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2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7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51篇
内科学   56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36篇
综合类   41篇
预防医学   30篇
药学   15篇
中国医学   5篇
肿瘤学   7篇
  2024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21.
经口内镜缝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评估经口内镜缝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 (GERD)近期疗效及并发症。 方法 对经胃镜、上消化道X线钡餐、食管PH检测等确诊的GERD 1 6例在电子胃镜下采用美国BARD缝合器缝合胃食管部 ,缝合部位选择齿状线下 1cm ,2针间距 1 5cm ,2结间距 2 0cm。比较术前及术后 1月症状积分、食管 2 4hpH变化、食管炎程度变化。 结果  1 6例共缝合 4 2针 ,2 1个结 ;平均手术时间 30min。术前烧心总积分 39,平均 2 4 4 ;反流总积分 32 ,平均 2 0。术后烧心总积分 1 1 ,平均 0 6 8;反流总积分 1 0 ,平均 0 6 3。烧心及反流术前术后比较差别均有显著性 (χ2 =1 9 5 ,1 6 33;P <0 0 0 5 )。术后 1月病人酸反流次数、最长酸反流时间、pH <4 0时间百分比均较术前明显减少 (P <0 0 0 1 )。术后 1月食管炎程度明显好转 (χ2 =2 5 78,P <0 0 0 5 )。本组总有效率 93 8% (1 5 / 1 6 ) ,完全缓解 6 2 5 % (1 0 / 1 6 ) ,部分缓解 31 3% (5 / 1 6 ) ,无效 6 3% (1 / 1 6 )。并发症主要有 :出血 ,胸骨后疼痛。 结论 经口内镜缝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近期疗效肯定 ,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222.
胆胰疾病患者行毕Ⅱ式胃大部切除术后解剖结构发生改变.因此,术后行ERCP操作困难、成功率低、并发症多.2010年6月至2011年8月我中心采用透明帽辅助ERCP治疗10例毕Ⅱ式胃大部切除术后胆总管结石患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胆总管结石患者10例,均为男性;年龄31 ~79岁,平均年龄(63±15)岁.其中上腹痛6例,上腹痛伴发热及皮肤、巩膜黄染1例,上腹痛伴皮肤、巩膜黄染2例,皮肤、巩膜黄染1例.  相似文献   
223.
目的对胆道恶性梗阻患者胆汁病原菌的菌群分布、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及有关因素进行分析,为胆道感染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2008年5月~2011年8月,92例行ERCP或PTCD的胆道恶性梗阻患者,ERCP术中插管成功并确认进入胆道或PTCD术中用22G穿刺针行胆管穿刺成功确认在胆管内后,抽取胆汁进行细菌学培养和抗菌药物敏感性检测,分析细菌谱与梗阻的部位、程度等有关因素的关系。结果 92例胆道恶性梗阻共送检124份胆汁。90份细菌培养阳性胆汁中,胆道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为肠球菌属(24.4%,22份)、大肠埃希菌(18.9%,17份)、肺炎克雷伯菌(7.8%,7份)、铜绿假单胞菌(5.6%,5份)。革兰阳性球菌对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的敏感率均为100%(37/37),对呋喃妥因、夫西地酸和左氧氟沙星的敏感率分别为73.0%(27/37)、45.9%(17/37)和37.8%(14/37);革兰阴性杆菌对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吡肟和左氧氟沙星的敏感率分别为93.8%(45/48)、85.4%(41/48)、68.8%(33/48)、39.6%(19/48)、33.3%(16/48)。大肠埃希菌的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的阳性率为64.7%(11/17),肺炎克雷伯菌为42.9%(3/7)。中低位梗阻细菌培养阳性率为49.0%(25/51),高位梗阻为85.4%(35/41)(χ2=13.236,P=0.000)。血总胆红素水平低(20.2~171μmol/L)、中(172~342.1μmol/L)、高水平(≥342.1μmol/L)细菌培养阳性率分别为74.4%(29/39)、62.5%(25/40)、46.2%(6/13)(χ2=3.650,P=0.161)。结论胆道恶性梗阻患者的胆道感染以肠球菌属占首位,且高位恶性梗阻的患者细菌培养阳性率高。因此,对恶性梗阻性胆道感染的治疗,应尽早解除胆道梗阻,并根据药物敏感性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尤其要注意考虑到覆盖肠球菌属。  相似文献   
224.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镜在胆胰疾病合并肝硬化患者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武威肿瘤医院(7例)和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40例)2002年6月~2010年11月行十二指肠镜治疗胆胰疾病合并肝硬化的资料。Child-Pugh A级9例,B级24例,C级14例。26例合并食管静脉曲张,其中轻度16例,中度3例,重度7例。单纯性胆总管结石28例,其中1例合并急性化脓性胆管炎;肝门部胆管癌6例;急性胆源性胰腺炎合并胆总管结石2例;硬化性胆管炎4例;胆总管下段炎性狭窄3例;肝移植术后吻合口狭窄3例;胆胰管合流异常1例。根据病情行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EST)、网篮取石、碎石,内镜下胆道内引流(ERBD)、支架植入等,总结十二指肠镜的治疗效果。结果胆道插管失败2例,插管成功率95.7%(45/47)。出血3例,术中1例,术后2例,经治疗出血均停止,均为Child-Pugh C级患者。术后继发感染3例,其中1例因重症肺部感染继发肝性脑病于术后第3天死亡。无术后胰腺炎。6例失访,10例于术后1个月~6年死于原发恶性肿瘤或肝硬化相关并发症3,1例存活。结论胆胰疾病合并肝硬化患者行十二指肠镜治疗有一定难度及风险,应在内科保守治疗待肝功能和一般状态改善后进行。十二指肠镜治疗是安全有效的,值得临床广泛开展。  相似文献   
225.
