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5篇
外科学   39篇
综合类   4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 探讨MCP-1小干扰RNA(siRNA)转染兔颈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对局部MCP-1及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 用大白兔建立颈动脉粥样硬化模型,模型分为3组:RNAi组12只,AS模型组8只,空质粒组8只.观察3组血管壁中泡沫细胞浸润及内膜/中膜厚度(I:M)比值及局部MCP-1表达情况.结果 MCP-1 siRNA转染后,发现RNAi组的I:M(1.46±0.23)较AS模型组(5.55±0.30)和空质粒组(5.27±0.31)显著降低(P<0.01);MCP-1 si RNA表达载体转染使局部MCP-1表达降低;RNAi组的m RNA表达水平较AS模型组和空质粒组下降.结论 MCP-1 siRNA转染抑制了局部MCP-1表达,延缓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减轻了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彩色多普勒流速剖面图技术在下肢静脉倒流性疾病诊断中的作用。方法:运用彩色多普勒流速剖面图技术对 34例 (44条 )下肢静脉倒流性疾病患者进行检测,测定流量并与双向彩超、静脉造影相比较。结果:流速剖面图法与双向彩超和静脉造影的检测倒流程度无显著性差异,流速剖面图法与双向彩超具有高度相关性 (r=0. 9897,P<0. 01)。但流速剖面图法的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特异度和 Youden指数均高于双向彩超法,对倒流量测定更准确。结论:彩色多普勒流速剖面图法用于诊断下肢静脉倒流性疾病比双向彩超更直观,具有更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3.
��֫�����Ĥ�ؽ�������Ч����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4  
目的分析下肢深静脉瓣膜修复成形术治疗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临床疗效。方法对下肢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101例116条肢体实施股静脉瓣膜外修复成形术,并利用静脉功能不全评分、双向彩超、流速剖面图彩超技术和空气体积描记仪(APG)等方法对其疗效进行分析。结果随访率87.9%,随访病例症状消失,96.1%的肢体浅静脉曲张消失无复发。13例溃疡肢体中有11条在术后3~6个月溃疡消失,2条明显缩小。术前Ⅲ度返流肢体术后90%以上静脉瓣膜功能达Ⅱ度以下,67.6%的瓣膜功能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静脉功能不全评分从术前15.33±1.83改善到术后5.07±0.60(P<0.01);术前Ⅳ度返流肢体术后80%以上静脉瓣膜功能达Ⅱ度以下,40.5%的瓣膜功能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静脉功能不全评分从术前17.38±2.67改善到术后7.25±1.12(P<0.01)。51例58条肢体经流速剖面图彩超检查示,术后静脉返流量均值比术前明显减少(P<0.01);经APG检测术后VFI均值比术前明显减少(P<0.01)。结论下肢深静脉瓣膜外修复成形术能有效地治疗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并可大大改善血流动力学指标,对静脉性溃疡也有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VAR)的中长期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8年12月540例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接受EVAR治疗的腹主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503例, 女性37例, 年龄(69±8)岁(范围:44~87岁)。收集患者合并症、术前动脉瘤参数、手术数据等资料, 并对患者进行术后随访, 了解患者术后生存、并发症发生及二次干预等情况。应用Kaplan-Meier法计算累积生存率, Cox多元回归分析远期生存预后因素。结果 492例获得技术成功, 技术成功率为91.1%(492/540)。围手术期病死率为1.3%(7/540)。489例获得随访, 随访率为91.7%(489/533)。随访时间45(63)个月(范围:1~133个月)。随访期间全因死亡104例, 动脉瘤相关死亡31例, 全因病死率21.3%(104/489), 动脉瘤相关病死率6.3%(31/489)。1、3、5和10年累积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5.1%、84.0%、69.5%和38.6%, 免于动脉瘤病死率分别为98.4%、93.3%、88.4%和84.4%。随访期间手术相关并发症发...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双功能彩色多普勒超声(DCDU)对下肢静脉曲张的病因诊断的准确性及应用前景.方法采用DCDU与顺行静脉造影(anterograde venography, AV)两种方法,对60例肢体静脉曲张患者进行对照研究,了解静脉曲张的病因,对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DCDU和AV两种检查方法对下肢静脉曲张的病因诊断及瓣膜的功能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DCDU的敏感性为98.7%,特异性为94.3%.结论 DCDU可作为下肢静脉曲张患者病因诊断的可靠检测手段,较AV具有不可比拟的优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肾动脉下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的价值。方法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自2001年12月至2005年4月.共手术治疗42例肾动脉下腹主动脉瘤病人。采用单侧或双侧股动脉入路植入带膜支架对肾动脉下腹主动脉瘤进行腔内修复。结果42例肾动脉下腹主动脉瘤病人接受了血管腔内修复术,手术全部成功。围手术期死亡2例,其中1例为术前腹主动脉瘤破裂休克时间较长,已经合并急性肾功能不全;另1例为术后出现脑血管意外,2例均在术后3d死亡。其余40例随访1-40个月,全部存活。结论 肾动脉下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长期疗效仍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空气体积描记仪 (airplethysmography ,APG)在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运用APG对 6 5例 (89条肢体 )下肢静脉曲张患者进行检测 ,其中肢体返流程度 0度 17条、Ⅰ度 18条、Ⅱ度 2 4条、Ⅲ度 18条、Ⅳ度 12条。测量静脉灌注指数 (VFI) ,射血分数(EF) ,残余容积分数 (RVF)和流出分数 (OF)指标并统计分析其综合向量效能。同期行静脉造影。结果 深静脉各度返流的VFI值 (除Ⅰ与Ⅱ外 )两两之间差异均有显著意义 (P <0 0 5 ) ;Ⅰ、Ⅱ、Ⅲ度之间EF、RVF、OF值差异无显著意义 ,但Ⅳ度与 0、Ⅰ、Ⅱ、Ⅲ度间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5 )。综合向量分析 (HotellingT2 检验 )显示APG具备显著检验效能。结论 APG可准确诊断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 ,静脉灌注指数是定量评价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返流程度的可靠指标。深静脉返流与小腿肌泵功能之间存在一种指数关系。  相似文献   
18.
