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37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2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通过拇外翻足负重位和非负重位X线测量指标分析,探讨拇外翻畸形时足弓塌陷程度与跖骨头下疼痛的相关性.方法:对2012年5月至2012年10月120例(240足)拇外翻患者跖骨头下疼痛观察并摄患足负重位和非负重位下X线正侧位片,分别测量拇外翻角(HVA)、1-2跖间角(IM1-2)、1-5跖间角(IM1-5)、内弓顶角和前弓角,比较其负重与非负重位下的差异,并分析其(除HVA)差值与拇外翻畸形、跖骨头下疼痛的相关性.结果:120例拇外翻患者240足中148足存在跖骨头下疼痛,拇外翻足负重位IM1-2、IM 1-5、内弓顶角较非负重位均明显增加,而拇外翻角和前弓角则反之;负重与非负重位下IM1-2、IM1-5、内弓顶角的差值与拇外翻畸形程度及跖骨头下疼痛密切相关.结论:拇外翻足弓塌陷程度随拇外翻畸形的增加而加重,跖骨头下疼痛随着足弓塌陷程度加重而加重.通过足负重、非负重位下X线测量指标分析可评价拇外翻足弓塌陷程度,对防治跖骨头下疼痛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2.
小趾囊炎(又称小趾内翻畸形)是足部常见病,自1997年起,我们采用第5跖骨头颈下斜行截骨矫形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术治疗小趾囊炎39例(65趾),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3.
目的:探讨踝关节软组织撞击综合征(ASTIS)的临床特点以及关节镜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2005年9月-2010年4月,15例ASTIS损伤后(12~36个月)的患者,经踝关节镜探查手术,镜下切除撞击组织,术后采用AOFAS(美国足踝外科协会)后足-踝评分法评定手术效果。结果:关节镜下显示15例中:10例存在滑膜组织撞击;2例存在下胫腓前韧带损伤瘢痕组织撞击;3例存在半月板样组织撞击;12例合并关节软骨损伤。15例术后随访12~36个月,AOFAS主、客观评分术后较术前均明显提高,总体评分术前(65.3±8.4)分,术后(92.2±5.2)分,(P〈0.05),主观评分术前(17.7±3.4)分,术后(32.5±5.7)分,(P〈0.05)。结论:踝关节软组织撞击综合征多继发于踝关节内翻性损伤,临床常见,踝关节反复扭伤病史,发生部位以反复出现踝关节前外侧肿痛多见,撞击组织为滑膜、韧带及半月板样组织,较多病例同时合并关节软骨损伤,若长期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采用关节镜治疗ASTIS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54.
目的:探讨拇外翻患者拇趾跖籽关节炎严重程度与拇外翻畸形程度的关系。方法:观察在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骨关节二科2007年1月~2009年5月期间治疗的162例(302足)拇外翻患者X线及临床检查,采用温建民等提出的分型标准进行拇外翻畸形分度,采用改良美国风湿病学会1995年的诊断标准制定跖籽关节炎的临床诊断标准,采用以Kellgren&Lawrence分级标准为基础的跖籽关节炎分度自拟标准,根据专家分别评价汇总结果判定法来分别确定拇外翻患者跖籽关节炎程度及拇外翻畸形程度,运用相关的统计学方法,对二者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轻度拇外翻患者中:23.94%无跖籽关节炎,轻度跖籽关节炎占25.35%,中度跖籽关节炎占36.62%,重度跖籽关节炎占14.08%;在中度拇外翻患者中:15.44%无跖籽关节炎,轻度跖籽关节炎占23.49%,中度跖籽关节炎占49.00%,重度跖籽关节炎占12.08%;在重度拇外翻患者中:7.32%无跖籽关节炎,轻度跖籽关节炎占25.61%,中度跖籽关节炎占37.08%,重度跖籽关节炎占29.27%。经Kendall等级相关检验,轻、中、重度拇外翻与跖籽关节炎严重程度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拇外翻患者跖籽关节炎严重程度与拇外翻畸形程度无明显相关性,但中度拇外翻患者中跖籽关节炎所占比重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55.
目的:研究拇外翻患者以疼痛为主的临床表现与足太阴经筋疾病证候表现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13例(444足)拇外翻患者的临床资料,参考经筋理论,尤其是足太阴经筋疾病的证候学特点,寻找两者在证候学上的相符程度。结果:拇外翻患者足内侧的痛沿足太阴经筋走行,可循足太阴经筋找到结筋病灶点,即95.05%的病人在大都次,45.72%的病人在公孙次找到结筋病灶点。结论:拇外翻反映足太阴经筋病变,可用中医经筋理论来指导临床诊治。  相似文献   
56.
