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1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31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0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61篇
内科学   8篇
神经病学   11篇
特种医学   9篇
外科学   68篇
综合类   28篇
预防医学   11篇
药学   37篇
中国医学   6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背景:临床观察表明,截瘫患者骨折常常愈合加快或在下肢有异位骨化形成,表明周围神经系统对骨折愈合有重要的调节作用。目的:观察一侧下肢失神经胫骨骨折愈合过程中骨计量学参数及骨痂形成和生物力学的变化。设计:自身对照动物实验。单位:天津医院。材料:健康雄性Wistar大鼠36只,6个月龄,平均体质量210g。方法:实验于2001—03/2004—03在天津医院动物实验中心完成:将大鼠一侧下肢制成失神经胫骨骨折模型,对侧制成正常神经支配骨折模型。骨折后2周、4周麻醉状态下处死大鼠,取双侧胫骨,拍X射线片、测定生物力学强度,制备不脱钙切片,进行骨计量学观察。主要观察指标:①两组大鼠骨折后双侧胫骨和骨痂湿质量比较。②X射线平片计分。③胫骨标本生物力学测试结果.④骨折愈合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①两组大鼠骨折后双侧胫骨和骨痂湿质量比较:骨折后2,4周失神经组重量远大于正常神经支配组[(0.94&;#177;0.15)比(0.76&;#177;0.14)g,(1.06&;#177;0.26)比(0.81&;#177;0.10)g,P〈0.05]。②X射线平片计分结果:失神经组骨痂形成量明显增多(P〈0.01)。③胫骨标本三点弯曲生物力学测试结果:骨折后2.4周失神经组骨痂的强度明显低于正常神经支配组[(9.88&;#177;8.49)比(16.62&;#177;13.38)N.(12.77&;#177;7.55)比(20.19&;#177;10.60)N,P〈0.05]。④骨计量学检测结果:静态参数与正常神经支配组比较,失神经组矿化骨小梁宽度明显减小(P〈0.05),类骨质宽度增加,破骨细胞指数及骨吸收表面明显增大(P(0.05),成骨细胞指数及骨形成表面两组无差别;动态参数与正常神经支配组比较,失神经组矿化沉积率明显变小(P〈0.05),类骨质成熟时间延长(P〈0.05)。结论:周围神经在骨折愈合早、中期起重要的调节作用,完整的神经支配是骨折愈合所必需的。  相似文献   
102.
背景:临床观察表明,截瘫患者骨折常常愈合加快或在下肢有异位骨化形成,表明周围神经系统对骨折愈合有重要的调节作用。目的:观察一侧下肢失神经胫骨骨折愈合过程中骨计量学参数及骨痂形成和生物力学的变化。设计:自身对照动物实验。单位:天津医院。材料:健康雄性Wistar大鼠36只,6个月龄,平均体质量210g。方法:实验于2001-03/2004-03在天津医院动物实验中心完成。将大鼠一侧下肢制成失神经胫骨骨折模型,对侧制成正常神经支配骨折模型。骨折后2周、4周麻醉状态下处死大鼠,取双侧胫骨,拍X射线片、测定生物力学强度,制备不脱钙切片,进行骨计量学观察。主要观察指标:①两组大鼠骨折后双侧胫骨和骨痂湿质量比较。②X射线平片计分。③胫骨标本生物力学测试结果。④骨折愈合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①两组大鼠骨折后双侧胫骨和骨痂湿质量比较:骨折后2,4周失神经组重量远大于正常神经支配组[(0.94±0.15)比(0.76±0.14)g,(1.06±0.26)比(0.81±0.10)g,P<0.05]。②X射线平片计分结果:失神经组骨痂形成量明显增多(P<0.01)。③胫骨标本三点弯曲生物力学测试结果:骨折后2,4周失神经组骨痂的强度明显低于正常神经支配组[(9.88±8.49)比(16.62±13.38)N,(12.77±7.55)比(20.19±10.60)N,P<0.05]。④骨计量学检测结果:静态参数与正常神经支配组比较,失神经组矿化骨小梁宽度明显减小(P<0.05),类骨质宽度增加,破骨细胞指数及骨吸收表面明显增大(P<0.05),成骨细胞指数及骨形成表面两组无差别;动态参数与正常神经支配组比较,失神经组矿化沉积率明显变小(P<0.05),类骨质成熟时间延长(P<0.05)。结论:周围神经在骨折愈合早、中期起重要的调节作用,完整的神经支配是骨折愈合所必需的。  相似文献   
103.
目的:通过大鼠失神经骨折愈合模型观察周围神经系统对骨折愈合早期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1-03/2003-03在天津市天津医院骨科研究所完成。16只成年Wistar雄性大鼠造成双侧胫骨闭合骨折,同时以髓内针内固定和石膏外固定,一侧切断股神经和坐骨神经,为失神经支配组,对侧保留神经,为骨折正常神经支配组。术后2周取材,做不脱钙切片,大鼠胫骨标本组织学观察采用Gemisa染色;矿化骨与类骨质观察采用yonKossa染色;四环素标记采用荧光显微镜观察;骨计量学静态参数测量以视野为参照单位,测量范围是骨折处外骨痂中的组织形态几何参数。结果:经X射线片检查8只鼠胫骨对位对线良好(8对标本)进入结果分析。①大鼠胫骨标本组织学观察结果:失神经支配组骨痂密度较低,生长稀疏,排列紊乱,骨痂明显不成熟;正常神经支配组所产生骨痂较致密,顺力线方向排列。②矿化骨与类骨质观察结果:失神经支配组骨痂中的破骨细胞数(个/mm^2)和破骨细胞吸收表面(%)远高于正常神经支配组[(43.0&;#177;14.8)比(20.7&;#177;10.3)个/mm^2;(22.3&;#177;7.8)比(7.8&;#177;2.9)%,P〈0.01),成骨细胞数两者无明显差别(P〉0.05)。③四环素标记观察结果:荧光显微镜下可见失神经支配组沉积荧光物质较少,正常神经支配组则可见大量荧光物质沉积。结论:神经纤维在骨折愈合的早期即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正常神经支配是骨折愈合的必要条件,可以促进骨的矿化与沉积,调节破骨细胞与成骨细胞活性达到平衡。  相似文献   
104.
