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1篇
基础医学   10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12篇
外科学   76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颈椎的内固定手术与生物力学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颈椎内固定的目的是提供颈椎的即时稳定性,控制不稳定节段,提高骨性融合,纠正脊柱畸形和避免长期使用颈围固定。近2 0多年来,随着脊柱外科生物力学研究的进展,极大地促进了脊柱内固定治疗的发展。自Harrington应用以来,内固定材料已经广泛地应用于脊柱外科,脊柱外科手术已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因此,对内固定器械及其生物力学的研究已成为目前脊柱外科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旨在对目前临床颈椎前后路手术中常用的外科内固定手术方法、生物力学及相关并发症等作一综述。前路内固定方法一、齿突螺钉固定为了提高齿突的骨性融合,避免使用Halo…  相似文献   
42.
目的:探讨陈旧性Ⅱ型齿状突骨折的临床术式选择及其治疗效果。方法:2010年6月~2015年6月收治77例骨折时间超过3周的陈旧性Ⅱ型齿状突骨折患者,其中男52例,女25例,年龄16~65岁(37.0±14.5岁),根据骨折后时间长短和复位的难易程度,5例患者采用前路单枚中空拉力螺钉固定,6例采用寰枢椎后路钉棒固定非融合,40例采用后路寰枢椎钉棒固定融合,26例采用经口咽前路寰枢椎复位钢板(transoral atlantoaxial reduction plate,TARP)固定融合。采用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SIA)分级及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对神经功能进行评价,术前ASIA分级D级32例,E级45例;术前J0A评分12.9±2.4分。术后定期复査X线片、CT,评价齿状突骨折愈合、寰枢椎复位、植骨融合情况。结果:77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术中未发生椎动脉、脊髓损伤。术后颈项部疼痛、四肢麻木及肌力下降等症状均不同程度改善,术前32例ASIA分级为D级的患者中20例术后改善为E级,其余患者分级无变化;术后J0A评分改善至15.2±1.2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211,P=0.000)。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36个月(27.0±9.6个月),1例前路单枚中空螺钉固定者齿状突骨折呈纤维/瘢痕愈合,4例前路单枚中空螺钉固定及6例寰枢椎后路钉棒临时固定者的齿状突骨折均获复位及骨折端的骨性愈合,40例后路及26例前路固定植骨融合者的寰枢椎脱位均获复位及寰枢椎间的骨性融合。结论:陈旧性Ⅱ型齿状突骨折根据骨折时间及骨折复位情况选择恰当的手术方式,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3.
目的对Hangman骨折后路短节段内固定术固定螺钉进行拔出力研究,为螺钉固定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利用6例新鲜的枢椎和第3颈椎标本进行单层皮质骨和双层皮质骨的C2椎弓根螺钉、峡部骨折状态C2椎弓根螺钉、C3侧块螺钉固定及C2、C3椎体螺钉固定,测试螺钉拔出强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C2双皮质椎弓根螺钉拔出力最大(1726.5±433.3)N;C2单皮质椎弓根螺钉(1279.9±432.0)N和Hangman骨折双皮质螺钉(959.6±253.2)无显著性差异,拔出力明显强于Hangman骨折单皮质螺钉(586.3±118.9)N和C,双皮质侧块螺钉拔出力(717.5±166.9)N,后两者无统计学差异.C3,单皮质侧块螺钉(487.3±171.6)N和C2椎体螺钉(392.2±109.8)N、C,椎体螺钉(397.3±98.5)N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Hangman骨折后路短节段内固定螺钉是可靠的;临床应用C2椎弓根螺钉和上下节段联合固定时单皮质固定足够,Hangman骨折时以双皮质固定为佳.  相似文献   
44.
新鲜Ⅱ型齿状突骨折的术式选择及治疗效果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总结应用不同术式治疗Ⅱ型新鲜齿状突骨折的效果,探讨其术式选择。方法:2002年6月~2010年6月,在我院手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Ⅱ型新鲜齿状突骨折患者84例,男56例,女28例,年龄21~68岁。术前均伴有颈项部疼痛和活动受限,17例合并不程度寰枢水平的颈脊髓损伤症状。19例为单纯齿状突骨折,65例合并寰枢椎脱位。入院后均行颅骨牵引,骨折均有不同程度的复位。根据骨折线类型、伴随损伤和骨质情况,58例采用前路单枚中空螺钉固定(A组),26例采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融合(B组)。结果:术中均未发生椎动脉和脊髓损伤。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24个月,平均8个月,A组58例患者54例获得骨性愈合,4例纤维性愈合,颈椎屈伸和旋转功能正常;B组均获得骨性愈合,颈椎旋转功能不同程度受限。结论:Ⅱ型新鲜齿状突骨折应根据齿状突的骨折线类型及患者个体情况选择相应的手术方法,单枚中空螺钉固定可保留颈椎的正常活动功能。  相似文献   
45.
