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6篇
临床医学   30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12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探讨通过高频超声观察慢性肝病肝实质回声形态改变对肝纤维化分期的诊断价值。方法正常对照组(S0)57例,病例组403例(其中S1、S2、S3、S4或肝硬化分别为118例、97例、112例、76例),应用高频超声观察肝实质回声形态在各纤维化分期之间的改变,将观察的结果与肝组织病理纤维化分期(S)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将慢性肝病肝实质形态分为细颗粒、较粗颗粒、粗颗粒、窄条纹、宽条纹或网格状共五个级别。S0、S1期中,多表现为细颗粒、较粗颗粒,S0与S1之间无显著性差异;S2、S3、S4期中,分别以粗颗粒、窄条纹、宽条纹或网格状所占百分比最高,分别为62.9%(61/97)、70.5%(79/112)、69.7%(53/76),S0~S1与S2、S2与S3、S3与S4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通过肝实质形态对肝纤维化诊断的敏感性为87.8%(354/403),特异性分别为87.7%(50/57),诊断的正确率为87.8%(404/460)。经Spearman相关分析,肝实质形态与S分期的相关系数是0.909。结论通过高频超声观察肝实质形态的改变,对肝纤维化分期的判断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2.
目的 探讨慢性病毒性肝炎不同G、S分期与门、脾静脉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关系.方法根据肝穿刺活检结果将348例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分为无肝纤维化(S0)~肝硬化(S4)5期,按炎症分级为G1~G4 4级.比较慢肝患者不同G/S分期之间门、脾静脉血流的差异.结果不同G分期之间Drpv、RPVFV差异有显著性,且随分期增高值明显增大.不同S分期之间Dpv、Drpv、Dspv、VsSPV、VmSPV差异有显著性.S1~3分期内Dpv、Drpv随S分期增高而增宽;S1~4分期内Dspv随S分期增高而增宽;S0~4分期内VsSPV、VmSPV随S分期增高而降低.慢肝不同程度之间Drpv、Dspv、RPVFV差异有显著性,且随慢肝程度越重数值越大.VsPV与VsRPV、VsLPV、VsSPV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496、0.377、0.442.PVFV与RPVFV、LPVFV、SPVFV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482、0.334、0.370.结论门、脾静脉血流动力学改变与慢性肝炎不同G、S分期相关.动态测定门、脾静脉速度及血流量可以反映慢肝患者肝纤维化的程度.  相似文献   
43.
目的 评估应用2017年美国放射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Radiology,ACR)发布的甲状腺影像学报告与数据系统(thyroid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TI-RADS) 对甲状腺进行危险分层的价值,并依据结果提出优化分类的建议。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应用2017版ACR TI-RADS评估的342例影像资料完整的甲状腺结节,将评分结果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获得不同分值区间恶性结节的比例,并分别对最大径>1 cm及最大径≤1 cm的结节使用ROC曲线评价诊断效能。结果 利用该评分系统对结节进行危险分层,全部结节、最大径>1 cm的结节、最大径≤1 cm的结节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07、0.936、0.717。随着评分值的增加,良性结节比例逐渐下降,恶性结节所占比例逐渐增长,评分值4~6分区间恶性结节比例增长明显,以评分值为3的恶性结节比例为基准,4、5、6分结节恶性结节分别增长1.6倍、3.8倍、5.3倍,6~8分区间恶性结节稳定在81%~84%,而9分及以上恶性结节比例稳定在93%~94%,依据恶性结节的比例分布特点调整分类,TI-RADS 1类、TI-RADS 2类、TI-RADS 3类仍然分别对应0分、2分、3分,TI-RADS 4类细分为TI-RADS 4a类、TI-RADS 4b类、TI-RADS 4c类,分别对应4分、5分、6~8分,而≥9分的结节划分为TI-RADS 5类。结论 2017版ACR TI-RADS对最大径>1 cm的甲状腺结节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而对最大径≤1 cm的结节诊断价值欠佳。根据不同评分值区间恶性结节比例的分布特点,适当调整分类将能更详细、准确地预测结节的恶性风险。  相似文献   
44.
超声监测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胰腺癌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超声在胰腺癌^35Ⅰ放射性粒子植入术中的作用。方法 术前根据肿块大小计算放射总剂量及粒子数量。术中超声实时监视,均匀布针并植入粒子。术后超声及(或)X线确认植入部位及有无漏植。结果 13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术中超声清晰显示肿块,准确引导植入针的插入,成功监视粒子的植入,术后证实植入部位准确。结论 超声在该项技术中具有定位精确、实时监视、复查随访等作用,其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45.
急性阑尾炎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急性阑尾炎是外科最常见的急腹症,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总的来说以青少年居多。据报导急性典型性阑尾炎的临床正确诊断率约70%~80%。当其发生在儿童、孕妇和老年患者时诊断尤其困难,单凭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很难正确诊断,因此能否适当采用医学影像手段来解决这一问题,就成为影像工作者的一项任务。  相似文献   
46.
