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2篇
综合类   13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处理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目的探讨动力髋螺钉或动力髁螺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后发生并发症的原因及其处理。方法1995年1月~2004年12月采用动力髋螺钉或动力髁螺钉内固定治疗215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对术后出现并发症的患者进行分析,探讨其发生并发症的原因及并发症的处理方法。结果所有患者获13~72个月(平均32个月)随访。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率达94.0%。215例患者中31例出现内固定相关术后并发症,其中髋内翻14例,主要发生于股骨转子内后方存在明显骨折碎裂的患者;骨折延迟愈合12例,为骨折累及股骨距及小转子,术中做软组织广泛剥离、骨折复位固定的患者;内固定物股骨头颈内切割并螺钉穿入髋关节腔5例,其中3例再行人工关节置换,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为82分。结论内固定物选择不当是导致术后并发症的重要原在,而不稳定性骨折、严重骨质疏松及骨折复位不良都将增加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2.
前后路手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前路,后路手术治疗脊柱爆裂性骨折的疗效并作出对比,评出其优越性。方法总结2005年至2008年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共38例,其中采用后路减压,植骨与内固定手术治疗20例。采用前路减压,植骨与内固定手术治疗18例,术后进行随访,观察病椎高度变化,脊柱后突角度改变,内固定有无松脱,折断及椎管狭窄程度改变。结果全部患者均接受6~36个月的随访,平均18月,X线复查示:前路手术组病椎植骨均骨性愈合,高度未见明显丧失。后路手术组有9例高度明显丢失,后突畸形明显,3例出现断钉、脱钉.后路组有明显椎管狭窄。结论在胸腰椎爆裂骨折治疗中前路手术优于后路手术。  相似文献   
33.
目的 探讨脊柱嗜酸性肉芽肿的手术适应证及方法的选择。方法 分析经病理证实的6例脊柱嗜酸性肉芽肿的手术治疗效果。6例患者均有脊髓及神经根受压症状。3例单纯行病灶清除术,2例加行胫骨取骨植骨术,1例行病灶清除、腓骨取骨植骨及Tsfu{内固定术。结果 6例患者随访6个月至15年,平均4.7年。5例患者脊髓及神经根受压症状完全缓解,1例部分缓解。行内固定者脊柱稳定性好,恢复时间最短。结论 多节段病灶及有脊髓压迫症状的脊柱嗜酸性肉芽肿,均应行手术治疗。病灶清除加植骨为基本手术方式,对脊柱稳定性有影响者宜加用内固定脊柱融合术。  相似文献   
34.
促炎因子与抗炎因子在突出腰椎间盘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观察促炎因子白介素(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及抗炎因子白介素(IL)-4在退变椎间盘组织内的表达,并探讨其意义。方法收集30例单节段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及10例经前路松解手术的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的髓核组织,术前患者临床症状严重程度均予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定,23例行MRI检查的患者,根据Schneiderman分级评定椎间盘退变程度,术后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测定髓核组织中IL-6、TNF-α和IL-4的含量。结果退变髓核中IL-6的含量(11.2±7.5)ng/L较对照组(6.4±0.8)ng/L高(P<0.01)、TNF-α的含量(186.8±86.0)ng/L亦较对照组(122.3±23.5)ng/L高(P<0.05);IL-4的表达仅存在于TNF-α表达较高的髓核组织中;IL-6及TNF-α的同时表达与ODI评分高低正相关(IL-6:B=0.481,β=0.229,P<0.05;TNF-α:B=6.945E-2,β=0.522,P<0.01);椎间盘退变MRI分级与促炎因子和抗炎因子的高低无明显相关。结论促炎因子TNF-α与IL-6的表达增高为椎间盘退变的重要原因,亦为临床症状加重的重要原因之一;促炎因子与抗炎因子表达的不平衡亦可能为椎间盘退变进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5.
患者,男,48岁,5年前左小腿中下段不明原因肿胀疼痛,无明显时间规律性,对冷热刺激不敏感。30年前肿胀部位有外伤史。查体发现左小腿中上段前外侧可见大小约8 cm×9 cm肿胀区,肿胀中心稍高出皮面约0.5cm,局部皮温稍高,感觉过敏,表皮完好,肿胀区中央可及一明显压痛点,轻压后疼痛剧烈。X线检查发左腓骨中上段骨干呈梭形增粗,长约9 cm,髓腔内密度增高,骨皮质增厚,内侧面可见一类圆形,密度减低区,骨皮质不连续。邻近骨间隙软组织密度增高,邻近骨内可见一骨性致密影,大小约3 cm×4 cm,胫腓骨之间软组织内骨化性肌炎。MRI显示左小腿中上段胫腓骨间…  相似文献   
36.
