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568篇 |
免费 | 210篇 |
国内免费 | 148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50篇 |
儿科学 | 32篇 |
妇产科学 | 15篇 |
基础医学 | 150篇 |
口腔科学 | 37篇 |
临床医学 | 518篇 |
内科学 | 492篇 |
皮肤病学 | 30篇 |
神经病学 | 49篇 |
特种医学 | 172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4篇 |
外科学 | 471篇 |
综合类 | 1230篇 |
预防医学 | 657篇 |
眼科学 | 46篇 |
药学 | 471篇 |
8篇 | |
中国医学 | 376篇 |
肿瘤学 | 11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3篇 |
2023年 | 102篇 |
2022年 | 118篇 |
2021年 | 126篇 |
2020年 | 129篇 |
2019年 | 116篇 |
2018年 | 109篇 |
2017年 | 52篇 |
2016年 | 86篇 |
2015年 | 83篇 |
2014年 | 217篇 |
2013年 | 170篇 |
2012年 | 222篇 |
2011年 | 232篇 |
2010年 | 246篇 |
2009年 | 221篇 |
2008年 | 235篇 |
2007年 | 236篇 |
2006年 | 235篇 |
2005年 | 241篇 |
2004年 | 222篇 |
2003年 | 230篇 |
2002年 | 115篇 |
2001年 | 119篇 |
2000年 | 136篇 |
1999年 | 124篇 |
1998年 | 122篇 |
1997年 | 106篇 |
1996年 | 89篇 |
1995年 | 78篇 |
1994年 | 79篇 |
1993年 | 49篇 |
1992年 | 40篇 |
1991年 | 23篇 |
1990年 | 31篇 |
1989年 | 13篇 |
1988年 | 18篇 |
1987年 | 13篇 |
1986年 | 15篇 |
1985年 | 14篇 |
1984年 | 17篇 |
1983年 | 16篇 |
1982年 | 11篇 |
1981年 | 7篇 |
1980年 | 6篇 |
1979年 | 6篇 |
1978年 | 9篇 |
1977年 | 3篇 |
1976年 | 3篇 |
1958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9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胆总管囊肿的急症处理——选择何种外引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为了探讨何种外引流方法对于合并急性胆道感染的急症胆总管囊肿处理的合理性。方法 对1985年1月-2001年1月收治的14例小儿急症胆总管囊肿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7例患者(A组)先行B超引导下囊肿穿刺置管引流术,待一般情况好转后再行胆总管囊肿根治术(radical operation of choledochal cyst,简称ROCC),另7例患者(B组)先行剖腹囊肿切开置管引流术,待一般情况好转后再行ROCC。结果 A组及B组的外引流术的并发生率和两次手术间隔时间分别为0%及43%,15d及50d。结论 B超引导下囊肿穿刺置管引流在处理急症胆总管囊肿时,以其并发症少,创伤小,住院天数短及费用少等优点,为急症胆总管囊肿外引流首选。 相似文献
72.
86例上肢腱鞘巨细胞瘤长期随访结果 总被引:18,自引:7,他引:18
目的:了解腱鞘巨细胞瘤的性别、年龄、职业、肿瘤生长部位与肿瘤复发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1960年至1999年期间86例上肢腱鞘巨细胞瘤住院病人的病史,并就其性别、年龄、肿瘤生长部位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高发年龄为21-30岁,占33.7%。男女性别比基本为1:1,无统计学意义。发病部位右手(60.5%)明显高于左手(39.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局部切除是治疗腱鞘巨细胞瘤的最佳治疗方案,对病理检测结果为生长活跃的肿瘤患者应做局部扩大切除术。 相似文献
73.
手部恶性腱鞘巨细胞瘤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恶性腱鞘巨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免疫组织化学特点及临床转归.方法 1991年1月至2001年12月对我院诊断的10例恶性腱鞘巨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复习患者HE切片及X线片,对石蜡包埋组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流式细胞检测.结果 10例患者中3例证实为其他类型肉瘤.其余7例患者中仅有1例临床表现出明显的恶性行为:多次复发,最后出现肺部转移死亡,此患者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符合腱鞘巨细胞瘤的免疫表型,流式细胞检测显示异倍体;其余6例患者组织病理表现显示为恶变,其中4例有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显示符合腱鞘巨细胞瘤的免疫特征,流式细胞检测显示1例DNA倍体类型为异倍体类型,3例为二倍体,S期细胞百分比分别为4.5%,11.6%和2.6%.对其肿物切除和扩大切除后,未经化疗和放疗,随访1.5~7.5年,平均4.5年,未见复发和转移.结论 恶性腱鞘巨细胞瘤极为罕见,一些患者预后极差.但一些组织病理表现恶性的腱鞘巨细胞瘤,如能彻底切除,仍有较好的临床结果. 相似文献
74.