双功能彩色多普勒对颈内动脉狭窄的诊断   总被引:38,自引:0,他引:38  
目的探讨双功能彩色多普勒(DCDU)对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诊断和应用价值.方法分析45例颈内动脉狭窄的DCDU诊断及其血流动力学资料,主要是颈内动脉狭窄处的收缩期峰值流速(SPV)及舒张末期峰值流速(EDV).结果45例中有23例患者检出硬化斑块34个,73侧颈内动脉起始段有不同程度的狭窄,左侧颈内动脉狭窄45侧,右侧狭窄28侧.轻度狭窄21例,SPV为(51.23±10.33)cm/s,EDV为(16.86±5.31)cm/s;中度狭窄14例,SPV为(111.16±13.78)cm/s,EDV为(28.13±6.23)cm/s;重度狭窄10例,SPV为(236.56±21.45)cm/s,EDV为(63.65±6.96)cm/s.结论利用DCDU可尽早发现颈内动脉的病变,以便早期进行颈内动脉内膜剥脱术的治疗,可大大减少脑梗塞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细胞凋亡在原发性下肢深静脉功能不全 (PDVI)的大隐静脉曲张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透射电镜、电泳、原位DNA片段末端标记 (TUNEL )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原发性下肢深静脉功能不全的大隐静脉第一对瓣窦细胞凋亡及相关基因Bcl 2的表达。结果 试验组 (PDVI)3 8例 ,正常对照组 5例。试验组大隐静脉第一对瓣膜平均细胞凋亡数 6.3 0± 2 .70 ,平均细胞凋亡率 0 .42± 2 .12 ,Bcl 2平均阳性率 0 .2 9± 1.80 ;试验组的细胞凋亡数和细胞凋亡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分别为 1.60± 0 .81和 0 .2 1± 1.10 ) ,差异有显著性 (均为P <0 .0 5)。试验组大隐静脉反流程度为I° ,II°者细胞凋亡率 (3 .0 6± 1.65)明显低于III° ,IV°者 (9.85± 2 .3 6) (P <0 .0 5)。试验组深静脉第一对瓣膜Bcl 2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 (0 .3 5± 1.0 3 ) (P >0 .0 5)。结论 细胞凋亡及Bcl 2表达抑制在原发性深静脉功能不全的发病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主动脉夹层血管腔内修复术的早中期效果.方法 对2001年1月至2006年12月收治的165 例主动脉夹层血管腔内修复术患者的早中期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Stanford A 型夹层36 例,B 型夹层121 例,主动脉溃疡8 例.急性期夹层(从发病至手术间隔臆7 天)47 例,亚急性期夹层(从发病至手术间隔8~30 天)69 例,慢性期夹层(发病至手术间隔跃30 天)41 例.结果 手术成功率98.2%(162/165).术后30 天内漏发生率7.3%(12/165),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2.5%(4/165).术后30 天死亡率6.1%(10/165),其中急性期夹层死亡率12.8%,亚急性期夹层1.4%,慢性期夹层7.3%.145 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率87.9%(145/165),随访期6~75(平均28.2)个月.以CT 血管造影作为随访工具,随访结果显示假腔内完全血栓形成62 例(42.8%),部分血栓形成83 例(57.2%).随访期死亡9 例,死亡率为6.2%(9/145).结论 血管腔内修复术治疗主动脉夹层的早中期结果显示,它是一种微创、安全而且有效的方法,其长期疗效仍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