目的:探讨颈胸交界区外伤性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方法。方法:自2003年至2008年急诊收治10例创伤性颈胸段椎间盘突出患者,男6例,女4例;年龄23-66岁,平均41.5岁;急诊行经椎间孔入路椎间盘摘除,同期后路椎弓根钉棒固定,术后予以高压氧治疗。采取JOA评分标准,从肢体感觉,运动,膀胱功能等方面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时间8—16个月,平均13个月。1例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脊髓功能无恢复,其余9例患者感觉运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JOA评分由术前平均(8±3)分至术后平均(15±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外伤性颈胸段椎间盘突出症早期采用经椎间孔入路实施椎间盘切除术可以获得安全有效的脊髓减压,有利于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46.
经口咽下颌骨劈开入路处理上颈椎或上、下颈椎腹侧病变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经口咽下颌骨劈开入路处理上颈椎或上、下颈椎腹侧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经口咽唇面下颌骨劈开入路处理伴有下颌关节僵直的陈旧性寰枢椎脱位1例,行TARP钢板内固定术;处理枢椎体肿瘤1例,行C2椎体肿瘤切除,异形钛网笼置入重建椎体,同期行后路C1~C3椎弓根钉棒植骨内固定术。采用经口、舌、唇面下颌骨劈开入路处理C1~C5肿瘤1例,行肿瘤切除,异形钛网笼置入重建C2~C4椎体,同期后路C1~C5附件肿瘤切除.枕颈植骨融合内固定术。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病变部位显露满意,顺利完成手术操作。随访12~24个月。2例肿瘤患者的肿瘤切除彻底,前路椎体重建满意,后路内固定稳妥,临床症状消失,行走正常;1例寰枢椎陈旧性脱位患者的寰枢椎达解剖复位,颈髓减压充分,C1~C2前路内固定稳妥,临床症状消失。结论:经口咽下颌骨劈开扩大入路适合于处理同时累及上下颈椎的腹侧病变或患者张口困难的上颈椎腹侧病变。  相似文献   
47.
经口咽前路枢椎体次全切除椎管减压术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探讨经口咽前路枢椎体次全切除椎管扩大减压治疗寰枢椎脱位伴以C2后方脊髓受压为主的患者的疗效。方法:对12例先天畸形或外伤(10例先天畸形,2例外伤)引起的寰枢椎脱位伴高位脊髓压迫症患者,采用经口咽前路C2椎体次全切除术,11例仅行C2椎体次全切除,1例行C2椎体次全切除同时切除C1前结节和齿突。结果:无术中脊髓损伤、血管损伤及术后感染等并发症,术后平均随访18个月,按Symon和Lavender临床评定标准和影像学评定标准评定疗效,临床总有效率100%,显效率42%,术后影像学椎管减压改善率平均为75%。结论:该术式减压充分,是治疗以C2后方受压为主的脊髓压迫症较好的术式。  相似文献   
48.
Irreducibleanterioratlantoaxialdislocationwithventralspinalcordcompressionpresentsadifficultsurgicalchallenge.Nowasagenerallyacceptedoptionforthiscondition,decompressionthroughtransoralapproachhastobefollowedby anotheroperationwithinstrumentationandfusionofthe uppercervicalspinetoachievesegmentalstability.HarmsandKandziora1havedescribeddirectinternal platefixationsthroughtransoralapproach,buttheplate adoptedbyHarmsdidnothavealockingmechanism andtheplateusedbyKandziorafailedtoachieve immediate…  相似文献   
49.