二乙基亚硝胺联合N-亚硝基吗啉诱导大鼠肝癌模型的实验病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建立二乙基亚硝胺(diethylnitrosamine,DEN)联合Ⅳ-亚硝基吗啉(N-nitrosomorpholine,NMOR)诱导SD大鼠的肝癌模型并初步动态观察肝脏病理形态变化及肝癌肺转移。方法按100mS/kg体重腹腔注射一次DEN,第二天开始给予含100ppmNMOR饮水供鼠自由饮用的方法诱导SD大鼠肝癌模型,病理常规HE染色动态观察。结果病理学检查证实DEN+NMOR成功诱导出具有转移能力的肝癌模型,20周时肝癌发生率为87.5%(21/24),肺转移发生率为47.6%(10/21)。病理过程大致经过肝细胞损伤期、肝细胞增生硬化期、肝细胞癌变和肺转移发生等时期。结论该肝癌模型可以作为研究人类肝癌发生、发展和转移的一种理想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75.
76.
目的通过构建纯化正常结肠上皮组织和结肠癌组织基因表达谱筛选结肠癌相关基因。方法应用激光捕获显微切割-线性扩增-全基因组基因芯片流程对结肠癌组织及其相应正常结肠上皮组织进行实质细胞纯化并构建基因表达谱,筛选差异表达基因。结果纯化正常结肠上皮细胞和结肠癌细胞分别有14939和15276条基因表达。肿瘤组织差异表达基因中4倍以上者208条,其中上调基因72条,下调基因136条。上调基因前20条和下调基因前20条中,10条基因的表达变化在结肠癌中的意义已被证实,另有13条基因的表达变化在其他肿瘤研究中与以前报道一致。结论细胞纯化技术结合基因芯片构建基因表达谱可准确、高效的筛选结肠癌差异基因。 相似文献
77.
78.
椎管内修复臂丛神经损伤的解剖及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通过打开椎管找到残存的臂丛神经根并进行神经修复的可行性。方法甲醛溶液固定的成人尸体标本15具30侧,测量C5-T1,神经前根椎间孔段的直径、长度和有髓神经纤维计数。选择5例臂丛神经损伤患者,2例为椎孔处刀刺伤,3例为闭合性创伤。自受伤到椎管内探查的时间为3-6个月,平均4个月。CTM显示部分已损伤的神经根其椎管内神经前后根仍存在,而锁骨上臂丛神经探查在椎间孔外找不到相应的具有正常结构的神经根近端,通过打开椎管将椎管内残存的神经根用腓肠神经桥接进行神经修复。结果C5-T1,神经前根的有髓神经纤维数目为4000-6000根,椎间孔段的长度为11~14mm,外径为1.2~1.5mm。5例患者的椎管内均找到了具有正常结构的神经根近端,其中C5神经根3例,C5、C6神经根1例,C7神经根1例。C5修复肩胛上神经和C5神经远端各1例,C5修复正中神经内侧头1例,C7修复内侧束1例,C5、C6分别修复上干后股、肌皮神经1例。术后随访38--46个月,平均42个月。5例患者其修复神经所支配肌肉的肌力分别达3-4级。结论对于神经根在椎间孔处断裂的臂丛神经损伤,可通过打开椎管找到损伤神经根的近端,为臂丛神经根性损伤的修复提供理想的动力神经源,有利于臂丛神经治疗效果的提高。 相似文献
79.
目的 探讨急诊右半肝活体肝移植(living donor liver transplantation,LDLT)治疗急性肝衰竭(acute liver failure,ALF)的价值。方法 同顾性分析我院自2006年11月至2007年2月6例接受急诊LDLT的ALF患者临床资料,评价转归和疗效。结果 全部供体术后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或死亡,3周后恢复日常生活。全部受体均接受不含肝中静脉的右半肝,手术顺利,术后48h内苏醒,未发生神经系统并发症。与术前水平相比,血氨术后第1天明显下降至(53.3±21.6)μmol/L (P〈0.05);总胆红素(TB)术后第1天即可恢复至(212±130)μmol/L(P〈0.05),以后呈继续下降趋势;凝血酶原时间(PT)术后1周内即可降至正常水平(13±1)s(P〈0.05);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变化与PT类似;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术后1周内持续下降,至术后第7天降至较低水平。1例患者术后第10天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经激素冲击疗法治愈,其余5例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全组受体均于术后1月内康复出院。结论 急诊右半肝LDLT能有效治疗ALF。 相似文献
80.
盛须仁|邢松歌|葛勇胜|荚卫东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8,27(1):75-80
目的:探讨TUSC3基因在肝细胞癌(HCC)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92例行肝切除术且术后病理证实为HCC患者的石蜡组织标本及其临床病理资料,用免疫组化法检测TUSC3在HCC组织及相对应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分析TUSC3的表达情况与HCC患者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用qRT-PCR及Western blot方法检测20对冷冻HCC及癌旁组织中TUSC3 mRNA与蛋白的表达。结果:92例石蜡组织标本的免疫组化结果显示,56例(60.9%)HCC组织中TUSC3表达下调,癌旁组织中33例(35.9%)TUSC3表达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TUSC3在HCC组织中的低表达与肿瘤Edmondson分级(P=0.008)、TNM分期(P=0.031)、肿瘤直径有关(P=0.0 2 0)。20对新鲜标本的qRT-PCR与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肝癌组织中TUSC3的mRNA[(0.99±1.46)vs.(1.96±2.18)]与蛋白[(0.49±0.35)vs.(1.04±0.43)]相对表达量均明显低于癌旁组织(均P0.05)。结论:TUSC3基因在HCC中的表达下调,其低表达可能与HCC的恶性进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