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16篇
外科学   20篇
肿瘤学   7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作为主要的修复调控生长因子,影响创面修复和修复后组织改建等过程,其生物活性主要通过bFGFR2介导实现.bFGFR2是一种跨膜酪氨酸激酶受体,与bFGF特异性结合后,通过MAPK信号通路,上调c-fos和c-jun等转录因子基因表达后,将细胞外刺激传导到细胞核内.  相似文献   
32.
胎儿皮肤创面愈合后一般不形成瘢痕,而成人创面愈合常有瘢修复,这一变化的机制目前尚不清楚.在研究中人们发现胎儿无瘢痕愈合不受胎儿所处的无菌、湿润和低氧环境的影响,而可能与伤口处的细胞因子浓度变化密切相关.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作为主要的修复生长因子,对创面愈合的多个环节都产生作用.EGFR是一种跨膜酪氨酸激酶受体,与EGF特异性结合后,通过MAPK信号通路,上调c-fos和c-myc等转录因子的基因表达后,诱导细胞核内特异性基因转录,刺激组织修复细胞增殖,趋化炎性细胞,表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向伤口聚集,加速创面愈合.目前,关于EGF,EGFR及其下游信号分子在人不同发育阶段的皮肤组织中的基因表达变化特征还缺乏研究,对这一规律的揭示,将有利于深入了解EGF调节创面愈合的机制和早期妊娠胎儿皮肤创面无瘢痕愈合的部分奥秘.用病理学技术检测不同发育阶段皮肤的结构特征后,提取18例不同胎龄(13~32周)的胎儿皮肤和6例出生后机体皮肤组织的总RNA,分离mRNA,用R-PCR方法检测这4种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变化规律.结果显示,在早期妊娠胎儿的皮肤中,EGF,EGFR,c-fos和c-myc基因表达较弱,随着胎儿的生长和发育,皮肤组织内这三种基因表达逐渐增强,在出生后机体的皮肤组织中,EGF,EGFR,c-fos和c-myc基因表达进一步升高,基因表达量分别为晚期妊娠胎儿皮肤的1.24倍,1.11倍,1.28倍和1.63倍.EGF、EGFR及其下游信号分子c-fos和c-myc基因在不同发育阶段的人皮肤组织内都有表达,显示EGF与其受体结合后引起的信号通路可能对皮肤的发生、结构功能的维持以及伤后修复十分重要.这4种基因在早期妊娠胎儿皮肤中低表达可能与胎儿皮肤创面无瘢痕修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3.
目的 探讨急性低压缺氧和间断缺氧习服对大鼠血液内红细胞数量、红细胞生成素(EPO)浓度以及肝、肾组织内EPO基因表达的影响。 方法  2 4只Wistar大鼠分为常压空气组 (对照组 )、急性低压缺氧组和间断缺氧习服组。急性低压缺氧组直接在低压舱中模拟海拔 80 0 0m缺氧12h ,间断缺氧习服组模拟海拔 30 0 0m缺氧 2周后 ,再模拟海拔 5 0 0 0m缺氧 2周 ,每天 4h后 ,再在模拟 80 0 0m缺氧 12h。以红细胞计数法检测血液内红细胞数量 ;用MTT法检测血浆内EPO浓度 ,用逆转录 多聚酶链反应 (RT PCR)方法检测肝、肾组织内EPO基因表达。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 ,急性低压缺氧组大鼠血浆内EPO浓度显著升高 (P <0 0 5 ) ,肝、肾组织内该基因表达显著增强 ;间断缺氧习服后的大鼠再经缺氧处理 ,血液内红细胞数量较对照组显著升高 (P <0 0 5 ) ,而血浆内EPO浓度和肝、肾组织中EPO基因的mRNA含量明显低于急性低压缺氧组 (P <0 0 5 )。 结论 急性低压缺氧导致EPO显著升高可能是血液内红细胞数量增加的机制 ;间断缺氧习服大鼠耐缺氧能力增强 ,抑制急性低压缺氧诱导的EPO含量和基因表达升高。  相似文献   
34.
目的:探讨应激活化蛋白激酶1,应激活化蛋白激酶2,应激活化蛋白激酶3及其上游信号分子(分子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激酶4和分子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激酶7)基因在不同胎龄的胎儿皮肤和出生后机体皮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变化特征。方法:实验于2004-01/05在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毒理研究室完成。用病理学技术检测不同发育时期皮肤的结构特征后,提取18例不同胎龄(13~32周)的胎儿皮肤和6例出生后机体(4~16岁)皮肤组织的总RNA,分离mRNA,用反转录-多聚酶链反应方法检测这5种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变化规律。结果:在早期妊娠胎儿的皮肤组织中,应激活化蛋白激酶2,应激活化蛋白激酶3,分子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激酶4和分子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激酶7基因表达较弱,分别为0.277±0.084,0.077±0.020,0.004±0.005,0.060±0.012,随着胎龄的增加,皮肤组织内这4种基因表达水平逐渐升高,分别为0.383±0.072,0.168±0.078,0.046±0.005,0.105±0.052,在出生后机体皮肤中,这4种基因的转录含量升至最高,分别为0.571±0.061,0.220±0.054,0.081±0.007,0.103±0.027,分别是早期胚胎皮肤的2.1,2.9,20.1和1.7倍(P<0.01)。应激活化蛋白激酶1基因表达水平在中期妊娠胎儿皮肤组织中升至最大为0.307±0.028,然后随着胎龄的增加,该基因表达量逐渐降低,在出生后机体皮肤内该基因表达量是0.111±0.002,与早期妊娠胎儿皮肤相比基因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在早期胚胎皮肤组织中,应激活化蛋白激酶2,应激活化蛋白激酶3,分子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激酶4和分子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激酶7基因的低表达可能与皮肤细胞快速增殖、创面迅速愈合、细胞趋向凋亡减少相关。  相似文献   
35.
