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2篇
综合类   13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运用CT三维重建技术探讨不同外偏角对颈椎理想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影响及变化规律。方法应用CT三维重建技术对60例颈椎(C3~7)模拟进行椎弓根内固定术,并测量外偏角在10°~60°时理想螺钉的直径和长度。结果C3~7椎弓根在外偏角为10°~60°时,随着外偏角度数的增加,理想椎弓根螺钉的直径和长度均先增大到峰值后逐渐减小;在C3~6,外偏角为50°时,理想螺钉的直径达到最大值,分别为(4.3±0.7)、(4.4±0.7)、(4.8±0.8)和(5.3±0.9)mm;C7理想螺钉的直径在外偏角为30°时达到最大值,为(6.3±0.9)mm。在螺钉外偏角为40°时,C3~7理想螺钉的长度达到最大值,分别为(30.2±2.1)、(29.6±2.0)、(30.6±2.5)、(31.7±2.5)和(31.7±2.0)mm。结论应用CT三维重建技术对不同外偏角时理想螺钉的直径和长度测量,可了解理想椎弓根螺钉的形态变化规律,对置入螺钉的形态和进钉角度的选择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术中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TES-MEP)和皮层体感诱发电位(CSEP)联合监护与唤醒试验判断脊髓功能的作用.方法 2006年7月至2010年3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脊柱外科脊柱手术中同时实施TES-MEP和CSEP联合监护426例,并对术中出现阳性和仔细检查后原因不明或纠正手术操作后仍没有恢复的23例进行唤醒试验.根据术中联合监护和唤醒试验结果,分别与术后脊髓功能进行比较.结果 联合监护阳性64例(15%),其中51例与脊髓功能符合,另13例不符合.假阳性占3.1%(13/426).本组无假阴性.联合监护判断脊髓功能灵敏度为100%(51151),特异度96.5%(362/375),约登指数0.965.23例唤醒试验中,8例阳性均与脊髓功能符合,没有假阳性.而15例阴性中,与脊髓功能符合9例,不符合6例.唤醒试验判断脊髓功能的灵敏度为57.1%(8/14)、特异度100%(9/9)、约登指数0.571.结论 TES.MEP和CSEP联合监护为目前脊柱外科手术监护的理想选择和首选方法,唤醒试验可用于联合监护真假阳性鉴别的检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应用Smiley face rod固定系统治疗L5椎弓峡部裂的临床疗效。方法:2016年1月~2017年6月,我科采用Smiley face rod固定系统节段内固定植骨融合治疗腰椎峡部裂患者18例,男13例,女5例,年龄28.2±3.2岁(25~32岁),术前平均病程为16.3±5.7个月(7~24个月)。峡部裂节段均位于L5。术后3个月、1年时进行随访,对患者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定,评价其临床治疗效果。行X线、CT等检查,分析术前和术后L5/S1椎间活动度变化及椎间不稳发生率变化情况,并评价患者术后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手术时间平均90.0±24.1min,术中出血量平均140±15ml。平均随访18.5±5.0个月(12~24个月)。术前VAS评分为7.3±2.5分,ODI为(67.0±15.1)%;术后3个月时分别为3.0±1.2分和(17.2±4.5)%,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1年时分别为1.0±0.6分和(9.1±5.3)%,较术后3个月时进一步改善(P0.05)。术前L5/S1间隙活动度为13.1°±2.1°,存在腰椎不稳或小于Ⅰ度滑脱者共15例(83.3%,15/18);术后1年时分别为9.3°±1.6°和2例(11.1%,2/18),两者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年时随访患者峡部裂均获得骨性愈合。结论 :应用Smiley face rod固定系统治疗L5椎弓峡部裂具有创伤小、对神经干扰少、恢复正常的解剖结构、提高椎间稳定性的优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原位自体骨与同种异体骨混合植骨在腰椎后外侧融合术中的临床应用及疗效.方法 2005年3月-2007年4月,于腰椎后外侧融合术中应用原位自体骨及同种异体骨植骨治疗22例腰椎疾患患者,回顾性分析术后体温、引流量、切口愈合时间;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 scale,VAS)和JOA评分评估患者术后腰椎疼痛情况;采用MacNab疗效评价标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进行术后疗效评定;采用Jorgenson标准评价术后融合节段的融合率.结果 术后22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7~35个月,平均21个月.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未发生切口红肿、渗出、感染.JOA评分:优4例,良14例,中4例,优良率为81.8‰MacNab疗效评价:优4例,良13例,中5例,优良率为77.3%;ODI指数评价:优3例,良17例,中2例,优良率为90.9%.术后1年X线片示脊柱融合20例,2例未融合,融合率为90.9%.结论 在腰椎后外侧融合术中,原位自体骨混合同种异体骨移植可获得良好术后疗效和融合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对于颈椎椎弓根螺钉通道精确定位的作用.[方法]8具颈椎标本,经螺旋CT(Elscint CT Twin Flash)在1.0 mm厚度断层扫描后,图片送至工作站进行三维重建,明确椎弓根轴线在后关节突的投射点及投射角度,然后咬除椎板及椎弓根在关节凸投射范围以外的骨质,检查三维重建所得的投射点是否在实际的椎弓根关节凸投射范围内,以及是否在小于此半径1.5 mm的同心圆区域内.[结果]三维重建的椎弓根轴线投射点均位于实际所测的椎弓根在关节突处的投射范围之内,有95%在小于此投射半径1.5 mm的同心圆区域内.[结论]经螺旋CT三维重建的椎弓根在关节突处的投射点能基本满足关节突处的精确定位的要求,但考虑螺钉直径时,仍有穿破椎弓根的潜在危险.  相似文献   
16.
