制剂. 相似文献
40.
本实验通过观察一种新型血管扩张药尼可地尔(Nicorandil)对实验性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大的门脉降压作用及血液动力学变化,发现该药能产生立即、持久的门脉压力梯度下降,主要以肝静脉楔压下降表达,且全部归因于肝内阻力的下降。肝静脉压力梯度下降于60分钟达最低点、下降值达43.7%,于120分钟下降仍具有统计学意义。门脉向肝血流同时增加,而对肝功能及循环无不良影响。因此,尼可地尔作为一种治疗门脉高压症的较理想药物,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和应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