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1篇
基础医学   10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12篇
外科学   76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目的 :探讨发育性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2014年1月~2018年5月我院共收治发育性寰椎管狭窄症患者15例,根据寰枢椎CT薄层扫描图像特征,将发育性寰椎管狭窄症分为4种类型,即Ⅰ型(小寰椎型)、Ⅱ型(寰椎后弓肥厚型)、Ⅲ型(寰椎后弓内陷型)和Ⅳ型(枢椎齿状突肥大型)。针对不同类型采用相应手术方法:①对不合并寰枢椎脱位或失稳的Ⅰ、Ⅲ、Ⅳ型患者实施单纯寰椎后弓切除术;②对Ⅱ型患者采用后弓磨薄回植术;③对合并有寰枢椎脱位或失稳的Ⅰ、Ⅱ、Ⅲ型患者,附加后路枕颈固定融合术;④对合并寰枢椎脱位的Ⅳ型患者采用经口咽前路枢椎齿状突打磨削薄+寰枢椎脱位内固定术的方法。术后复查颈椎MRI和CT,观察高位颈脊髓压迫改善情况;采用JOA评分评价手术前后脊髓功能的改善情况。结果:15例患者中,Ⅰ型7例,Ⅱ型2例,Ⅲ型2例,Ⅳ型4例。共实施寰椎后弓切除并后路枕颈固定融合术6例,单纯寰椎后弓切除术5例,寰枢椎后弓削薄回植术2例(其中1例因合并寰枢椎脱位同时实施枕颈固定融合手术),齿状突削薄寰枢椎前路复位内固定术2例。手术顺利,未发生术中神经脊髓损伤、椎动脉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术后复查MRI和CT显示寰椎平面的脊髓压迫解除。随访时间12~34个月(14±3个月),患者术后肢体麻木、无力、走路不稳等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术前JOA评分10.60±0.96分,术后3个月恢复到14.10±0.37分,末次随访时为14.70±0.63分,改善率为64%。结论:发育性寰椎管狭窄症可分为4种类型,根据不同类型采用针对性的手术治疗可以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02.
TENOR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探讨TENOR椎弓根钉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 32例应用TENOR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手术前后的神经功能和固定复位情况。 结果全部 32例获得随访 ,平均随访 13个月 (5~ 44个月 )。所有骨折均愈合 ,局部无疼痛 ,无内固定失效。椎体畸形从术前Cobb角平均 2 2 .5°恢复至 3°。按ASIA分级 ,神经功能 9例无变化 (其中A级3例 ,D级 1例 ,E级 5例 ) ,其余 2 4例均有 1~ 2级的提高。 结论 TENOR系统具有良好的复位和固定作用 ,术后维持复位效果好 ,是理想的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内固定器械。  相似文献   
103.
目的 探讨应用后路椎板减压,RF内固定系统联合椎间融合器行椎间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从2006年6月至2011年5月对26例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患者行后路椎板减压,RF内固定系统联合椎间融合器行椎间融合术治疗.结果 随访6至36个月,平均22个月.26例中,优18例,良6例,可2例,总优良率为92%.10例Ⅰ度滑脱均获得完全复位,复位率100%;16例Ⅱ度滑脱中,有10例完全复位,4例接近正常,2例留有Ⅰ度滑脱,复位率90%.脊柱融合率为77%.结论 RF内固定系统联合椎间融合器行椎间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疗效满意,脊柱融合率高.  相似文献   
104.
目的 探讨计算机辅助设计--快速成型技术(CAD-RP)在经口前路复位钢板内固定(TARP)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2008年3月至2010年3月采用常规TARP手术(A组)与TARP手术结合CAD-RP技术(B组)治疗86例寰枢椎脱位患者,男49例,女37例;年龄6~62岁,平均43岁.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评分标准评定脊髓功能情况,并计测和统计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术后脊髓压迫解除率及螺钉穿出率.结果 患者术后获13~28个月(平均15.8个月)随访.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平均分别为(105±23)、(135±21)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出血量分别为(25±12)、(30±10)m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JOA评分由术前平均(8.5±0.8)分恢复至术后(15.1±0.9)分,脊髓功能改善率为77.6%;B组JOA评分由术前平均(9.2±0.8)分恢复至术后(15.3±0.7)分,脊髓功能改善率为78.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脊髓受压改善率为88.7%,B组为83.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钉道扫描显示A组83枚寰枢椎螺钉有5枚穿出,其中寰椎侧块螺钉2枚向外偏入椎动脉孔内,3枚枢椎螺钉向外偏入椎动脉孔内,但均未出现临床症状;B组仅1枚枢椎螺钉偏入椎动脉孔,未出现临床症状.结论 在TARP手术中,灵活应用CAD-RP技术可以提高置钉成功率和TARP手术效率,降低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5.
数字骨科技术在寰枢椎个体化置钉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数字骨科技术在寰枢椎椎弓根螺钉个性化置钉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术前接受薄层CT扫描的30例上颈椎疾患患者(其中男16例,女14例)的数据输入Mimic和 Simpleware软件后,建立三维仿真模型,并设计最佳的椎弓根钉道,然后根据钉道设计导航模版.用激光快速成型机打印导航模版,用于手术时辅助寰枢椎椎弓根螺钉...  相似文献   
106.