Expression changes of certain critical gen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umorigenesis, for example, if the gene encoding a tumor suppressor is depressed. Identification of the expression changed genes in the malignant transformed cells can provide some useful information to elucidate the mechanism of tumorigenesis. BEP2D is a HPV18 immortalized human bronchial epithelial cell line. The transformation cell model was generated from BEP2D by 1.5 Gy of alpha-particles exposu…  相似文献   
36.
目的 应用基因表达谱芯片筛选瘢痕疙瘩发生相关基因,并对部分基因的功能进行初步分析。方法 按微阵列排列,将8400种人类基因PCR产物制成微阵矩表达谱芯片;提取瘢痕疙瘩和正常皮肤的总RNA,并纯化mRNA。将等量的两种组织的mRNA分别进行逆转录,合成荧光分子(Cy5或Cy3)掺入的cDNA作为探针,芯片杂交和严格洗片后,扫描芯片荧光信号图像,计算机分析比较两种组织中差异表达的基因。通过RT-PCR方法检测NGF、TGF-β1和c-myc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变化。结果 在所检测的3对临床标本中,瘢痕疙瘩和正常皮肤间存在差异表达的基因有402条(4.75%),主要涉及胞外基质、运输蛋白、细胞信号和传导蛋白、细胞骨架和运动相关蛋白的基因等。这些差异表达基因与瘢痕疙瘩的发生可能存在相关性。RT-PCR研究发现,瘢痕疙瘩内NGF、TGF-β1和c-myc的基因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皮肤。结论多种基因参与调控瘢痕疙瘩的发生,对相关基因群的研究有助于认识瘢痕疙瘩的形成机制。NGF、TGF-β1和c-myc在瘢痕疙瘩形成过程中可能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37.
α粒子照射诱发 BEP2D细胞恶性转化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葛世丽  楼铁柱  项晓琼  陈伟  吴德昌 《癌症》2001,20(9):901-905
目的:建立α粒子照射诱发BEP2D细胞恶性转化模型。方法:α粒子照射永生化BEP2D细胞,通过细胞传代培养,最终经裸鼠成瘤实验,病理切片鉴定,瘤组织培养获取肿瘤细胞系,角蛋白多克隆抗体免疫组化鉴定细胞上皮来源。结果:(1)α粒子照射BEP2D细胞后,培养35代,54代细胞接种裸鼠成瘤,照后20代BEP2D细胞及未照射永生化BEP2D细胞接种鼠不成瘤;(2)瘤体病理切片鉴定为鳞状上皮癌;(3)瘤组织培养得到肿瘤细胞系2个,角蛋白多抗免疫组化实验,细胞胞浆强阳性,证实为上皮来源。结论:1.5Gyα粒子照射诱发BEP2D细胞恶性转化,成功建立α粒子照射诱发肺癌的细胞研究模型。  相似文献   
38.
39.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及其下游信号分子smad2,smad3和smad4在伤后不同时期的增生性瘢痕组织中的表达变化规律及其可能的生物学意义.方法:用病理学技术检测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的结构特征后,提取16例不同发生时期的增生性瘢痕(4个月~11年)和8例正常皮肤组织的总RNA后,分离mRNA,用RT-PCR方法检测这4种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变化规律.结果:TGF-β1,smad2,smad3和smad4基因在正常皮肤和增生性瘢痕中都有表达.TGF-β1在不同类型组织中表达水平相近似.与正常皮肤相比,smad2,smad3和smad4基因的转录本含量在增殖期的增生性瘢痕中明显升高,在成熟期的增生性瘢痕中smad2基因表达量恢复到正常皮肤水平,而smad3和smad4基因表达虽有所减弱,但两种基因的mRNA含量仍明显高于正常皮肤(P<0.05).结论:信号分子smad2,smad3和smad4基因表达增强可能是增生性瘢痕形成的机制之一,而smad2表达降低,其介导的信号通路减弱可能与增生性瘢痕达到相对稳定的成熟状态有关,而TGF-β1在增生性瘢痕形成过程中的作用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0.
目的探求原子力显微镜(AFM)在辐射诱发染色体畸变分析和结构观察等方面应用的优势,为深入探讨辐射损伤和癌变形成机理奠定基础。方法利用染色体核型自动分析系统,研究上海“6.25”事故受照射者照射后12年易位染色体的断裂点分布情况,选择断裂点好发部位的畸变进行AFM分析和结构观察,并与光学显微镜分析结果比较。结果对易位畸变的AFM分析,不仅准确地判定断裂点的确切部位,还提供了损伤热点的高分辨三维结构。结论AFM能够对辐射诱发染色体畸变的研究提供更多更确切的信息,其中损伤热点结构的观察为基因水平的深入研究提供了三维结构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