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2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6篇
耳鼻咽喉   12篇
基础医学   5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20篇
内科学   10篇
神经病学   42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65篇
综合类   50篇
预防医学   9篇
药学   13篇
中国医学   11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8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4篇
  1983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中心静脉置管术无论在麻醉科还是在其他临床科室的应用愈来愈广泛,是重症监测、抢救给药、静脉营养、肿瘤化疗及心内起搏的重要手段。中心静脉置管术径路与方法较多,我院麻醉科应用颈内静脉后路穿刺法行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2.
目的:观察以纳米粒子为载体的外源性反义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基因局部转染对移植静脉内膜增生的影响。方法:应用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PLGA)和聚乙烯醇(PVA)包载mTOR基因,制备纳米级粒子混合物。建立自体静脉移植模型72只,随机分成转基因组(转染以纳米粒子为载体的反义mTOR基因),空载体组(单纯转染纳米粒子包载的空载体)和对照组(不予特殊处理)。分别于术后3,7,14,28d取材。检测mTOR基因的mRNA及蛋白产物表达,以及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凋亡的动态变化。 结果:转基因组内膜中mTOR基因的mRNA及蛋白产物表达较其他两组明显减少(P<0.05);转基因组内膜增生厚度于7,14,28d较其他组明显减少(P<0.01);转基因组凋亡细胞较其他组明显增高(P<0.05)。结论:纳米粒子可以作为转基因载体。反义mTOR基因的表达能有效抑制自体移植静脉内膜的增生及促进VSMC凋亡。  相似文献   
53.
心脏-声带综合征(cardiovocal syndrome)是指因心血管疾病损伤喉返神经导致左侧声带麻痹,出现声音嘶哑等症状的一组综合征。本征最先由Ortner[1]于1897年通过一个患有二尖瓣狭窄的患者描述了心血管问题和声音嘶哑的关系,故又称霍纳综合征(Ortner's syndrome)。霍纳综合征表现为一组典型的神经症候群,包括病变侧眼睑下垂、瞳孔缩小和面部无汗,这是由于支配头、眼和颈部的交感神经被阻断所引起的[2]。  相似文献   
54.
为探讨构建能表达肝细胞生长因子基因的腺病毒重组体的方法,以及这种腺病毒重组体能否在血管平滑肌细胞表达。将含有肝细胞生长因子基因片段的质粒用限制内切酶酶切,以琼脂糖凝胶电泳回收得到目的基因片段:将它用DNA连接酶插入至腺病毒穿梭质粒中,并用限制内切酶鉴别插入方向,得到插入方向正确的重组腺病毒穿梭质粒。用限制内切酶酶切重组腺病毒穿梭质粒和表达载体,使它们线性化;以电转化方法使它们共转化至BJ5183细胞中进行同源重组,构成肝细胞生长因子基因腺病毒重组体。以脂质体为转染介质,将肝细胞生长因子基因腺病毒重组体转染到人胚肾细胞中进行包装,使病毒复性具有感染能力。用包装后的肝细胞生长因子基因腺病毒重组体感染体外培养的大鼠主动脉平滑肌细胞;经逆转录一聚合酶链反应和蛋白印迹检测发现肝细胞生长因子呈现过表达。此外,酶切及测序发现重组腺病毒穿梭质粒和肝细胞生长因子基因腺病毒重组体是正确的;绿色荧光蛋白标记对重组体在人胚肾细胞中的包装及包装后感染大鼠主动脉平滑肌细胞进行了荧光示踪。结果提示,肝细胞生长因子基因腺病毒重组体构建成功,为血管疾病转基因治疗奠定了基础,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5.
为了研究缺氧诱导因子 1α及其相关基因在腹主动脉瘤中的表达 ,选取腹主动脉瘤标本 2 2例 ,以 5例正常腹主动脉作对照 ,检测缺氧诱导因子 1αmRNA及蛋白的表达 ,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促红细胞生成素的表达及微血管密度。结果发现 ,腹主动脉瘤组织中缺氧诱导因子 1αmRNA及蛋白表达明显高于正常腹主动脉 (P <0 .0 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促红细胞生成素表达亦明显增强 (P <0 .0 1)。缺氧诱导因子 1α表达主要分布在腹主动脉瘤中层血管平滑肌细胞及外膜处 ,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分布部位基本一致。腹主动脉瘤中微血管密度明显增加 (P <0 .0 1) )。结果提示 ,缺氧诱导因子 1α在腹主动脉瘤发病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促红细胞生成素的表达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56.
