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2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6篇
耳鼻咽喉   12篇
基础医学   5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20篇
内科学   10篇
神经病学   42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65篇
综合类   50篇
预防医学   9篇
药学   13篇
中国医学   11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8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4篇
  1983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目的:探讨缺血后处理(I-postC)对大鼠双侧后肢骨骼肌缺血再灌注(I/R)后肺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阻断肾下腹主动脉建立大鼠双侧后肢骨骼肌I/R损伤模型。48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I/R组、缺血预处理(IPC)组及I-postC组,每组16只。分别于再灌注后12、24h各处死8只,取肺组织标本,观察肺组织形态学、湿/干重比、丙二醛(MDA)及髓过氧化物酶(MPO)的变化。原位杂交和RT-PCR方法检测肺组织中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ICAM-1蛋白表达。结果:再灌注12或24h后I/R组有明显的弥散功能障碍,表现为间质浸润细胞增多并伴有明显水肿。IPC组和I-postC组的各项指标均较I/R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2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postC可以减轻大鼠双侧后肢骨骼肌I/R后肺损伤,与IPC可能存在共同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32.
目的:观察以纳米粒子为载体的反义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基因局部转染对移植静脉内膜增生的影响。方法:应用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PLGA)和聚乙烯醇(PVA)包载mTOR基因,制备纳米级粒子混合物。检测其包埋率、体外释放情况及粒子大小。建立自体静脉移植模型,随机分成转基因组、空载体组、对照组。转基因组移植静脉转染以纳米粒子为载体的反义mTOR基因,空载体组单纯转染纳米粒子包载的空载体,对照组不予特殊处理。分别于术后3d、7d、14d、28d取材,常规HE、Verhoeff染色,RT-PCR、Westernblot检测mTOR基因的mRNA及蛋白的变化,TUNEL法观察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凋亡的动态变化。结果:转基因组内膜中mTOR基因的mRNA及蛋白产物表达较其他两组明显减少(P<0.05);转基因组内膜增生厚度7d、14d、28d较其他组明显减少(P<0.01);转基因组凋亡细胞较其他组明显增高(P<0.05)。结论:纳米粒子可以作为转基因载体,反义mTOR基因的表达能够有效抑制自体移植静脉内膜的增生,促进VSMC的凋亡。  相似文献   
133.
原发性甲状腺恶性淋巴瘤(primary thyroid malignant lymphoma,PTML)少见,占全部甲状腺恶性肿瘤的1%~5%,占全部结外淋巴瘤的1%~2%[1].该病术前诊断困难,治疗方案和预后因素尚存在争议.本文对我院2000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17例PTML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其临床特点、治疗方案及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34.
目的探讨神经节苷脂(GMI)对急性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其药物的安全性。方法49例急性重症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两组,常规治疗组24例,GM1治疗组25例。治疗14天后观察GCS及不良反应,3个月后观察GOS。结果GM1治疗组GCS评分和GOS评分明显比常规治疗组升高。结论早期应用GM1治疗急性重症颅脑损伤,可促进患者脑功能的恢复,改善预后,且副作用小,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35.
目的研究多模态影像联合电生理监测技术在脑功能区胶质瘤手术中的保护脑功能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语言区和55例运动区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行功能磁共振定位功能区,弥散张量成像显示重要传导束,融合多模态影像构建功能神经导航,术中采用皮层体感诱发电位定位中央沟,并运用皮层-皮层下电刺激技术监测语言区、运动区和皮层下重要神经传导束,在保护功能前提下尽可能切除病灶。术后评价肿瘤切除程度和神经功能。结果 5例语言区胶质瘤和30例病变毗邻运动皮层胶质瘤患者术前功能磁共振成功定位功能区,通过弥散张量成像3例语言区胶质瘤和42例运动区胶质瘤患者分别重建出弓状束和锥体束。术中电刺激语言区和运动区检出率分比为100%和92.7%;92.7%的运动区肿瘤患者可通过皮层体感诱发电位技术定位中央沟。术中神经导航对手术具有指导作用。肿瘤影像全切率86.7%,术后功能保留率91.7%。结论运用多模态影像技术有助于术前定位脑功能区,功能神经导航有助于术前规划、术中引导病灶切除,但需注意影像漂移。术中电生理监测技术是定位和保护脑功能结构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36.
