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22篇
外科学   18篇
综合类   24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  研究全麻(general anesthesia,GA)复合胸段硬膜外阻滞(thoracic epidural anesthesia,TEA)对术中输注氨基酸患者氧耗量(oxygen consumption,VO2)的影响。方法  选择30例ASAⅠ~Ⅱ级、择期行中上腹部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单纯全麻组(GA组,n=15)和全麻复合TEA组(GAE组,n=15)。入室后行胸段硬膜外穿刺置管、颈内静脉及桡动脉穿刺置管,诱导气管插管后采用Drger Zeus麻醉工作站行Auto control模式机械通气并监测实时VO2,术中七氟醚最低流量紧闭麻醉复合异丙酚、瑞芬太尼输注,根据手术需要间断追加罗库溴铵和芬太尼。两组诱导同时输注18氨基酸注射液4 kJ·kg-1·h-1,持续2 h或手术结束时(手术未满2 h)。GAE组在切皮前分3次给予0.375%布比卡因共10 mL作为负荷量,此后追加4 mL/h,直至手术结束。GA组在相同时间点给予等容积的生理盐水。记录气管插管前5(-5) min和插管后0、5、15、30、45、60、75 min的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心率(heart rate,HR)值和插管后5、15、30、45、60、75 min的VO2和鼻咽温度(Tcore)值。记录术中麻醉药和升压药用量情况。结果  随着输注时间延长,两组VO2均稍上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GAE组稍高于GA组,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气管插管后30 min后,两组Tcore显著下降并趋于稳定(P<0.05),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GA组相比,GAE组的芬太尼用量(P<0.01)和瑞芬太尼用量(P<0.01)更少,但去氧肾上腺素用量(P<0.01)和麻黄碱用量(P<0.05)更多。结论  与单纯GA相比,GA复合TEA尽管能显著减少患者术中输注氨基酸患者的芬太尼和瑞芬太尼的用量,但并不能降低其VO2。  相似文献   
12.
伍剑锷  龚珺  胡萍  葛圣金 《江西医药》2013,48(5):439-441
目的观察不同用药方法在病人镇静、术后顺性遗忘,苏醒等方面的效果。方法120例ASAⅠ-Ⅱ级的在推管内麻醉或神经阻带麻醉下行四肢手术病人,随机分为3组:每组40例,分别为咪唑安定(0.04mg/kg静注+60-120μg/kg.h泵注M组);丙泊酚(0.4mg/kg静注+1-4.5mg/kg.h泵注P组);咪唑安定联合丙泊酚(咪唑安定0.04mg/kg静注+丙泊酚1-4.5mg/kg.h泵注MP组)进行术中镇静。观察生命体征,镇静效果及术后苏醒顺性遗忘情况。结果 3组中镇静效果均良好,但P组、M组中病人MAP下降明显,P组心率下降明显(P<0.05)。而MP组平稳。3组术后遗忘率M组最高(75%),P组最低(20%),MP组(62.5%)和M组接近。3组术后清醒时间P组最短,M组最长。MP组和P组无明显差别。结论丙泊酚和咪唑安定联合应用克服了丙泊酚和咪唑安定单独使用的不足,避免了长时间使用单次注射咪唑安定过程中的蓄积而造成苏醒时间延长,顺性遗忘的作用明显,可提供更平稳更良好的镇静,降低术中知晓;是临床上值得推荐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血管腔内修复术患者的术后并发症,筛选出相关术前危险因素,为促进患者术后康复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2 896例择期血管腔内修复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筛选与手术后各种并发症相关的术前危险因素。结果 共148例患者发生了术后并发症,包括住院期间2例死亡。年龄>75岁的患者,术前合并高血压病、糖尿病、肾功能不全、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病史的患者和ASA分级>Ⅱ级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9.7%、8.1%、14.3%、8.0%、29.7%和6.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75岁,术前合并高血压病、糖尿病、肾功能不全、COPD病史和ASA分级>Ⅱ级均是血管外科腔内修复术后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odds ratio, OR)分别为43.29(95%CI:22.51~83.28,P=0.000)、3.822(95%CI:2.37~6.16,P=0.000)、1.714(95%CI:1.07~2.75,P=0.025)、2.692(95%CI:1.19~6.07,P=0.017)、7.158(95%CI:3.83~13.37,P=0.000)和27.77(95%CI:13.79~55.93,P=0.000)。结论 年龄>75岁,术前合并高血压病、糖尿病、肾功能不全、COPD病史和ASA分级大于Ⅱ级均是血管腔内修复术后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肺保护策略对择期行胸外科手术患者每搏量变异度(SVV)的影响.方法 选择20例择期行开胸手术的患者,ASA分级Ⅰ~Ⅱ级,均无术前用药.研究患者清醒平卧位自主呼吸(T1)、清醒侧卧位自主呼吸(T2)、单纯全麻平卧位双肺通气(T3)、单纯全麻平卧位肺保护策略下单肺通气(T4)、单纯全麻侧卧位双肺通气(T5)、单纯全麻侧卧位肺保护策略下单肺通气(T6)、联合麻醉肺保护策略下单肺通气切皮时(T7)以及联合麻醉肺保护策略下单肺通气切开胸膜时(T8)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SVV、心脏指数(CI)4个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以及SVV变化与HR、MAP、CI的相关性.4个指标数据组内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根据方差齐性检验结果决定进一步统计学检验方案,4个数据组间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T1~T8时间点SVV、HR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AP、CI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方差齐性LSD多重比较结果显示,SVV在T2时间点与T5时间点之间,CI在T1时间点与T3~T8时间点之间,CI在T2时间点与T4时间点、T6~T8时间点之间,MAP在T1时间点与T3~T4时间点、T6~T8时间点之间,MAP在T2时间点与T3~T4时间点、T6~T8时间点之间,MAP在T4时间点与T5时间点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结果显示SVV与CI呈负相关(r=-0.267,P=0.018).结论 术前无容量不足的患者体位改变(从仰卧位到侧卧位)对SVV和HR无显著影响;肺保护策略下单肺通气对SVV、HR、MAP和CI均无显著影响;麻醉因素可引起MAP和CI明显下降,且麻醉状态下被动翻身动作可引起MAP和CI升高,SVV变化与CI呈负相关,但相关性较弱.