脊柱原发性肿瘤的切除方式与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脊柱原发性肿瘤分期指导切除方式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2006年手术治疗的脊柱原发性肿瘤患者41例,男27例,女14例;年龄为1—71岁,平均30.5岁;良性23例(含嗜酸性肉芽肿11例),恶性18例(含骨巨细胞瘤7例)。结合Enneking和WBB分期分块切除肿瘤,椎体切除14例17个节段,后弓切除8例10个节段,全脊椎切除10例12个节段,其余类型11例。结果随访6—76个月,平均24个月。疼痛改善优良率97.6%。Frankel改善1级21例,改善2级7例,无改善13例。SF-36评分平均提高22.1。总复发率为12.2%(5/41),骨巨细胞瘤复发率为14.3%(1/7),恶性肿瘤复发率为36.4%(4/11)。结论Enneking和WBB分期指导脊柱原发性肿瘤手术,切除较彻底,近中期疗效良好,但仍存在缺陷,需进一步完善。SF-36可用于患者生命质量的全面评测。  相似文献   
17.
外科教学查房中多元化教学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学查房过程是让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到实际应用的有效渠道,恰当整合与运用多元化模式教学,提高教学查房效率,已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我们采用包括传统教学法、PBL教学法、互动教学法、多媒体教学等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查房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下颈椎骨折脱位伤合并脊髓损伤的外科手术人路选择及疗效分析.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6月~2006年12月手术治疗的56例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入路不同分为三组:前路手术组35例,后路手术组18例,前后路联合手术组3例.对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术后并发症和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等进行分析. 结果术中均无大血管、气管、食道、脊髓损伤.术中出血量前路少于后路,手术时间前路短于后路,三组患者神经功能均有明显恢复.55例患者术后获6~49个月(平均38个月)随访,95.4%的患者于植骨术后12周获骨性融合,全部患者植骨均于术后半年获骨性融合.术后颈椎椎间高度、生理曲度无丢失.前路手术组3例发生螺钉松动.结论 采用前路、后路或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均能达到良好的解剖复位,保持椎体稳定,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术后疗效跟手术人路无必然联系,手术入路取决于损伤机制及分型.  相似文献   
19.
乌司他丁对颈椎手术围手术期病人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颈椎手术围手术期病人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30例颈椎手术病人随机分为2组,每组15例。治疗组在麻醉前至手术开始后2 h内,予乌司他丁10万U+氯化钠注射液100 mL,静脉滴注;术后3 d每日予乌司他丁10万U+氯化钠注射液100 mL,静脉滴注,bid;对照组在相同时段静脉滴注氯化钠注射液100 mL。结果:治疗组术后d 1时的NK细胞数目升高(12±s6)×106.L-1,白细胞介素2升高(244±68)ng.L-1,白细胞介素2受体升高(256±78)ng.L-1,与手术当日比较均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且上升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白细胞介素6浓度下降(7±3)ng.L-1,低于对照组(3.0±1.7)ng.L-1(P<0.01)。2组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颈椎手术围手术期使用乌司他丁可能是维持或提升病人术后免疫功能的安全、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将半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方法,应用于PCR-RFLP酶切法以提高基因多态性测定精确性和可重复性。方法PCR扩增81例人维生素D受体基因BsmI位点多态性片段,分别在酶量不同的两种酶切体系中测定基因型;PCR产物经半定量后,再次用上述两种体系酶切。考察4次测定的一致性。结果经产物半定量后用PCR-RFLP法测定VDR基因BsmI多态性,不同酶切系统测得基因多态性的一致性明显优于未经半定量的结果。结论应用半定量PCR方法可明显提高PCR-RFLP酶切法的精确性和可重复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