Scoliosisduetoindifficiencyofspinedevelopmentiscalledcongenitalscoliosis.Earlydiagnosisandrecognitionarenecessaryforcongenitalscoliosis.Surgyismainapproachtothiscondition犤1,2犦.Postoperativerehabilitationexerciseisessential犤3犦.Inthecurrentstudy,weobservedthetherapeuticeffectofrehabilitativeexerciseaftersurgeryoncongenitalscoliosis.1Subjectandmethod1.1Subject8caseswithcongenitalscoliosisunderwentsurgeryfromFebruary1993toOctober1999.Ofthesesubjects,3weremale,5wer…  相似文献   
37.
目的 比较椎间盘镜 (microendoscopicdiscectomy ,MED)与开放式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 ,探讨各自的手术适应证。方法  12 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 2组 ,行MED和开放式髓核摘除术的各 6 0例。结果 术后JOA改善率优良者MED组有 5 4例 (90 % ) ,开放式髓核摘除术组有 5 0例 (83% )。两组JOA评分在术后 3个月开始至 1年均有显著升高 ,术后 1年后分数则无明显提高。两组术前病程均与JOA评分改善率呈负相关 ,即病程愈短 ,改善率愈高。两组主要并发症均为术后复发各 1例 ,椎间盘炎各 1例。无神经根及脊髓损伤。结论 两种手术方式均获得肯定的疗效 ,而MED在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上均比开放式髓核摘除术缩短 ,术后疗效也较好。MED适用于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 ,尤其是向侧后方突出者 ,或合并同侧节段侧隐窝狭窄者。而游离型脱出 ,甚至引致马尾综合症者 ,开放式髓核摘除术为更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38.
非骨化性纤维瘤的临床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非骨化性纤维瘤的临床特点、影像学特征及手术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1月至2006年4月收治的15例非骨化性纤维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并评价手术疗效。结果13例患者得到随访,平均随访时间6.2个月,病灶处骨性愈合者9例,不完全骨性愈合者4例(股骨2例,胫骨2例)。4例不完全骨性愈合患肢均能完全负重,邻近关节活动度与健肢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非骨化性纤维瘤是一种良性溶骨性病变,临床上应结合影像及病理的特征来做出诊断,本瘤经病灶清除植骨后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39.
目的建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来源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分离、培养、传代的方法,并观察其体外成脂诱导潜能,为后续的AIS来源MSCs诱导分化过程中基因表达差异的比较研究作准备。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出MSCs后培养并传代,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MSCs细胞表面标记物,用含1μmol/L地塞米松、10 mg/L重组人胰岛素、0.5 mmol/L 1-甲基-3-异丁基-黄嘌呤、100μmol/L吲哚美辛的诱导培养基对传至第3代的MSCs进行成脂诱导,诱导至第14天行油红O染色鉴定。结果 AIS来源骨髓标本分离培养的细胞经流式细胞术鉴定均显示CD29、CD44、CD105为阳性,CD34、CD45为阴性,符合MSCs的表型特征;MSCs经成脂诱导后均可分化为脂肪细胞,油红O染色阳性,可见胞质内呈橘红色的大小不一脂滴。结论密度梯度离心法可成功分离出高纯度的AIS来源的MSCs,其在体外具有良好的成脂潜能。本研究结果可为后续的MSCs诱导分化过程中基因表达差异研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40.
目的探讨脊柱侧凸后路矫形术中椎弓根螺钉的进钉点选择对置钉准确性的影响。方法总结2006年3月~2008年9月手术治疗的27例LenkeⅠ型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根据术中椎弓根螺钉的进钉点选择方法不同,全部病例可分为标准置钉组(A组)14例和个体化置钉组(B组)13例。术前2组病例的年龄、冠状面Cobb角、T5-T12后凸Cobb角、柔韧性和顶椎旋转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0.05)。标准置钉组术中均采用文献推荐的进钉点选择方法,而个体化置钉组则根据术前CT预先设计出的进钉点来指导术中的进钉点选择。结果术后2组病例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固定节段、Cobb角矫正率和顶椎去旋转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0.05)。个体化置钉组的置钉准确率要明显高于标准置钉组(P〈0.01)。结论个体化选择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的椎弓根螺钉进钉点能提高术者的置钉准确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