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34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溃疡性结肠炎数据库的建立和使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了更好地开展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研究。建立UC数据库系统。方法:采用微软Ae-cess数据库标准,Visual Basic语言编程。结果:数据库包含病员表和病情表,分别记录个人基本信息和每次就诊的具体数据,两表通过“主键”-病人妊名相连。主窗口左部显示病员基本情况,右为该病人的历次病历,另外可按表格的方式浏览数据。方便地进行各种统计,查询、筛选,排序,作图,数据输入方便。数据库界面完全Win98风格,并配置了自动安装程序,至2000年6月30日,已建立了376人634次的病情记录,并对病人进行了按需随访。结论:通过数据库积累资料,简单快捷,资料集中,不易遗失,便于随时统计,总结,积累经验,值得推广,具有再开发的前景。  相似文献   
32.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指数(UCAI)在患者疾病活动程度评价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明确诊断的溃疡性结肠炎240例,计算Truelove-Witts分度和UCAI,分析两种评价方法的相关性。结果 240例Truelove-Witts分度分为轻度组78例,中度组57例,重度组105例。依据UCAI值判定轻度活动127例,中度活动16例,重度活动97例。240例UCAI与Truelove-Witts分度符合率为轻度组97.43%、中度组21.05%、重度组81.90%。UCAI与Truelove-Witts分度的符合率与疾病活动程度存在关联,轻度和重度患者二者的关联明显增加。结论 UCAI可用于轻度和重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疾病活动程度的临床评价。  相似文献   
33.
T辅助细胞(Th)是免疫应答中的主要反应细胞,在免疫调节中具有重要作用。h细胞根据其分泌的细胞因子不同可分为Th0、Th1、Th2、Th3四个亚群。其中,Th1/Th2比例失衡在自身免疫疾病中的作用已得到证明。近年,Th1/Th2比例失衡在IBD发病中的作用越来越爱到人们的重视,相信随着其研究的深入,有望为IBD的治疗开辟崭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34.
右旋葡聚糖硫酸钠小鼠溃疡性结肠炎动物模型建立方法探讨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溃疡性结肠炎(UC)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建立适当的结肠炎动物模型对于研究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具有重要意义。目的:探讨右旋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发的小鼠UC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方法:将18只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3组,实验组中一组饮用5%DSS溶液7天诱发急性结肠炎,另一组饮用5%DSS溶液7天后继续饮用蒸馏水14天诱发慢性结肠炎;对照组饮用蒸馏水。观察小鼠每日的体重、大便性状和隐血情况以及结肠大体形态和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饮用5%DSS溶液7天,BALB/C小鼠可发生腹泻、血便等症状,全结肠表现为以隐窝破坏为特征的多灶性小溃疡,伴中性粒细胞为主的急性炎症细胞浸润。停止饮用5%DSS溶液14天后,BALB/C小鼠的腹泻、血便等症状消失,全结肠表现为更局限的灶性小溃疡伴邻近上皮细胞再生、修复,以及突出的隐窝扭曲变形伴以淋巴、单核细胞为主的慢性炎症细胞浸润。急、慢性期肠道病变均以远段结肠为重。结论:单次使用DSS诱发的小鼠急、慢性结肠炎是一种较理想的UC动物模型,可作为研究UC发病机制和药物治疗较理想的工具。  相似文献   
35.
 患者女,44岁。因“反复腹泻、黏液脓血便5年余,巩膜黄染半个月”入院。患者5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泻、黏液脓血便,5~8次/d,伴脐周隐痛,于当地医院经肠镜等检查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予柳氮磺吡啶1.0 g,3次/d治疗,症状无缓解,解脓血便7~9次/d。2年前患者腹泻、黏液脓血便加重,2~20次/d不等,伴乏力,贫血,双膝关节麻木不适,在当地医院予糖皮质激素(简称激素)静脉滴注,3 d后改为激素口服,并在1个月内逐渐减量停药。此后,患者持续服用美沙拉嗪1.0 g,3次/d,每日稀便6次左右,有时带少量血。患者半个月前出现腹泻、便血加重,每日血性稀便10次左右,每次量约100 g左右,伴皮肤巩膜轻度黄染。既往无特殊病史,半年内无输血或服用引起溶血的药物史。入院体检:体温36℃,脉搏106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117/63 mmHg(1 mmHg=0.133 kPa);神志清楚,慢性病容,皮肤巩膜黄染,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心律齐,心尖区闻及收缩期Ⅲ~Ⅳ级吹风样杂音;肺部体检阴性;全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肠鸣音活跃,腹部未触及包块,肝脾肋下未触及,下肢无水肿。实验室检查:网织红细胞 0.1624×1012/L,RBC 1.17×1012/L,Hb 57 g/L,平均红细胞体积141.0 fl,PLT 474×109/L,WBC 15.97×109/L,中性粒细胞 0.63,外周血中未发现幼红细胞、球形红细胞;总胆红素47.2 μmol/L,间接胆红素27.8 μmol/L,乳酸脱氢酶895 U/L,大便隐血阳性,小便隐血阳性,ESR 2.0 mm/1h,C反应蛋白5.1 mg/L,Coombs试验(4+),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50%。骨髓涂片示:骨髓增生明显活跃,其中红系增生活跃,以中幼红为主,粒红比为2∶1。先后于2012年12月及2013年3月行肠镜示:UC。活检提示:(距肛门50 cm及20 cm)黏膜中-重度慢性炎,活动(++),伴糜烂,腺体不规则,个别可见隐窝炎,未见隐窝脓肿,腺体杯状细胞减少。  相似文献   
36.