重组免疫毒素抗c-Met/PE38KDEL免疫毒素的构建?表达及纯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构建绿脓杆菌外毒素PE38KDEL融合全人源抗c-Met单链抗体原核表达载体,并对其产物进行变性、复性和纯化,检测其对肝癌细胞系的毒性作用.方法:以从人源天然Fab抗体库中筛选出的AM2-26克隆作为模板扩增出人源c-Met单链基因,采用基因工程原理,将扩增出的c-Met单链基因和PE38KDEL基因克隆入pBAD/GⅢA表达载体中,重组克隆载体经酶切及DNA序列测定证实两片段连接正确;转化大肠杆菌Top10F',左旋阿拉伯糖诱导表达,采用镍离子螯合层析法纯化变性的包涵体样品,并用连续梯度透析的方法对纯化后的包涵体进行复性;采用流式细胞术鉴定复性产物与靶细胞的结合活性,MTT法检测c-Met/PE38KDEL免疫毒素对肝癌细胞的体外杀伤活性.结果:成功构建了免疫毒素表达载体pBAD/GⅢA/c-Met/PE38KDEL;诱导产物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复性后的免疫毒素c-Met/PE38KDEL具有与靶细胞特异性结合的活性并且对SMMC7721细胞系具有较明显的杀伤作用.结论:全人源抗c-Met单链抗体与PE38KDEL重组免疫毒素的成功表达纯化及对人肝癌细胞系的试验结果,为进一步肝癌的导向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26.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是由日本内镜医师发明的用于早期胃肠道恶性病灶整块切除的一种微创技术。现在在世界范围内已广泛开展,ESD提高了较大的早期胃肠道肿瘤整块切除的成功率。新设备和新技术的应用使ESD得到了很大的改进,如今ESD切除范围已经从胃扩展到了消化道其他黏膜区域,如食管、十二指肠、结肠和直肠,而且对于直径超过2cm的消化道表浅肿瘤,ESD明显优于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有较高的根治率,减少复发的风险,并可更好的进行组织学评估,最近的报道显示EsD提高了胃肠道肿瘤的五年总体生存率。2006年起国内也开始应用ESD治疗下消化道病变。  相似文献   
227.
Smad4基因RNAi慢病毒载体的构建与鉴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构建Smad4基因RNAi慢病毒载体. 方法:针对已经筛选确定的Smad4基因RNAi有效靶序列,合成靶序列的Oligo DNA,退火形成双链DNA,与经Mlu I和Cla I酶切后的pLVTHM载体[含H1启动子和绿色荧光蛋白(GFP)]连接产生LV-shSmad4慢病毒载体,PCR筛选阳性克隆,测序鉴定. 用LV-shSmad4,pCMV-dR8.74和pMD2G 3质粒共转染包装细胞293T细胞,包装产生慢病毒,以293T细胞GFP蛋白的表达水平测定病毒滴度. 结果:PCR和测序证实,成功构建Smad4 shRNA的慢病毒载体LV-shSmad4. 包装慢病毒,浓缩病毒悬液的滴度为5×1010 pfu/L. 结论:成功构建人Smad4基因RNAi慢病毒载体.  相似文献   
228.
目的 XRCCI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肿瘤易感性关系尚存在分歧,胆管癌与XRCC1基因多态性的研究较少,本文探讨XRCC1基因多态性在胆管癌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检测59例胆管癌和100例健康体检者的XRCC1基因codons 194、399位点的基因分型,并分析不同基因型与胆管癌发病风险的关系.结果 XRCC1基因codon 194多态性位点的Arg/Arg、Arg/Trp和Trp/Trp基因型在胆管癌中的频率分别为49.2%、47.5%和3.4%,以Arg/Arg基因型作为参照,Arg/Trp、Trp/Trp和Arg/Trp+Trp/Trp基因型均不增加胆管癌的发病风险;XRCC1基因codon 399多态性位点的Arg/Arg、Arg/Gln和Gln/Gln基因型在胆管癌中的频率分别为54.2%、35.6%和10.2%,以Arg/Arg基因型作为参照,Arg/Gln、Gln/Gln和Arg/Gln+Gln/Gln基因型均不增加胆管癌的发病风险;以Arg等位基因作参照,Trp等位基因(codons 194)及Gln等位基因(codons 399)与其相比,不增加胆管癌的发病风险.按性别分析,或按194和399位点的联合作用分析,XRCC1基因多态性均不增加胆管癌的发病风险.结论 XRCC1基因codons 194、399位点的多态性可能与胆管癌的遗传易感性无关.  相似文献   
229.
230.
记忆合金支撑管治疗贲门癌术后吻合口狭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范志宁  董宗俊 《内镜》1995,12(4):225-22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