经口咽前入路寰枢椎手术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为经口咽前入路处理寰枢椎腹侧病变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对 10例新鲜的成人头颈部标本经口咽前入路进行逐层的显微外科解剖 ,观察咽后壁的层次、椎动脉的走行、寰枢椎的解剖毗邻关系和寰枢椎前路钢板内固定的相关解剖参数等。结果 咽后壁分两层(黏膜层、椎前筋膜层)和两个间隙 (咽后间隙、椎前间隙 ) ;经口咽前入路可显露从枕骨大孔前缘至C3 椎体的范围 ;椎动脉距寰椎和枢椎中线的距离分别为 2 5 2± 2 3mm(2 0 4~ 2 9 7mm)和 18 4± 2 6mm(13 1~ 2 3 0mm) ;寰椎和枢椎可显露宽度分别为 39 4±2 2mm(36 2~ 4 2 7mm)和 39 0± 2 1mm(35 8~ 4 2 3mm) ,寰椎进钉点 (侧块中点 )间距 (a)为 31 4± 3 3mm(2 5 4~ 36 6mm) ,寰椎进钉点连线与枢椎进钉点 (椎体中线旁开 3~4mm)连线的垂直间距 (b)为 18 7± 2 7mm(14 9~ 2 3 2mm) ,a/b比值为 1 5~ 1 7。结论 经口咽前入路寰枢椎手术是安全可行的 ,适合做寰枢椎前路钢板内固定 ,钢板的设计应以上述测量数据为依据  相似文献   
107.
目的 研制经口咽前路寰枢椎复位钢板系统(TARP),并评价其术中即时复位作用。方法 设计一种新型的经口咽前路寰枢椎复位铜板系统,应用于临床治疗5侧难复型寰枢稚脱位患者.经口咽前路松解减压.联合应用寰枢椎复位器和钢板完成寰枢椎脱位的复位和固定过程,寰枢外侧关节间植骨。结果 TARP系统具有即时复位机制,5例患者在术中均能达到良好的即时复位.术后随访平均95个月,伤口愈合良好,无感染,四肢麻痹消失.肌力恢复.病理反射消失.钢扳螺钉未松动。结论 临床应用表明.TARP设计新颖独到,手术操作简便台理.能即时复位,固定效果好.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8.
目的 提高寰枢椎后路经椎弓根手术置钉的安全性和准确性.方法 可复性寰枢椎脱位及寰枢椎不稳13例,人院即行螺旋CT薄层扫描,取患者Dicom图像经计算机三维重建后进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入路安全三维通道计算机辅助设计,建立椎弓根置钉导向管与三维互补模板.在激光快速成型机上按CAD设计图以聚苯乙烯为原料,利用逆向工程原理制作相应患者个体化的骨骼模型实物和手术辅助导板,外涂树脂固化剂,经高压消毒带进手术室,利用手术导向模板辅助寰枢椎后路椎弓根螺钉置入.结果 13例患者手术顺利,可复性寰枢椎脱位及寰枢椎不稳均解剖复位,固定良好.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置钉位置准确,未发生任何并发症.术中出血量平均50~100 ml,手术时间平均2.0~2.5 h,平均随访12个月,5例患儿的骨融合情况仍在随访中.结论 术中在数字化椎弓根内固定导向模板引导下置钉,提高了寰枢椎椎弓根内固定置钉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9.
目的:探讨经口寰枢椎减压复位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颅底凹陷症合并脊髓空洞症患者的效果。方法:2005年3月~2011年7月共收治75例颅底凹陷症患者,其中35例合并脊髓空洞症患者中32例获得随访,男9例,女23例,年龄23~74岁,病程6~372个月。12例伴Arnold-Chiari畸形,7例伴寰枢椎脱位,1例伴寰枕融合畸形,2例伴颈椎病,1例伴Klippel-Feil综合征。均有脊髓神经功能受损的症状和体征,术前JOA评分3~15分,ASIA分级B级4例,C级8例,D级20例。术前脑干脊髓角103.4°~137.5°,平均123.3°±6.4°,脊髓空洞体积0.10~15.10cm3。均采用经口寰枢椎减压复位植骨融合TARP内固定术治疗,观察患者术后临床症状改善、脑干脊髓角改变情况,统计术中、术后并发症,随访脊髓空洞改变和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未发生脊髓损伤及大出血等并发症。术后1例患者诉颈部不适感,2例患者诉咽喉部不适感,经对症处理后症状缓解;1例患者出现切口感染,拆除内固定行后路寰枕融合术,其余患者均未出现并发症。随访12~25个月,平均15个月,脑干脊髓角恢复至145.6°~165.3°,平均161.3°±5.1°;末次随访时JOA评分改善到10~16分,平均13.8±1.8分,平均改善率为58.1%;15例患者ASIA分级较术前提高1~2级。术后1年MRI复查显示30例脊髓空洞体积缩小或消失,1例脊髓空洞无改变,1例脊髓空洞变大。随访期间内固定无移位,植骨融合良好。结论:经口寰枢椎减压复位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颅底凹陷症合并脊髓空洞症不仅能使齿状突获得解剖复位,解除脊髓压迫,还可使脊髓空洞缩小,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但远期疗效仍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10.
寰枢椎前路复位钢板系统的研制及其生物力学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研制一种经口咽前路寰枢椎复位钢板内固定系统,评价其生物力学性能。方法研制各种型号经口咽前路寰枢椎复位钢板和复位器等配套器械。选12具新鲜成年颈椎标本,分别进行三维运动范围实验和螺钉拔出力实验。与其它内固定方法作比较分析。结果生物力学测试表明,三维运动范围,该钢板固定和Magerl Brooks固定在各个方向上均无显著差异(P>0.05)。其抗屈伸、侧屈和旋转均强于其它三种内固定方法。寰椎螺钉的最大拔出力显著高于枢椎和C3椎体固定螺钉,枢椎螺钉与C2螺钉等效。结论寰枢椎前路复位钢板系统设计新颖,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性能。能满足临床内固定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