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篇
  免费   0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5篇
内科学   31篇
外科学   31篇
综合类   5篇
药学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通过分析右外侧小切口行房间隔缺损修补术的病例,探讨右外侧小切口在房间隔缺损修补术的应用与推广。方法:2011年1月至2011年9月,112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在右外侧小切口下完成。其中男性44例,女性68例。年龄平均58.7个月(6~489个月),体质量平均16.6kg(4.8~69kg)。20例合并心脏畸形如三尖瓣关闭不全,部分肺静脉异位引流,永存左上腔静脉。结果:术后2例出现早期血痰,1例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1例引流偏多。均获得定期随访,随访时间3~12个月,无死亡,超声心动图示无残余分流,无胸廓畸形。结论: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可以在右外侧小切口下完成,该入路安全可靠,创伤小,暴露好,恢复快及美观效果强。  相似文献   
62.
目的探讨房室间隔缺损合并左室流出道狭窄的解剖特点与外科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2019年11例于我院行房室间隔缺损合并左室流出道狭窄外科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初次和再次手术患者,其中男6例、女5例,中位年龄15.0(7.6,22.0)岁。结果完全型房室间隔缺损3例,部分型房室间隔缺损8例。狭窄原因包括3例瓣下隔膜,4例狭窄纤维环并瓣下隔膜,3例肥厚肌束,1例瓣架结构变形。初次手术患者5例,再次手术患者5例,第3次手术患者1例。无住院死亡病例。与术前相比,术后左室流出道流速显著降低[449.0(393.0,507.5)cm/s vs.212.0(183.0,253.5)cm/s,P<0.05]。结论房室间隔缺损合并左室流出道狭窄手术治疗效果满意,但需长期随访关注再狭窄问题。  相似文献   
63.
目的:总结体肺分流手术结合内科介入,治疗不适于一期根治的肺动脉发育不良型重症法洛四联症(TOF)的临床经验。方法:收集分析2010年3月至2013年8月,我中心行体肺分流术结合介入并最终完成根治手术的14例(男性10例、女性4例)肺动脉发育不良型重症TOF患儿资料。行分流术时,年龄3~34个月(中位年龄6个月),体质量5~16kg,平均(9.2±3.35)kg;行球囊扩张术时年龄18~48个月,(中位年龄27个月),行封堵术及根治术时,年龄12~72个月(中位年龄25个月,30个月),体质量9~24kg,平均(13.88±4.77)kg。合并心血管畸形包括:房间隔缺损3例,永存左上腔静脉2例,单冠畸形1例,合并粗大体肺侧枝9例。14例均行姑息性中心分流式体肺分流术,其中2例同期行侧枝融合术(3支)。姑息性外科术后8例行内科介入封堵体肺侧枝(19支),8例行内科介入肺动脉瓣球囊扩张术,2例同期行内科介入封堵及肺动脉瓣球囊扩张术。结果:全组无死亡病例及严重并发症。14例患儿根治手术前Nakata指数(mm3/mm2)和McGoon比值分别147.2~214.0,平均(173.2±24.53)和1.49~2.24,平均(1.78±0.26)相比体肺分流术前79.9~103.6,平均(93.03±7.58)和0.93~1.18,平均(1.00±0.01)明显升高(P0.05)。根治术前末梢血氧饱和度75%~98%,平均(85.36±6.12)%较体肺分流术前60%~85%,平均(72.86±6.32)%显著改善。血红蛋白浓度由体肺分流术前112~263g/L,平均(171.93±38.93)g/L下降至根治术前110~175g/L,平均(132.93±17.31)g/L。8例体肺分流术结合内科介入封堵体肺侧枝患儿根治术中,术后未见体肺侧枝相关并发症。8例行体肺分流术结合内科介入肺动脉瓣球囊扩张术患儿根治手术前Nakata指数(mm3/mm2)和McGoon比值150.5~210.3,平均(181.1±26.22)和1.59~2.24,平均(1.83±0.25)较肺动脉瓣球囊扩张术前94.4~146.7,平均(120.18±17.3)和1.21~1.4,平均(1.32±0.06)明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部14例患者均最终成功实施根治手术,术后随访结果良好。结论:采用体肺分流术结合内科介入技术的分步治疗方法能有效改善肺动脉发育程度、提高根治手术成功率、降低病死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64.
婴幼儿肌部多发室间隔缺损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报告经心房径路再心内膜化技术修补单纯多发室间隔缺损手术和近期随访结果。方法回顾阜外医院从2006年8月至2009年1月间采用体外循环下经心房径路再心内膜化技术行多发室间隔修补术的病例资料和随访资料。结果8个患儿均实施了经右心房径路再心内膜化手术,避免了左心室或者右心室切口。年龄3~27(8.9)m,体重6.3~14.5(9.9)kg。所有的病例均痊愈出院,术后平均Qp:Qs为1.07:1。平均随访时间1~19(15)m。1例患儿因出现重度的肺动脉高压重新入院接受肺高压治疗外,其他患儿均恢复良好。所有患儿均没有显著的室缺残余分流。结论心房径路再心内膜化技术修补多发室间隔缺损避免了分期手术,无需心室切口,保存了心室功能,可以取得很好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65.