我院于2002年以来,治疗胫骨骨痂骨折19例,均采用小腿骨外固定架手术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19例中,男16例,女3例,年龄35~49岁,平均41岁。骨痂骨折原因:弓形针内固定退出3例,钢板折断2例,患者自行拆除石膏过早负重7例,应用螺钉及钢丝固定不牢靠7例。  相似文献   
105.
目的:系统回顾当前国内外微囊化人工细胞技术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资料来源:检索PubMed数据库中1980-01/2006-06有关人工细胞微囊技术进展的文章,检索词“microcapsule,artificial cell,transplantation”,并限定文献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检索中国知网医学文献数据库1994-01/2006-06的相关文章,检索词为“微囊化,人工细胞,移植”。资料选择:纳入标准:①人工细胞微囊的成囊材料、成囊工序及微囊发生器的研究。②人工细胞微囊生物特性的研究。③临床应用的研究。④动物实验。排除标准:①较陈旧的文献。②重复研究。资料提炼:共收集到符合上述要求的文献80篇,58篇符合纳入标准。其中研究内容相似的,以近3年内发表在较权威杂志者优先。排除的20篇为较陈旧的文献及重复研究;对符合标准的38篇文献进行分析。资料综合:适当的囊材、先进的制作工序和机械设备,能显著提高微囊的生物相容性、机械稳定性、免疫隔离效果,提高细胞移植的成功率。微囊化技术可明显提高移植细胞在体内的存活时间。微囊化人工细胞移植在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症、帕金森病、脊髓损伤、急性肝衰竭、肿瘤等疾病的治疗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结论:微囊化技术可以有效的避免免疫排斥反应对移植细胞的损伤,日益成熟的人工细胞微囊技术在临床疾病治疗方面的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6.
其他疾病误诊为格林-巴利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格林-巴利综合征(Guillain-Barre syndrome,GBS)是以周围神经及神经根脱髓鞘病变和小血管炎性浸润为病理特点的自身免疫性周围神经病,根据典型临床表现及电生理改变等诊断GBS并不难,但由于疾病表现的复杂性,还是有很多疾病在早期易被误诊为GBS,现报告3例如下。1病例资料【例1】男,40岁。主因四肢无力20余天,双下肢无力加重4天外院诊断为GBS收入院。缘于入院前20余天因劳累感冒、咳嗽后出现四肢无力,手脚发麻,行头颅CT及经颅多普勒技术(TCD)检查未见异常,做腰穿测脑脊液压力为175cmH2O,白细胞2×106/L,蛋白2.98g/L,查肌电图示神经…  相似文献   
107.
运动员应力性骨折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苗峰  苗军 《中国临床康复》2004,8(6):1134-1135
应力性骨折如果不能早期正确诊断和治疗,可造成运动员的病废或运动寿命的缩短,特别是年青运动员。临床表现与X线片、骨扫描、CT、MRI等检查方法相结合是早期诊断所必需的,同时正确分级是选择相应治疗方法,使运动员及早康复的基础。运动员与教练了解应力性骨折的病因学及发生机制,以便在训练中预防应力性骨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8.
109.
 目的 探讨采用经腹膜外入路单纯椎间融合器腰椎前路融合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34例患者, 男 10例, 女 24例;年龄 26~67岁, 平均 52岁。腰椎退变性滑脱 11例, 腰椎间盘源性疼痛 21例, 后路手术后复发前路翻修 2例。 L4, 5间隙 12例, L5S1间隙 20例, L4, 5、L5S1双间隙 2例。 34例患者均行下腹部小切口经腹膜外入路椎间盘切除单纯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术, 切口长度平均 7 cm, 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和围手术期并发症。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和 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评估患者术后症状改善情况。定期复查并摄腰椎 X线片及 CT, 观察脊柱融合情况。结果均顺利完成手术, 手术时间平均 90 min, 失血量平均 200 ml。 1例出现下腔静脉分叉处撕裂, 经修补后完成手术;1例出现腹膜撕裂, 予以修补。均获得 12~60个月随访, 平均 36个月。术后腰痛及下肢痛症状明显缓解, 均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 VAS评分由术前平均 7分, 降至未次随访时平均 0.5分。 ODI由术前平均 41%, 降至末次随访时平均 6%。除 1例外均未发现椎间融合器移位, 椎间临床融合率 97%。结论腹膜外入路腰椎前路融合不仅创伤小, 还可彻底切除退变椎间盘, 压应力侧大面积植骨, 融合率高, 术后可早期下床, 利于康复和护理。  相似文献   
110.
采用改良的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齐墩果酸-固体脂质纳米粒(OA-SLNs)并对其性质进行评价。其粒径,zeta电位,包封率和载药率分别为(104.5±11.7)nm,(-25.5±1.8)mV,(94.2±3.9)%,和(4.71±0.15)%。透射电子显微镜下,可见球形实心纳米粒。X-粉末衍射和差示扫描量热(DSC)图谱证实药物分子均匀分散在脂质骨架中。体外释放实验表明,OA-SLNs以每小时4.88%速率缓慢释放药物,符合零级释放动力学模型。OA-SLNs在人工胃液和肠液中具有良好的稳定性。本文研究为OA-SLNs口服给药系统的应用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