目的:通过对拇外翻足足弓的X线指标与足底压力指标的检测,分析拇趾外翻角的变化与足弓X线测量指标变化及足底压力变化的相关性,探讨拇外翻足并发第2跖骨头下疼痛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观察自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治疗的254例(477足)拇外翻患者病历资料,记录患者第2跖骨头下疼痛及年龄的情况,把所有拇外翻足按并发第2跖骨头下疼痛的有无分为两组(疼痛组和无痛组),分别测量各组负重位拇外翻足拇趾外翻角(hallux abductor valgus angle,HAVA),第1、2跖骨间角(the inter-metatarsal angle between the first and second metatarsals,IMA1-2),第1、5跖骨间角(the inter-metatarsal angle between the first and fifth metatarsals,IMA1-5),内弓顶角、前弓顶角及第1、2跖骨头的相对长度,检测步态中第2跖骨头下峰压强、冲量、触地时间百分比等压力的情况。运用相关性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探讨拇外翻足并发第2跖骨头下疼痛的影响因素。结果: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示HAVA分别与各测量指标的IMA1-2、IMA1-5、内弓顶角、前弓顶角、第2跖骨触地时间百分比呈相关性(P0.05,r=0.647、0.553、0.127、-0.165、0.158)。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示并发第2跖骨头下疼痛的影响因素为HAVA、第2跖骨相对长度、第2跖骨头触地时间百分比(P0.05,ORj=1.030,1.069,1.060)。结论:拇外翻角的增大导致了拇外翻足足弓塌陷,使步态中第2跖骨头负重的时间延长,从而导致了第2跖头下疼痛的发生。  相似文献   
57.
目的探讨并评价跖痛症依据X线分度制定的治疗方案的适应证及临床疗效。方法笔者自2013-10—2015-08根据跖痛症的分度标准确定手术方案,采用微创截骨跖骨头抬高术(A组)、Weil截骨术(B组)、跖骨近端截骨短缩内固定术(C组)、跖骨截骨短缩内固定加跖趾关节切开复位克氏针固定术(D组)4种术式治疗跖痛症49例(66足/120跖骨),手术前、后测量责任跖骨头下胼胝体大小、跖趾关节活动度、ACFAS评分、VAS评分以及步态周期中责任跖骨头下最大压力、最大压强及冲量的变化。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12~24个月,平均14个月。4种术式术后责任跖骨头下胼胝痛消失或明显减轻者96.7%。4组手术前后VAS评分、ACFA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手术前后跖趾关节活动度变化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3组关节活动度均较术前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Footscan足底压力测试手术前后相应跖骨头下最大压强、最大压力及冲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出现转移性跖痛症7例(跖骨),占5.83%;有8例(跖骨)出现截骨端延迟愈合,占6.67%;无截骨不愈合。结论根据跖痛症分度标准确定的治疗方案,可显著减轻疼痛症状,疗效确切,有较好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8.
骨折三期治疗对骨生长因子FGF-2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目的 :观察骨折三期治疗对FGF 2在骨折愈合过程中表达的影响。方法 :16 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取 6只作为正常对照组 ,其余SD大鼠双胫骨上 1/ 3段前部的中点造成 2mm× 1 5mm的缺损。术后随机平均分为模型对照组、一期治疗组和三期治疗组 ,每组于不同的时间点分别处死 6只 ,取材 ,常规组织学检查 ,免疫组化法检测标本中的FGF 2 ,应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①缺损区内血肿细胞、炎性细胞、间充质细胞、成骨细胞、新形成骨细胞FGF 2表达呈强阳性 ,成熟骨细胞阴性或微弱阳性 ;②骨折后三组FGF 2表达阳性细胞数和平均光密度值均即明显增高 ,但是 ,中药治疗组显著高于模型对照组 (P <0 0 5 ) ,三期治疗组有高于一期治疗组的趋势 ,FGF 2表达高峰出现时间中药治疗组显著早于模型组 ,三期治疗组较一期治疗组提前了 80 %。结论 :中药治疗能显著促进骨折愈合过程中FGF 2的表达 ,三期治疗明显强于一期治疗 ,因此对骨折进行分期辨证治疗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59.
目的 对照研究玻璃酸钠及玻璃酸钠结合针刀松解2种疗法的临床疗效,分析针刀松解对膝关节周围软组织张力的影响.方法 随机将纳入病例分为玻璃酸钠关节腔内注射对照组(30例)和注射结合针刀松解治疗组(30例),比较治疗前后临床疗效及局部软组织张力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为83.33%,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治疗后治疗组500 g压力时张力计刻度位移及软组织吸收能量占所做功的百分比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2种疗法治疗早期膝骨性关节炎均能取得较好的疗效,而针刀松解术能够降低局部软组织张力,改善关节周围软组织力学平衡,对疼痛的缓解明显,且远期疗效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60.
康复疗法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拇外翻术后的应用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微创技术治疗拇外翻术后系统规范的康复治疗疗效。方法2006年7月—2008年9月本院采用中西医结合微创技术治疗拇外翻患者921例,术后进行了规范的康复治疗。其中77例144足获得完整随访1~3.5 a,平均2.3 a。观察手术前后拇外翻角(HAV角)、第1和第2跖骨间角(IM角)、拇趾-跖趾-趾间关节AOFAS评分、第1跖趾关节活动度、跖骨头下胼胝体(胼胝痛)等指标变化。结果本组患者术后关节功能优良率达98.6%。术后HAV角平均矫正21.03,°IM角平均矫正4.69°。术后第1跖趾关节活动度(跖屈+背伸)平均减小5.24°。术后AOFAS评分较术前提高31.52分。术前合并有跖骨头下疼痛93足,术后消失60足(64%),改善24足(26%),无改善、加重或新发6足(6%)。结论中西医结合微创技术治疗拇外翻术后进行系统规范的康复,可以有效防止跖趾关节粘连,恢复关节功能,减少转移性跖骨头下疼痛等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