目的构建靶向蛋白激酶B基因的短发夹环RNA表达载体,观察其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方法设计多个针对大鼠蛋白激酶B基因的短发夹环RNA序列,化学合成方法合成并经pGEM-T载体克隆后双酶切,将cDNA序列插入逆转录病毒载体pLXIN,包装后获得蛋白激酶B的逆转录表达载体,感染血管平滑肌细胞,Northern blot和Western blot法检测蛋白激酶B及其下游底物的表达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变化,MTT法检测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活性的改变。结果成功构建蛋白激酶B基因的逆转录病毒载体并包装,感染血管平滑肌细胞,证实其能显著抑制蛋白激酶B的mRNA和蛋白产物表达,下游的p70s6k表达相应减少;被感染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分裂、增殖过程受阻,更多细胞停滞在G0/G1期。结论成功构建蛋白激酶B基因逆转录病毒RNA干扰表达载体,感染血管平滑肌细胞能够明显抑制其分裂、分化和增殖。  相似文献   
57.
目的 研究唇腭裂患者AF-BF距和AXB角.方法 选取20例替牙期及30例恒牙期唇腭裂患者拍摄头颅定位侧位X线片,测量其AF-BF距及AXB角与北京市同龄、同性别正常儿童、青少年的AF-BF距及AXB角值进行比较.结果 替牙期和恒牙期唇腭裂患者AF-BF距及AXB角值无性别差异(P > 0.05).新疆地区替牙期和恒牙期唇腭裂患者AF-BF距小于北京市正常儿童、青少年(P < 0.05),而AXB角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AF-BF距可以作为评价唇腭裂患者上下颌骨间矢状关系的指标之一,但最好进行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58.
目的研究125I近距离放疗联合热疗对人胶质瘤细胞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临床胶质瘤手术肿瘤标本进行体外细胞培养,分为热疗联合放疗组,放疗组,热疗组,空白对照组,MTT法测定各组细胞经处理后的抑制率,transwell侵袭小室测定各组细胞侵袭力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各处理组的细胞抑制率显著增加,侵袭力显著降低,且随着温度的升高,热疗联合125I近距离放疗对细胞的抑制率和侵袭力影响也有显著变化。结论125I近距离放疗联合热疗对胶质瘤细胞具有一定杀伤作用。  相似文献   
59.
目的 探讨原癌基因Wip1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印迹方法,检测70例乳腺癌组织、癌旁组织、20例正常乳腺组织中Wip1 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同时对Wip1高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 RT-PCR:乳腺癌组织、癌旁组织、正常乳腺组织Wip1 mRNA的基因表达值分别为:0.715±0.087、0.175±0.021、0.154±0.022.乳腺癌组织比癌旁组织、正常乳腺组织明显升高(P<0.01).免疫组织化学:3种组织中Wip1蛋白高表达率分别为62.9%(44/70)、2.9%(2/70)、0(0/20).乳腺癌组织比癌旁组织、正常乳腺组织明显升高(P<0.01).Western印迹:3种组织Wip1蛋白相对含量分别为0.688±0.151、0.251±0.043、0.234±0.044.乳腺癌组织比癌旁组织、正常乳腺组织明显升高(P<0.01).Wip1高表达与肿瘤大小、年龄、TNM分期、腋窝淋巴结转移、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表达无关,与p53表达呈负相关.结论 Wip1 mRNA和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高表达,促进乳腺癌的发生和发展.Wip1可能成为乳腺癌基因治疗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60.
目的 对比不同治疗方法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肺栓塞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8月至2008年6月20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男性97例,女性104例;年龄24~83岁,平均60.4岁.其中血栓发生于左侧肢体174例,右侧24例,双侧3例.所有患者发病≤7 d,入院时无肺栓塞,且均获得随访.按治疗方法分为:单独溶栓抗凝组,手术取栓后溶栓抗凝组及置入下腔静脉滤器后溶栓抗凝组.分别计算各组住院期间和随访期间3组肺栓塞的发生率.结果 单独溶栓抗凝组住院期间有症状肺栓塞发生率为2.8%(3/107),下腔静脉滤器组、手术组无肺栓塞发生,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25).出院后随访6~72个月,平均24个月.随访期间单独溶栓抗凝治疗组及手术取栓组无肺栓塞发生,下腔静脉滤器组肺栓塞发生率为2.4%(1/42)且死于肺栓塞,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56).结论 三种治疗方法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有症状肺栓塞的影响并无差异,下腔静脉滤器的置入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