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7篇
  免费   62篇
  国内免费   71篇
耳鼻咽喉   4篇
儿科学   21篇
妇产科学   7篇
基础医学   122篇
口腔科学   9篇
临床医学   107篇
内科学   70篇
皮肤病学   7篇
神经病学   27篇
特种医学   63篇
外科学   285篇
综合类   276篇
预防医学   105篇
药学   93篇
  2篇
中国医学   123篇
肿瘤学   29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54篇
  2013年   58篇
  2012年   78篇
  2011年   86篇
  2010年   83篇
  2009年   83篇
  2008年   87篇
  2007年   111篇
  2006年   92篇
  2005年   57篇
  2004年   56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48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51.
目的评价某银行发行库空气臭氧消毒效果。方法按上、中、下三层梅花布点采样,每层5个,共计15个。用自然沉降法在消毒前后各采样15份,合计30份。检验指标为空气细菌总数。结果空气细菌总数合格,杀灭率为51.6%。结论由于温度和相对湿度较低,影响到臭氧灭菌作用,造成杀灭率偏低。  相似文献   
52.
目的 考察通络醒脑泡腾片对东莨菪碱致拟痴呆小鼠学习记忆及中枢胆碱能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制备东莨菪碱致拟痴呆小鼠模型,采用避暗法和Morris水迷宫考察通络醒脑泡腾片对小鼠模型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采用ELISA法检测小鼠脑海马组织乙酰胆碱(Ach)和胆碱乙酰转移酶(ChAT)含量,采用比色法测定AchE含量,考察通络醒脑泡腾片对小鼠模型中枢胆碱能神经功能的影响。结果 避暗测定结果显示通络醒脑泡腾片可以显著延长小鼠的逃避潜伏期,并显著减少错误次数,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Morris水迷宫检测结果显示通络醒脑泡腾片能够显著缩短小鼠定向航行测试的逃避潜伏期和空间探索测试的第三象限停留时间,显著延长有效区停留时间,增加经过平台次数,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鼠脑组织中枢胆碱能神经功能测定结果显示,模型组Ach含量显著降低,ChAT酶活性显著降低,AchE活性显著增高,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通络醒脑泡腾片高、中、低剂量组Ach活性差异以及中剂量组ChAT活性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通络醒脑泡腾片AchE活性有一定的降低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络醒脑泡腾片对东莨菪碱所致小鼠拟痴呆模型学习记忆功能具有良好的改善作用,可能与提高模型小鼠中枢胆碱能神经功能、促进乙酰胆碱的合成有关。  相似文献   
53.
目的观察白藜芦醇对脂多糖作用下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实验分为5组:空白组给予单纯培养基培养;模型组培养基中加入1000 ng/mL脂多糖孵育24 h;5μmol/L白藜芦醇组和10μmol/L白藜芦醇组培养基中分别先加入5μmol/L、10μmol/L白藜芦醇孵育12 h,再加入1000 ng/mL脂多糖孵育24 h;PI3K抑制剂组培养基中先加入10μmol/L白藜芦醇和10μmol/L PI3K抑制剂LY294002共处理12 h,再加入1000 ng/mL脂多糖孵育24 h。使用CCK-8试剂盒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凋亡率;DHE荧光探针检测各组细胞中活性氧(ROS)含量;ELISA检测各组细胞培养液中一氧化氮(NO)、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AKT的磷酸化情况。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细胞增殖能力明显降低,细胞凋亡率和细胞中ROS含量及TNF-α、IL-6水平均明显升高,NO水平及P-AKT/AKT表达水平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模型组和PI3K抑制剂组相比,10μmol/L白藜芦醇组细胞增殖能力明显升高,细胞凋亡率和细胞中ROS含量及TNF-α、IL-6水平明显下降,NO水平及P-AKT/AKT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白藜芦醇能够提升脂多糖作用下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能力,抑制细胞凋亡,减轻细胞的氧化应激和炎性反应,恢复细胞的分泌功能,可能与其激活PI3K/AKT通路而发挥保护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54.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现代中医名家对原发性痛经中医药诊疗理论研究不断深化,提出了寒湿凝滞是主要外因,肝肾心脾失调是主要内因,气滞血瘀是病机核心;分清虚、实、寒、热等属性,详辨疼痛的时间、性质、部位、程度等;同时基于治未病理论、体质学说、阴阳学说、经络学说、藏象学说,在痛经的病机、预防及治疗方面,提出了一些具有鲜明中医特色的诊疗理论,如体质发病论、治未病论、阴阳转化调周论、调心止痛论、温通化气论、多元治疗论,对辨治原发性痛经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价值及临床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5.
目的:观察人胚胎发育不同时期胚胎肝组织中细胞免疫表型及其变化,探讨人肝干细胞的来源、分化与迁移规律.方法:用常规病理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30例4~35周龄胚胎肝组织中几种细胞的肝胆标记(AFP、GST-π、CK7、CK19)和造血干细胞标记(CD34、c-kit)的表达及变化.结果:AFP阳性表达始于4周龄胚胎肝,至16~24周龄达到高峰,之后表达逐渐减少,仅部分胆管板和少数界板细胞阳性;GST-π阳性表达始于6周龄后的胚胎肝肝索细胞和8周龄后胆管板细胞,但26周龄后仅部分胆管板细胞及少数界板细胞阳性.CK19在6~11周龄肝索细胞内阳性表达达到最高峰,之后表达逐渐减少但胆管板细胞始终阳性;CK7仅限于14周龄之后的胆管板细胞和胆管上皮内表达.8周龄胚胎肝胆管板中开始可见CD34和c-kit阳性细胞,肝索和门静脉附近间充质内也可见少数表达CD34和c-kit的单个核细胞;但21周龄后CD34和c-kit阳性细胞仅见于胆管板及汇管区间充质内而肝索内少见.结论:4~16周龄胚胎肝细胞主要由具有双向分化潜能的肝干细胞组成;16周龄胚胎肝内大部分肝索细胞开始表现出向肝细胞定向分化的特点,而作为未来Hering管细胞来源的胆管板则仍含有肝干细胞;胚胎肝内部分肝干细胞可能来源于造血系统;这些与前期研究提出的"肝流域假设"中涉及肝干细胞所在及来源的假设相吻合.  相似文献   
56.
