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2篇
皮肤病学   2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4篇
  2023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目的探讨尖锐湿疣复发患者的细胞因子及免疫功能的变化规律。方法选取我院皮肤科收治的87例尖锐湿疣患者。将患者分为初发组与复发组。初发组48例,复发组39例,选取同期体检的42名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对3组人员的血清细胞因子IL-2、IL-4、IL-6及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CD4+/CD8+分布水平进行检测及统计分析。结果 3组患者的IL-2、IL-4、IL-6、CD4+细胞、CD8+细胞、CD4+/CD8+水平之间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两两比较后发现,复发组患者的血清IL-2、IL-6、CD4+细胞、CD4+/CD8+水平均显著低于初发组与对照组(P0.05),血清IL-4、CD8+细胞水平均显著高于初发组与对照组(P0.05);初发组患者的血清IL-2、IL-4、IL-6、CD4+细胞、CD8+细胞、CD4+/CD8+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尖锐湿疣复发患者存细胞免疫功能的失衡,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可能是导致其反复发作的一个原因。  相似文献   
12.
患儿,男,3个月。 现病史:因头部、双手、双足皮疹10天,于2010年2月25日入院。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1%吡美莫司乳膏联合红蓝光治疗面部脂溢性皮炎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收集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至我院皮肤科门诊就诊符合脂溢性皮炎诊断标准的患者108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4例采用吡美莫司乳膏联合红蓝光治疗;对照组54例仅采用吡美莫司乳膏治疗。均在治疗6周后进行临床评分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结束后,两组治疗前后自身对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临床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t=-5.16,P<0.05),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x~2=4.82,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1%吡美莫司乳膏联合红蓝光联合治疗面部脂溢性皮炎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在临床上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药物超敏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病房收治的2l例药物超敏综合征患者的诊疗情况。结果:21例中可疑致敏药物分别为别嘌呤醇13例,卡马西平5例,解热镇痛药(对乙酰氨基酚)1例,甲硝唑1例,别嘌呤醇加卡马西平1例。发疹潜伏期为13~45d,均伴发热,肝功能异常。同时伴有浅表淋巴结肿大16例,白细胞增高17例,急性肾功能衰竭1例,糖皮质激素治疗均有效。20例患者痊愈或好转出院,1例皮疹控制后因突发脑血管意外,家人放弃治疗后自动出院次日死亡。结论:临床用药过程中出现发热、全身皮疹伴有内脏损害、血液系统损害等应警惕药物超敏综合征的发生。治疗上早期、足量糖皮质激素或联合大剂量免疫球蛋白有效,无常规应用抗生素必要,但要注意患者相关病毒学的检测及作相应抗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15.
1病历摘要患者男,43岁。因右小腿皮肤溃疡伴疼痛8月余于2006年9月22日入院。患者8个月前诱因不明右小腿内侧出现皮下单个小结节,伴轻度疼痛。皮损迅速演变为脓疱,随后破溃并扩大。患者曾在外院就诊,曾用多种抗生素治疗一直无好转,皮损逐渐扩大至手掌大小,遂来我院就诊并收入烧伤科。既往无其他疾病史。系统检查:各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检查:  相似文献   
16.
报告1例毛鞘癌。患者,男性,76岁,右下肢红斑、丘疹、结节、水肿2年余,加重半年。皮肤病理组织检查:镜下见肿瘤组织,主要位于真皮浅层,并向真皮深层延伸,肿瘤组织呈小叶状分布,细胞大小不甚一致,小叶周边细胞体积较小,中央细胞体积较大、胞浆丰富、嗜酸性,并见突然角化,异型性明显,核大小浓染、核分裂易见,核仁明显,伴坏死;免疫组化:CK(+++)、CK5/6(+++)、p63(+++)、CEA(-)、CK7(-)、Bcl-2(-)、CD10显示间质细胞阳性,ki-67约80%阳性,PAS染色阳性。临床诊断为毛鞘癌。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对乳腺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32例原发性乳腺癌女性患者在手术前接受了NAC治疗。治疗后评价了临床反应。分析了治疗前活检及化疗后手术切除组织细胞凋亡的变化。结果新辅助化疗导致细胞凋亡提高,化疗诱导的细胞凋亡与临床反应关系密切。结论乳腺癌NAC后提高的细胞凋亡指数可能是一个较佳的NAC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初发和复发尖锐湿疣(CA)患者皮损中TLR4、TLR9和DC-SIGN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0例初发CA皮损、30例复发CA皮损和20例正常人皮肤(包皮)中TLR4、TLR9和DC-SIGN的表达及分布.结果初发CA皮损和复发CA皮损中TLR4、TLR9和DC-SIGN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包皮组织(P<0.001),且集中分布于基底层和棘层细胞.TLR4、TLR9和DC-SIGN三者在初发CA皮损和复发CA皮损中的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三者均P>0.05).TLR4、TLR9与DC-SIGN的表达均呈正相关性关系.结论 TLR4、TLR9和DC-SIGN的表达增强可能在CA的发病和复发过程中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胱天蛋白酶3(caspase-3)活性作为乳腺癌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临床反应预测指标的功能。方法 25例接受NAC治疗的乳腺癌患者用于本回顾性研究。采用分光光度法检测治疗前活检标本及治疗后手术切除标本caspase-3活性。结果治疗后caspase-3活性提高,提高的caspase-3活性与较佳的临床应答有关。结论NAC治疗影响caspase-3活性,caspase-3活性可能指示NAC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大剂量伐昔洛韦片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6例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1例,给予伐昔洛韦片1 000 mg口服,每日3次,共7天;对照组35例,给予伐昔洛韦片300 mg口服,每日2次,共10天。用药后第3、5、8、11天观察疗效,皮疹消退后1个月随访后遗神经痛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的止痛时间、止疱时间、皮疹结痂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率(6.45%)低于对照组(28.57%),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分别为19.35%、20.00%,P>0.05)。结论:在带状疱疹早期应用伐昔洛韦1 000 mg口服、每日3次、共7天疗法较伐昔洛韦300 mg口服、每日2次、共10天疗法起效快、疗效好,并能明显减少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