目的 探讨磁源性影像(MSI)及其与神经电生理在功能区胶质瘤手术中联合应用的意义.方法 23例涉及功能区胶质瘤患者,行MSI定位运动、感觉及语言区,并结合神经导航行显微手术切除病灶.其中6例与运动区关系密切者术中利用体感诱发电位波形倒置定位中央沟,行皮层电刺激定位运动区及皮层下电刺激定位锥体束.结果 12例全切除,8例次全切除,3例大部切除.术后6例出现一过性神经功能障碍加重,仅1例出现长期神经功能损害,余16例未出现神经功能障碍.距离(MSI-Tumor)与术后功能障碍(一过性/长期)有相关性(P=0.001).结论 MSI可明确胶质瘤与功能区的位置关系,有助于对手术风险的评估并指导选择合理的手术方案;对与功能区关系密切者术中联合应用神经电生理监测,可对功能区进行精确定位并指导手术切除程度.  相似文献   
137.
目的:提出了一种基于散射光空间分布信号、无需积分球装置测量计算红细胞( RBC)悬浮液多参数光谱的新方法。方法利用光调制技术和独立光电传感器相结合采集血液样品空间分布光强信号,获得由漫反射率、漫透射率和准直透射率组成的特征信号测量值,并用其作为输入参数,通过基于蒙特卡洛( Monte Carlo)仿真模型和微扰算法的逆计算,获得被测样品吸收系数、散射系数和各向异性因子的光谱数据。结果用该法测量了粒径2.6μm聚苯乙烯微球悬浮液的多参数光谱,并与Mie理论计算结果进行了校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测量了7.1%浓度RBC悬浮液的多参数光谱,获得的光谱数据与文献中利用积分球结合蒙特卡洛结果基本一致。结论基于空间特征光信号测量并计算RBC悬浮液多参数光谱方法,将为深入研究非侵入性定量检测RBC和游离血红蛋白含量提供一种快速、准确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38.
经扩大乙状窦后入路手术切除大型岩骨后脑膜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经扩大乙状窦后入路切除大型岩骨后脑膜瘤的手术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 应用扩大乙状窦后入路切除16例大型岩骨后脑膜瘤,肿瘤最大径均超过4 cm,有4例肿瘤侵入岩骨,术中完全暴露横窦和乙状窦,与硬脑膜一并分别向上方和前方牵开,充分暴露小脑幕下方和岩骨背面.结果 本组肿瘤全切除15例,次全切除1例,无手术死亡,15例患者术前症状消失或改善,术后永久性面瘫1例,脑脊液漏1例.随访3个月-5年,随访期间复查MRI未见肿瘤复发.结论 经扩大乙状窦后入路切除大型岩骨后脑膜瘤具有能够早期处理肿瘤基底、有效控制术中出血、明显扩大手术暴露和提高肿瘤全切率等优点.  相似文献   
139.
患者男性,65岁,因"发现颈前肿物半年"于2009年9月14日入院.患者既往于外院有两次甲状腺肿物手术史,分别于15年前和1年半前行甲状腺双叶次全切除术和甲状腺右叶次全切除术,术后病理不详.体格检查:甲状腺左叶可触及一4.0 cm×3.0 cm大小肿物,质韧,表面光滑,边界清,无压痛,随吞咽上下移动,颈部未触及肿大淋巴结.超声检查提示甲状腺多发结节伴液化及钙化,最大者位于左叶下极,大小为33.8 mm×24.6 mm,轮廓清晰,其内回声不均匀,颈部未触及肿大淋巴结.  相似文献   
140.
目的 通过对大鼠缺血后肢皮下注射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观察缺血肢体功能的改善情况及rhGH对缺血组织血管新生情况的影响.方法 将75只Wistar大鼠离断右侧股动脉及其分支,制备大鼠后肢缺血模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五组,A组:单纯后肢缺血模型手术组;B组:0.2 mg·kg-1·d-1皮下注射rhGH组;C组:0.4 mg·kg-1·d-1皮下注射rhGH组;D组:0.4mg·kg-1·d-1皮下注射rhGH溶剂对照组;E组:空白手术对照组.根据大鼠缺血后肢的受损情况及活动变化,分别在模型建立的术后2 d、2周、4周进行功能评分.分别于术后第2周和第4周分两次平均处死实验大鼠,取患肢内收肌制备组织切片,行HE染色,400倍高倍镜下行微血管计数;免疫组织化学法染色检测VEGF的表达情况;按Weidner的方法计算毛细血管密度.结果 术后第2天A、B、C、D组大鼠缺血后肢功能情况均较差;术后第4周功能恢复情况为B组优于A和D组、C组明显优于A、B、D组.HE染色微血管计数,A、B、C、D组术后4周高于2周;术后4周,B组高于A和D组,C组明显高于A、B、D组.毛细血管密度检测结果与HE染色的趋势一致.结论 rhGH可以促进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缺血肢体骨骼肌中的表达,从而可能促进缺血肢体的血管再生;通过增加一定剂量的rhGH,可以明显改善缺血肢体的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