经络是人体组织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也是临床针灸、推拿、气功等等学科的理论基础.而作为经络系统重要组成部分的十二经筋,历代医家也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描述.本文从经筋理论的发生、发展、现代研究、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文献整理和综述,以期完善和提高对经筋的认识,扩大...  相似文献   
57.
目的检测血清型14型肺炎球菌荚膜多糖(PPS14)结合疫苗PPS14-OVA(卵清蛋白)、PPS14-C3d(补体)免疫小鼠后在脾脏细胞中的定位,以及补体对其定位的影响。方法PPS14-OVA、PPS14-C3d经皮下或静脉注射,免疫正常小鼠和眼镜蛇毒因子(CVF)预处理的小鼠,应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脾脏冰冻切片中的PPS14及各种免疫细胞。结果正常小鼠免疫PPS14-OVA后,PPS14-OVA定位于脾脏;1 h后与脾脏边缘区B细胞有结合;2 h后出现在淋巴滤泡中;6 h后全部转移至淋巴滤泡,并与滤泡B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结合,与巨噬细胞和T细胞没有结合。而CVF预处理的小鼠,PPS14-OVA不定位于脾脏。PPS14-C3d在脾脏中的定位不受CVF处理的影响。结论 PPS14-OVA在脾脏中的定位需要补体的介导,而PPS14-C3d不需要。  相似文献   
58.
目的 运用偶极子源分析方法分析视(V)、听(A)单独刺激和视听(VA)联合刺激早期阶段脑功能区的动态变化.方法 采用64道脑电采集系统,记录14例志愿者在视觉、听觉和视听联合刺激下诱发的事件相关电位(ERPs),并将这3种任务的早期阶段分成不同子时间段进行偶极子源分析.结果 视觉、听觉刺激诱发的早期偶极子源定位在特定脑皮层功能区,并且偶极子的位置和强度随时间发生变化.结论 脑功能区在视听刺激的早期阶段(<150 ms)对感觉信息存在动态的处理过程.  相似文献   
59.
目的 对寰椎椎弓根螺钉和寰椎侧块螺钉两种固定方法进行解剖测量和生物力学测试的对比研究,为临床选择寰椎螺钉的固定方式提供依据。方法 用电子游标卡尺和量角器测量16套正常成年人寰椎新鲜标本的相关参数,包括寰椎侧块螺钉的最大进钉长度(L1)、侧块螺钉进钉点到寰椎后弓后缘的长度(L2)、椎弓根螺钉在寰椎侧块内部分的长度(L3)、椎弓根螺钉在寰椎后弓内的长度(L4)、寰椎椎弓根螺钉的最大进钉长度(L3+L4)、椎弓根螺钉和侧块螺钉的外倾角(αo)和上斜角(βo)等14项内容。进行寰椎单皮质和双皮质的椎弓根螺钉或侧块螺钉固定,测试比较其螺钉拔出强度和钉道长度。结果 L1为(25.01±0.23)mm、L2为(9.85±1.31)mm、L3为(19.58±1.63)mm、L4为(10.47±1.51)mm、L3+L4为(29.81±1.27)mm、椎弓根螺钉和侧块螺钉的外倾角(αo)和上斜角(βo)分别为10o、5o和15o、20o。双皮质寰椎椎弓根螺钉的最大拔出力为(1686.0±425.3)N,单皮质寰椎椎弓根螺钉为(1082.5±292.7)N;双皮质寰椎侧块螺钉最大拔出力为(1127.2±367.1)N,与单皮质寰椎椎弓根螺钉无明显差异,单皮质寰椎侧块螺钉最小,为(785.2±402.7)N。结论 由于寰椎椎弓根螺钉和寰椎侧块螺钉进钉点的位置不同,使得寰椎椎弓根螺钉的长度较寰椎侧块螺钉要长。寰椎侧块螺钉的长度大于寰椎椎弓根螺钉在寰椎侧块内部分的长度,是因为寰椎侧块螺钉的上斜角度和外倾角度均较大之故。在同时适用寰椎椎弓根螺钉和寰椎侧块螺钉固定的患者,从手术操作和螺钉固定强度考虑,宜首先选择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次选寰椎侧块螺钉固定。  相似文献   
60.
每次刺激所产生的诱发电位的峰值和潜伏期以至波形是时变信号。随着信号处理技术的发展,诱发电位的提取方法由传统的平均叠加方法,向逐步减少累加次数,最终实现单次提取诱发响应波形,实现动态提取诱发电位的方向发展,因此对诱发电位的少次以至单次提取成为生物医学信号处理领域备受关注的一个研究课题。对近年来快速提取诱发电位的信号处理方法进行了简要的回顾,并分别从自适应滤波、小波变换、神经网络及独立成分分析等4个方面对算法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