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建立饮食诱导的肥胖小鼠模型,研究建立肥胖小鼠胃袖状切除术模型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 将40只4周龄雄性SPF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普通饮食组(n=20)和高脂饮食组(n=20),均喂养20周.20周后随机分为4个亚组:普通饮食假手术组,普通饮食手术组,高脂饮食假手术组,高脂饮食手术组.定期测量体重及空腹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食管癌根治术后早期血糖异常对术后短期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 回顾性研究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15年4月至2017年9月的308例食管癌根治术患者的住院病例,收集人口学特征、术前已知的夹杂症、术前空腹血糖、术后早期血糖值及术后住院期间的短期临床不良事件等数据。308例中1例术后早期发生低血糖(3.8 mmol/L),未单独成组。307例患者按术后早期血糖分为正常血糖组(n=215)和高血糖组(n=92)。另以术前的空腹血糖为基础血糖,分为术后血糖升高较多组(≥ 4 mmol/L,n=52)及血糖升高较少组(<4 mmol/L,n=255)。结果 采用分层χ2检验进行术后早期高血糖与各术后临床不良事件的风险评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元Logistics回归处理混杂因素后发现,血糖波动大是术后不良事件总发生率的危险因素(P=0.003,OR=2.641,95% CI:1.402~4.976),血糖波动大亦是病死率的危险因素(P=0.012,OR=7.539,95% CI:11.534~36.713)。结论 术后早期血糖较术前空腹血糖波动较大可以预测食管癌根治术后短期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羟考酮复合罗哌卡因用于硬膜外分娩镇痛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选择2017年2月至2018年1月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的112例初产妇,年龄21~35岁。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A组,n=57)采用0.1%罗哌卡因复合羟考酮硬膜外分娩镇痛;对照组(B组,n=55)采用0.1%罗哌卡因硬膜外分娩镇痛。观察两组起效时间、作用持续时间、镇痛效果、产程时间、分娩结局及血流动力学指标,记录母婴不良反应,评估新生儿Apgar评分,进行脐动脉血气分析。结果 A组镇痛起效时间快于B组,镇痛作用维持时间长于B组。两组产妇在镇痛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低于镇痛前(P<0.05);A组镇痛后2 h至宫口开全的镇痛效果明显优于B组,两组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产妇产程时间、分娩结局、Bromage评分、新生儿Apgar评分及脐动脉血气分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产妇均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羟考酮能加快硬膜外镇痛起效时间,显著延长镇痛时间,增强硬膜外镇痛效果,且不影响产程,也不增加母婴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以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AI)和脑电双频谱指数(BIS)为镇静深度监测指标,观察硬膜外阻滞复合异氟醚麻醉时电针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上腹部手术,实施硬膜外阻滞复合异氟醚麻醉的患者24例。根据异氟醚肺泡最低有效浓度(MAC)随机分为Ⅰ组(0.4MAC)、Ⅱ组(0.6MAC)、Ⅲ组(0.8MAC)3组。术中针刺合谷、内关穴,记录各个时间点从I、BIS的变化。结果:电针后,3组BIS以及Ⅱ组、Ⅲ组AAI均无显著差异(P〉0.05);Ⅰ组AAI与电针前即刻相比,除在电针时有显著升高(P〈0.05),2min后恢复,其余各个时间点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电针在硬膜外阻滞复合异氟醚麻醉状况下对镇静深度无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手臂位置对超声引导锁骨下静脉平面内穿刺置管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8—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需行中心静脉穿刺置管的90例全麻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外展组(n=45)和内收组(n=45),均在超声实时引导下行锁骨下静脉平面内穿刺置管,观察并记录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穿刺总成功率和穿刺并发症情况。结果在超声实时引导锁骨下静脉平面内穿刺置管过程中,外展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为88.9%(40/45),高于内收组的68.9%(31/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外展组和内收组的总穿刺成功率分别为95.6%(43/45)和82.2%(37/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4)。在穿刺并发症方面,内收组有8例穿刺失败,其中2例出现局部血肿,外展组有2例穿刺失败,未发生局部血肿情况,两组均未出现气胸并发症,所有穿刺失败的病例均改行同侧颈内静脉穿刺。结论 全麻手术患者中手臂外展90°便于超声实时引导锁骨下静脉平面内穿刺置管,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AI)、脑电双频指数(BIS)与咪达唑仑-丙泊酚联合镇静深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例在硬膜外阻滞下复合应用咪达唑仑和丙泊酚的成年病人。先静注咪达唑仑0.02mg/kg,3min后每隔3min静注丙泊酚20mg,直至OAA/S评分达到1分。分析AAI和BIS与OAA/S评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AAI和BIS随病人镇静程度的加深而逐渐降低,随镇静程度的变浅而明显回升,且均与OAA/S评分显著相关(p<0.001)。诱导期,AAI和BIS与OAA/S评分的Spearman’s等级相关系数分别为0.915和0.889;恢复期,相关系数分别为0.880和0.797。AAI的相关系数与BIS的相比,差异显著(p<0.001)。结论AAI和BIS与硬膜外阻滞下咪达唑仑-丙泊酚联合镇静深度显著相关,且AAI价值可能更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