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6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43篇
儿科学   14篇
基础医学   31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36篇
内科学   56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25篇
外科学   33篇
综合类   89篇
预防医学   41篇
药学   18篇
中国医学   17篇
肿瘤学   1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11.
目的:观察癌干细胞CD44+/ALDH+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利用组织芯片仪制作组织芯片,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免疫组织化学双重染色观察结直肠癌组织和不同组织中CD44+,ALDH+,CD44+/ALDH+的表达.结果:CD44,ALAH1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肠黏膜和伴不典型增生的管状腺瘤(均P<0.05);在结直肠癌中,CD44和ALDH1的表达率与癌组织的病理分级、浸润、淋巴结转移有关(均P<0.05);CD44+/ALDH+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肠黏膜组织和伴不典型增生的管状腺瘤(均P<0.05),随着癌分化程度的降低,表达率增加.结论:CD44+/ALDH+可作为结直肠癌干细胞有价值的标志物,可作为结直肠癌早期和预防复发转移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112.
目的探讨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丁酸钠(sodiumbutyrate)和DNA甲基化抑制剂5-aza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向心肌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常规培养大鼠BMSCs,细胞分为4组:依次加入丁酸钠0mM,0.5mM,1.0raM,2.0mM。MTT和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浓度丁酸钠对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4周后利用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检测4组细胞的心肌细胞特异性蛋白的表达。从上述4组中选出诱导能力最强的丁酸钠组与5-aza组成4个实验组:阴性对照组,5-aza组,丁酸钠组,5-aza.L丁酸钠组。作用4周后检测心肌细胞特异性蛋白的表达。结果丁酸钠抑制细胞增殖,具有浓度依赖性,而对细胞凋亡没有明显影响。检测发现丁酸钠和5-a.za均能有效诱导BMSCs分化为心肌细胞,丁酸钠诱导分化最适浓度为1.0mM。同时1.0mM丁酸钠诱导分化效率高于5-aza。除此,5-aza和丁酸钠共同作用于BMSCs,其诱导分化能力明显高于其它组。结论丁酸钠能够有效诱导BMSCs向心肌细胞分化,丁酸钠浓度为1.0mM时诱导能力最强,同时诱导分化率高于5-aza。5-aza和丁酸钠一起作用诱导BMSCs向心肌细胞分化的能力明显高于其它组,间接证明DNA去甲基化和组蛋白乙酰化具有协同作用。丁酸钠在有效作用浓度范围内,虽然抑制BMSCs增殖,但是不影响细胞凋亡,表明丁酸钠具有低毒的特性,为以后丁酸钠应用于临床打下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13.
114.
董亮  王伟 《山东医药》1995,35(12):17-17
1995年8~10月,我们将英国重庆葛兰素公司研究生产的新菌灵(头孢肤肟酯)应用于临床,共观察50例,并进行治疗前后痰细菌学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50例均为急慢性支气管炎及肺炎门诊病人。其中男34例,女16例;年龄18~74岁,平均43±3.2岁。给予新菌灵0.25g片剂,每日2次,每次0.25g。经治疗,本组痊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实验室检查及特检正  相似文献   
115.
糖尿病高血脂是糖尿病并发冠心病、心肌梗死、脑血栓的重要因素之一。有效的降脂治疗对预防、治疗糖尿病心脑血管合并症必不可少。笔者于1996~1997年使用国产诺衡(吉非罗齐)及多烯康治疗Ⅱ型糖尿病高血脂,现将其疗效总结如下。1对象与方法将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糖尿病诊断标准的Ⅱ型糖尿病病人随机取样治疗64例(诺衡组31例,多烯康组33例),男19例,女45例;年龄最大73岁,最,J’33岁,平均年龄58.7岁。64例病人的血清总胆固醇(TC)>5.17毫摩/升(200毫克/分升)、血清甘油三酯(TG)>1.69毫摩/升(150毫克/分升)…  相似文献   
116.
1例42岁男性患者,因重症中暑继发肺部感染,先后给予头孢西丁、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万古霉素抗感染。治疗第24天,加用替加环素后患者出现凝血功能异常,第33天,考虑凝血功能障碍可能与替加环素相关,停药3 d后凝血功能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17.
目的探讨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儿童寰枢椎脱位的颈椎活动功能康复和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9月-2013年3月对21例儿童寰枢椎脱位患者采用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男12例,女9例;年龄5-14岁,平均8.9岁。术前颈椎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为前屈26.32°±5.43°、后伸49.58°±4.38°、左旋42.68°±4.46°、右旋41.55°±5.33°、左侧屈28.31°±5.47°、右侧屈27.82°±5.85°。术中采用"寰椎椎弓根显露置钉法"置钉。随访患者神经功能改善和颈椎活动功能情况。结果 21例均行双侧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并置钉成功。随访12-92个月,平均32.5个月,术后3-6个月寰枢椎均骨性融合。末次随访颈椎ROM前屈48.12°±4.92°、后伸57.91°±5.15°、左旋58.37°±5.36°、右旋57.51°±5.74°、左侧屈36.57°±4.39°、右侧屈37.44°±4.53°。结论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治疗儿童寰枢椎脱位,能提供可靠的寰枢椎短节段固定融合和稳定性重建,是一种使颈椎活动功能得到有效康复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8.
目的:探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技术在治疗寰枢椎脱位中的优势及疗效。方法:自2009年4月-2012年4月,通过后路寰枢椎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治疗寰枢椎脱位的患者25例,其中男性14例、女性11例;年龄5~58岁,平均39.6岁。齿状突骨折不愈合13例、齿状突发育畸形6例、先天性颅底凹陷4例、横韧带断裂2例。患者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枕颈部疼痛及活动受限,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神经损害,术前JOA评分5~14分,平均8.7分。对随访患者进行临床疗效及影像学评估。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共植入100枚椎弓根螺钉,未出现脊髓、神经根及椎动脉损伤,手术时间1.5~4h,平均2.8h;术中出血150~450mL,平均250mL。3例患者在剥离寰椎后弓过程中致侧方静脉丛损伤,后经明胶海绵及棉片压迫后止血。术后行X线片及CT检查,3枚椎弓根钉角度偏外进入椎动脉孔,但术中未出现椎动脉破裂出血,术后患者亦无明显症状。1枚椎弓根钉角度偏内,致椎弓根内侧皮质破裂,椎弓根钉部分进入椎管,但未出现神经损伤。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30个月,平均20个月,临床症状均获得明显改善,术后JOA评分9~16分,平均14.2分;1例患者术后1年影像学显示植骨部分吸收,但寰枢椎侧方小关节已出现骨性愈合,故未予以处理,其余患者植骨均获得良好的融合,随访中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螺钉松动断裂。结论: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固定治疗寰枢椎脱位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9.
目的了解我院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对输血医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为医学院校开展输血医学教育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我院72名临床医学专业实习生进行输血医学知识掌握情况调查。结果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对于输血医学知识掌握严重不足,本科生输血医学相关知识掌握情况好于专科生。结论医学院校需加强对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输血医学知识教育,以提高其输血医学知识水平,为其从事临床医疗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20.
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 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qPCR)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重复性好、定量准确、速度快、全封闭反应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基础研究、疾病研究、肿瘤的诊断等方面,成为分子生物学研究中的重要工具。该文对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的原理、检测流程及其应用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