目的:探讨颅脊交界疾患经口手术枕寰枢螺钉固定的置钉策略.方法:2010年1月~2010年12月,30例颅脊交界疾患病例(包括寰枢椎脱位12例,颅底凹陷症15例和先天性颅脊交界畸形3例)均采用第三代经口寰枢椎复位钢板(transoral atlantoaxial reduction plate-Ⅲ,TARP-Ⅲ)内固定植骨融合手术进行治疗.患者术前均有颈部不适和不同程度的肢体麻木、无力等高位脊髓受压表现,影像学检查均存在脊髓腹侧受压.按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分级:C级5例,D级25例.ASIA运动评分为42~96分,平均77.2±14.4分.所有病例均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快速成型(computer aided design and rapid prototype,CAD-RP)技术制作颅脊交界区的1∶1三维模型实物,13例复杂病例术前在模型实物上模拟手术进钉.枕寰枢螺钉的选择主要采用四种方法:A,C0/C1融合者(存在先天性寰椎枕骨化畸形的患者)采用寰椎侧块枕骨髁融合体螺钉;B,C0/C1未融合者(C1侧块完整的患者)采用寰椎侧块螺钉;C,无颅底凹陷且枢椎椎弓根发育正常的患者采用枢椎经口逆向椎弓根螺钉;D,存在颅底凹陷或虽无颅底凹陷但枢椎椎弓根发育狭小或存在椎动脉高跨等无法置入椎弓根螺钉的患者,采用枢椎经口逆向关节突螺钉.本组颅底凹陷症患者TARP-Ⅲ内固定时采用AC或AD的螺钉组合,寰枢椎脱位和先天性颅脊交界畸形患者采用BC或BD的螺钉组合,从而形成TARP固定的4种螺钉组合方式:AC、AD、BC或BD.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30例患者术后颈部局部症状和肢体麻木无力症状均不同程度改善,无感染、神经血管损伤、钉板松脱等并发症发生,2例术后有短暂头晕,术后2周~1个月自愈.术后影像学检查内固定位置满意,脊髓压迫均彻底解除.术后25例ASIA分级D级患者中的8例改善至E级,其余17例分级无变化,但术后运动评分改善至87~100分(96.4±4.2分);5例C级患者均改善至D级.术后随访3~12个月,平均7.2个月,所有病例均获骨性融合,30例计120枚螺钉(包括寰椎侧块枕骨髁融合体螺钉30枚,寰椎侧块螺钉30枚,枢椎经口逆向椎弓根螺钉16枚和枢椎经口逆向关节突螺钉44枚)均位置理想.结论:不同的颅脊交界疾患病例行经口入路手术时,应选择不同的螺钉固定方法,通过枕寰枢螺钉的多种组合方式,可达到使TARP坚强固定寰枢关节的作用.  相似文献   
50.
目的:介绍寰枢椎后路钉棒固定非融合治疗新鲜Ⅱ型齿状突骨折保留寰枢椎旋转功能的临床初步疗效. 方法:2010年1月~2011年7月收治8例不适合前路齿状突螺钉固定的新鲜Ⅱ型齿状突骨折患者,其中骨折线呈前下后上型者5例,牵引后齿状突骨折复位不佳者3例;男6例,女2例;年龄21~56岁,平均38岁.在气管插管全麻下行一期后路寰枢椎钉棒固定,不进行后路植骨;待术后随访CT复查显示齿状突骨折骨性愈合后,二期后路手术取出内固定,观察寰枢椎旋转功能的恢复情况. 结果:8例患者均成功进行寰枢椎后路钉棒固定,共置入直径3.5mm的寰椎、枢椎螺钉各16枚,其中寰椎采用椎弓根螺钉固定13枚、部分经椎弓根螺钉固定3枚,枢椎采用椎弓根螺钉固定11枚、椎板螺钉固定5枚;术中齿状突骨折复位满意,未发生椎动脉、脊髓损伤一期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16个月,末次随访CT复查显示8例患者齿状突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颈椎左、右旋转均约35°~55°,平均约45°. 二期后路钉棒内固定取出术后颈椎旋转功能即刻得到部分恢复,颈椎左、右旋转均约50°~70°,平均约60°;随访6~12个月后颈椎旋转功能基本恢复正常,颈椎左、右旋转均约80°~90°,平均约85°.结论:对不适合前路齿状突螺钉固定的新鲜Ⅱ型齿状突骨折患者,采用一期后路寰枢椎钉棒固定非融合、二期取出内固定的方法可保留寰枢椎的旋转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