经皮穿刺颈椎间盘切吸术(PCD)治疗颈椎间盘突出是近年来开展的一项新的简便而有效的介入技术。自1985年onik首次报告用一切割穿刺和抽吸为一体的自动摘除器行椎间盘切除术,被认为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有效方法。我国医师在80年代开展此项技术,并于90年代先后报告应用效果与经验。在引进并改进此项技术,在动物实验研究获得成功的基础上,我院于1997年以来,应用此项技术治疗32例颈椎间盘突出并进行观察随访。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32例患者行35个颈椎间盘经皮摘除术。男26例,女6例。年龄41~68岁,平均48岁。病程1~2年。主要临床表现有头晕,颈及肩僵硬26例,肢体躯干发麻与麻刺感24例,肌力下降、肌萎缩18例,平衡障碍、走路不稳6例,病变椎间盘平面分布:C_(3~4)3例,C_(4~5)8例,C_(5~6)14例,C_(6~7)10例。1.2 设备与操作方法:(1)设备:中科院物理所生产的经皮穿刺电动旋切腰椎间盘突出治疗仪。美国GEDF5000系统;(2)  相似文献   
47.
目的观察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联合放射治疗对猪胰腺目标的治疗作用及腹部声窗上组织和脏器的损伤情况。方法实验猪共12头,每组3头,分为对照组、HIFU组、放疗组和联合治疗组(HIFU与放疗)。放射治疗及HIFU治疗均参照临床治疗参数进行,对大体标本根据不同损伤程度评为0~3分,组织病理学根据细胞变性坏死情况分为0~4分进行评分,根据损伤及评分情况评价胰腺目标及超声和放射治疗通路上组织、器官的损伤情况。结果 (1)胰腺损伤病理观察评分结果:联合治疗组评分值高于HIFU组,两组评分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t=4.161,P=0.003)。(2)胃壁损伤病理观察评分结果:联合治疗组评分值略高于HIFU组及放疗组,但评分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肠壁损伤病理观察评分结果:联合治疗组及放疗组评分值均高于HIFU组,评分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27,P=0.022),联合治疗组与放疗组评分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组实验动物耐受性好,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与HIFU组及放疗组相比,对活体猪行HIFU联合放射治疗增加了在体胰腺组织的治疗性损伤作用;但HIFU联合放疗治疗未增加HIFU对非目标区组织的损伤,主要损伤表现与放射治疗有关。  相似文献   
48.
晚期胰体癌HIFU消融效果与CT靶皮距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晚期胰体癌HIFU消融效果与CT靶皮距的相关性。方法将HIFU消融体积比>30%定为A组,即存在与HIFU相关的消融;≤30%定为B组,即不明确存在与HIFU相关的消融。根据上述分组,对20例晚期胰体癌肿物消融效果与CT靶皮距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A组与B组之间CT靶皮距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CT靶皮距每增加1cm,消融效果降低0.31倍;ROC曲线显示,当CT靶皮距为7.15cm时,其预测消融效果的敏感度为80.00%,特异度为70.00%,曲线下面积为0.81(P=0.02)。结合临床,将7cm作为CT靶皮距的分界值,预测消融效果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7.80%和72.70%,OR值为9.33。结论晚期胰体癌HIFU消融效果与CT靶皮距呈负相关;CT靶皮距等于7cm可作为胰体癌HIFU治疗的适应证选择界值。  相似文献   
49.
1903年Alexander GB提出了将放射活性源直接插入肿瘤组织内进行治疗的方法,开创了肿瘤近距离治疗的新纪元.由于超声具有分辨率良好、实时扫描、实时监测、血流量显示等多种优势,相对于盲穿和其他引导方式能避开肿瘤周围血管等重要结构,从而使粒子种植均匀.Bulter[1]等分析了有无超声引导情况下198Au的插植数据比较,并据此认为超声技术能使插植位置及剂量掌握得更好,因此近20多年来,人们大量开展超声引导下该技术临床应用的研究.自1983年Holm[2]等开创了超声引导经会阴125I粒子种植治疗前列腺癌以来,这项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许多部位晚期肿瘤的治疗.由于它对肿瘤具有良好的杀伤作用,加上操作简便、微创[3,4]等多种优点,使得该技术越来越受到医学界的重视[5-7].  相似文献   
50.
目的 探讨乳腺管状腺瘤的超声特点,并与病理进行对照。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乳腺管状腺瘤(21个病灶)的超声及病理图像,总结其超声特点及相关病理联系。结果 病灶大部分呈低回声(19/21,90.48%),边界清晰(18/21,85.71%),类似典型纤维腺瘤。17个病灶(17/21,80.95%)无侧方声影,提示无明确包膜。7个病灶呈分叶状(7/21,33.33%),7个病灶(7/21,33.33%)边缘呈微小"分支状"与周边腺体内导管相延续,8个病灶(8/21,38.10%)表现为内部回声不均。彩色多普勒示5个病灶(5/21,23.81%)内无血流信号,16个病灶(16/21,76.19%)内可见血流信号,其中4个病灶(4/21,19.05%)血流信号丰富。病理示所有病灶均无明显包膜,致密增生的小腺管成分≥70%;4个病灶内血管密度较高,部分呈粗大裂隙样静脉结构;2个病灶内可见不规则钙化,2个病灶内可见玻璃样变及胶原沉积。结论 乳腺管状腺瘤超声图像具有一定特征,并与病理改变密切相关,仔细分析图像有助于进行鉴别并提高术前诊断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