病儿男,4岁.发现右上肢体脉搏弱1年.查体:发育可,右上肢血压50/30mm Hg(1 mm Hg=0.133 kPa),左上肢血压95/60 mm Hg,右下肢血压115/75 mm Hg,左下肢血压130/70 mm Hg;心前区未闻及杂音.X线胸片示两侧肺血不对称,右侧偏多,主动脉结不宽,肺动脉段平直,心胸比率0.55.  相似文献   
66.
目的 探讨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患儿的肺循环血供和相应的治疗对策.方法 2012年4月至2013年10月在北京安贞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48例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患儿,患儿术前均接受多排螺旋CT检查及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根据多排螺旋CT检查结果确定侧支血管起源及走形路径,计算McGoon比值及Nakata指数.结果 48例患儿中,肺循环血供主要来自于动脉导管16例(33.3%),粗大的体肺侧支动脉14例(29.1%),动脉导管与体肺侧支共存18例(37.5%);McGoon比值为(1.2±0.4),Nakata指数为(130±88) mm2/m2.术式包括侧支汇聚术2例,体肺分流术29例,双向格林术13例,体肺分流加腔肺分流术4例.术后早期死亡2例.结论 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患儿的肺动脉血供及解剖形态复杂多样化,多排螺旋CT结果结合经胸超声心动图结果综合评价肺血管情况及心内畸形可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67.
68.
目的:对比分析婴幼儿及儿童主动脉弓中断的外科一期根治手术疗效,观察大龄患儿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对手术效果的影响。方法:15例(男性9例,女性6例)患儿一期主动脉弓中断根治。婴儿组(5 d~2.9岁)9例,体质量3.7~16.3 kg;儿童组(3.1~11.5岁)6例,其中2例年龄〉10岁,体质量13.7~30 kg。所有患儿均有非限制性室间隔缺损伴有重度肺动脉高压,并经未闭动脉导管向下肢动脉供血。全组患儿经超声心动图明确诊断,7例行CT检查,2例行心导管测压,不吸氧时右上肢饱和度均≥95%,胸X线片肺血明显增加。均于深低温半身停循环,经无名动脉选择性脑区域灌注,重建主动脉弓后,恢复全身循环,并修复心内畸形。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镇静镇痛药物及合理的血管活性药物,常规吸入NO或伊洛前列素,必要时应用波生坦治疗,血流动力学及氧代谢平稳后停止呼吸机辅助呼吸。结果:全组无肾衰竭及神经系统并发症。手术死亡1例(6.7%),为3个月婴儿,术中停机困难,经(ECMO)辅助循环无效;儿童组乳糜胸一例,胸导管结扎后治愈。两组间体外循环、选择性脑灌注、主动脉阻断及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婴儿组平均肺动脉压下降至(32.0±9.86)mmHg(1 mmHg=0.133 kPa),低于儿童组的(36.7±17.09)mmHg;而儿童组ICU停留时间(5.3±2.06)d,低于婴儿组(7.5±2.95)d;但是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组随访4个月~2年,术后早中期效果良好。结论: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主动脉弓中断儿童虽错过最佳手术时机,但如果右上肢饱和度≥95%,胸X线片肺血明显增多,仍可手术一期根治,并取得良好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69.
目的:回顾性分析先天性二尖瓣关闭不全再次手术的问题。方法:自2002年至2009年间共438例先天性二尖瓣关闭不全(不包括完全性或部分性房室通道)患儿行二尖瓣成形手术,所有患儿中有15例(3.4%)行再次二尖瓣手术,其中再次行二尖瓣成形术12例(组1),二尖瓣置换术3例(组2)。再次手术的原因包括:严重溶血和残余或复发二尖瓣关闭不全。术中根据瓣膜病变情况选择合适的成形方法,包括二尖瓣瓣环环缩、腱索转移、双孔成形和瓣膜置换手术。对所有患者均行临床评估和超声心动图检查评估二尖瓣功能。结果:全组患儿无死亡病例,所有15例随访患儿亦无死亡。组2患儿年龄、体质量和心胸比均大于组1。组1患儿中术中见原缝线撕裂2例,瓣环扩大4例,瓣叶局部裂3例,组1患儿术后超声心动图见二尖瓣关闭不全较术前明显减轻(P0.01)。组2中3例患儿均行二尖瓣双叶机械瓣置换。结论:二尖瓣成形术仍是先天性二尖瓣关闭不全再次手术的首选术式,对术前心功能差且瓣膜条件不理想的患儿行瓣膜置换手术是理智的选择。  相似文献   
70.
目的 分析主动脉缩窄(COA)外科手术后患者早期高血压的发生情况和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10年1月至2020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小儿心脏中心行外科手术治疗的203例COA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有无术后早期高血压分为高血压组(136例)和非高血压组(67例).比较2组患者临床资料,分析COA术后早期高血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