病历摘要 患者男,32岁,反复腹痛、腹泻伴发热9个月.本次入院前9个月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下腹持续性隐痛,伴腹泻,为黄色糊状便,每日2~6次不等,无黏液、脓血,无里急后重感.当地医院就诊考虑"急性阑尾炎"并行"阑尾切除术".8个月前,患者上述症状复发,并出现发热,体温最高为39.0℃.至当地另一医院就诊,肠镜示"降结肠以上肠道广泛糜烂、充血",血常规示"白细胞24.99×109/L,中性粒细胞0.881",大便常规提示"白细胞1+,红细胞6~8个/高倍镜视野(HP)",经一般抗感染治疗1周无好转,疑"肠结核"予"异烟肼300 mg口服1次/d、利福喷汀450 mg口服2次/周、乙胺丁醇750 mg口服1次/d"治疗10余天,腹痛、发热无缓解.本次入院前6个月首次收入我科,多次肠镜示"结肠广泛溃疡及炎症",活检提示"黏膜中度慢性炎伴糜烂及灶性坏死,浅表溃疡形成".  相似文献   
37.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TGF)β信号传导通路异常在结肠炎发病中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第0、1天,Balb/c小鼠皮肤涂搽0.2ml3%的恶唑酮,第7天以0.15ml1%的恶唑酮灌肠,第10天处死小鼠,取制模成功的6只小鼠(实验组)及6只未经处理的小鼠(对照组)的结肠组织分别采用免疫组化和蛋白免疫印迹法定性和定量检测TGFβ受体(TGFβR)Ⅰ、TGFβRⅡ、Smad7(TGFβ信号传导的抑制性介质)的表达。结果实验组小鼠均于灌肠后24h内出现厌食,懒动,稀便,便血或大便隐血(+),体重减轻。TGFβRⅠ、TGFβRⅡ、Smad7在对照组主要都表达于结肠腺体上部,在实验组都表达于整个结肠腺体及固有层、黏膜下层。TGFβRⅠ、TGFβRⅡ、Smad7在对照组和实验组的表达量分别为3.40±1.25、21.71±6.97、8.95±2.12和6.49±2.18、4.40±3.34、17.92±6.80。结论恶唑酮结肠炎中TGFβRⅠ表达无改变,TGFβRⅡ表达减少,Smad7表达增高,故该结肠炎中存在TGFβ信号传导通路异常。该模型的病理表现及免疫学特征类似人类溃疡性结肠炎。  相似文献   
38.
我国克罗恩病的漏诊误诊情况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总结分析我国克岁恩病(CD)的漏诊误诊原因,提高CD的诊治水平。方法利用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MCC)和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检索1989年1门至2003年12月期川发表的有关CD的所有临床研究报道,逐篇查阅原文,记录分析临床特征及误诊、漏诊原因,结果共检山428篇CD的文章,其中261篇是关于CD临床研究文章.共报道CD3397例。临床表现主要为右下腹歧脐周疼痛(62.5%)、腹泻(51.5%)、腹部包块(16.6%)、消瘦(24.7%)、便血(16.6%)等病变部位主要为回肠末端(62.5%)、单纯结肠(26.9%)、回结肠同时受累(38.9%)。手术标本肉芽肿检出者61.2%.内镜活检标本为27.6%CD术前漏诊共2357例,漏诊率为69.4%,诊为肠结核(32.2%)、单纯肠梗阻(23.2%)、肿瘤并肠梗阻(6.4%)、单纯急性阑尾炎(27.9%)等。误诊情况:其他疾病跌诊为克罗恩病行389例,包括肠结核(53.5%)、小肠淋巴瘤(14.4%)、结肠癌(17.0%),结论我国CCD发病率逐年增加,其临床表现多样,误诊、漏诊率高,亟待提高对CD的认识,加强国内规范诊断程序,以提高对CD的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39.
40.
细胞因子与炎症性肠病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细胞因子与炎症性肠病(IBD)的关系已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据其作用可分为促炎症性细胞因子和抗炎症性细胞因子。通过对细胞因子的研究可望进一步认识IBD的发病机制,为诊断和治疗IBD开辟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