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1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67篇
基础医学   10篇
临床医学   24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13篇
外科学   201篇
综合类   39篇
药学   5篇
  2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7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目的 分析颈胸段脊柱后路不同置钉方法的拔出强度。方法 5例新鲜尸体脊柱G6~T4椎骨,分解为单个椎体30个,共60个椎弓根。对其中的颈椎分为两组,分别为侧块螺钉固定组(Roy-Camille法,Magerl法,Anderson法,自行设计侧块螺钉植入法)和椎弓根螺钉固定组。将60个椎弓根分组进行拔出测试(5mm/min的速度垂直方向拔出)。胸椎全部用椎弓根螺钉固定。结果 Roy-Camille法和Magerl法最大的拔出力接近,自行设计侧块螺钉植入法较Magerl法明显增加,而椎弓根螺钉抗拔出力最大。结论选用侧块后正中线中下1/3作为进针点,其抗拔出强度明显增加,钉道增加,操作简便;而颈胸椎椎弓根螺钉的拔出强度均大于侧块螺钉。  相似文献   
52.
PAF受体拮抗剂治疗颈髓损伤的早期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全血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受体拮抗剂BN52021对颈髓损伤患者早期治疗的效果及其机制。方法:颈髓损伤患者分为地塞米松组和BN52021组(n=18),观察两组颈髓损伤患者PAF、血浆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腺素1α(6-Keto-PGF1α)含量的变化、多系统器官衰竭(MSOF)发生率及脊髓神经功能恢复状态。结果:BN52021组血液中PAF、TXB2含量、T/K值、伤后MSOF发生率较地塞米松组明显降低,而脊髓神经功能恢复优于地塞米松组。结论:PAF受体拮抗剂对颈髓损伤后神经功能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并且是早期治疗脊髓损伤的潜在理想药物  相似文献   
53.
采用Allen打击方法,分别以300gcm和450gcm致伤猫脊髓。于伤后30分钟到3周不同时间切了以伤段脊髓,用诱导血小板聚集定量生物分析法测定脊髓组织血小板活性因子的含量。  相似文献   
54.
颈椎前路减压颈椎椎体间融合器椎体间融合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颈椎椎体间融合器(BAK)用于颈椎前路减压后椎体间固定和融合效果。方法:采用BAK行颈椎病及颈椎间盘突出症前路减压术后椎体间融合术64例。术后颈椎X线片及CT检查,观察手术椎节的稳定性和融合情况。结果:随访6 ̄28个月,术后次日即下床活动,手术节段稳定,术后3 ̄6个月融合。结论:BAK颈椎椎体间固定融合技术使施术椎节立即稳定,手术安全简便,并且避免了自体植骨引起的多种并发症,可作为替代传  相似文献   
55.
骨巨细胞瘤(GCTB)是一种具有局部侵袭倾向的原发性良性骨肿瘤,以局部溶骨性病灶为特征。GCTB可发生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1-2],占所有原发性骨肿瘤的3% ~ 5%,好发年龄为20 ~ 40岁[1,3]。好发部位为长骨干骺端,约半数发生于股骨下端与胫骨上端,少数严重者软骨下可受累,出现关节功能障碍[4];发生在脊柱的病灶以骶骨最为多见,其次为腰椎、胸椎、颈椎[5]。近年来,GCTB的治疗模式逐渐从外科治疗转变为以外科治疗为主、药物治疗辅助的综合治疗。随着新辅助治疗理念的兴起,地舒单抗被广泛应用于GCTB的治疗,其可延缓肿瘤进展、降低手术分期等[1]。地舒单抗是一种全人源性单克隆抗体,可与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特异性结合直接抑制破骨细胞功能。然而,也有部分研究[6]表明,术前应用地舒单抗可能会增高术后局部复发的风险。地舒单抗术前应用时长存在争议,并有少数报道[7]提出,地舒单抗可能与肿瘤恶变有关。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并重点回顾近5年的相关研究,对地舒单抗作为GCTB新辅助治疗药物的应用作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56.
正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一种以多克隆浆细胞在骨髓中无限增殖扩散为特点的恶性血液系统疾病~([1-2])。近年来MM发病率逐年增高,已成为全球继非霍奇金淋巴瘤后的第二高发血液肿瘤~([3])。多发性骨髓瘤骨病(multiple myeloma bone disease,MBD)是MM最常见的并发症,超过80%的患者会出现骨损害,并导致相应的  相似文献   
57.
目的分析L5椎体肿瘤术中置入钛网高度及其相关因素,为L_5椎体肿瘤患者术前预测钛网理想高度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L_5椎体肿瘤行后路腰椎肿瘤切除重建内固定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身高、体质量、脊柱相关节段高度、术中置入钛网的高度。采用Student’s t检验法分别比较压缩性骨折和非压缩形骨折患者置入钛网中轴高度(Ht)与L_4下缘至S1上缘高度(H)的差异,以及压缩性骨折和非压缩性骨折患者间Ht的差异;并利用单因素线性相关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进一步筛选影响Ht的因素,并推导选择合适Ht的公式。结果术前存在L5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患者Ht普遍长于H,无压缩性骨折患者Ht则短于H。身高和L_4/L_5椎间盘高度(H_(L4/L5))是Ht的回归参数,回归方程为Ht(mm)=0.467×身高(cm)+0.628×H_(L4/L5)(mm)-36.215。结论 L_5椎体肿瘤行后路腰椎肿瘤切除重建内固定术中置入钛网的理想高度与患者身高和L_4/L_5椎间盘高度相关。术前存在压缩性骨折的患者术中置入的钛网应适当长于术前L_4下缘至S1上缘距离,而无压缩性骨折患者反之。  相似文献   
58.
目的探讨一期后外侧入路治疗Ⅲ期颈椎椎管内外哑铃形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3年12月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骨肿瘤科收治的91例长征医院外科分期系统Ⅲ期的颈椎椎管内外哑铃形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一期后外侧入路(后外侧肌间隙入路+侧块切除)钉棒/钉板系统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及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观察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和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2.7±1.3)h,出血量(550±110)m L。所有患者术中无大血管、神经损伤,术后27例发生脑脊液漏,1例术后出现左上肢一过性肌力下降,1例右侧颈后部麻木加重,1例发生霍纳综合征,1例术中因左侧椎动脉撕裂而行椎动脉修补术。术后无伤口深部感染,仅1例术前曾放疗的患者术后伤口愈合不佳。术后VAS评分和NDI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1例患者的颈部疼痛症状消失,88例患者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恢复和改善,49例患者脊髓神经功能完全恢复。随访8~91(72.0±3.1)个月,末次随访时除2例死亡,其余均获得骨性融合。结论一期后外侧入路治疗Ⅲ期颈椎椎管内外哑铃形肿瘤疗效肯定,术后局部复发率和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低,内固定重建对维持颈椎的稳定性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9.
正枕骨髁骨折(occipital condylar fracture,OCF)是一种罕见的损伤,其在外伤患者中的发生率为0.4%~0.7%~([1])。随着CT技术的广泛运用和不断改进,对OCF的报道及研究日益增多,在严重外伤患者中实际发生率可高达19%~([2])。由于枕骨髁紧邻脑干、颅神经及椎动脉,骨折常造成这些结构的损伤,甚至导致死亡。Collet-Sicard综合征(ColletSicard syndrome,CSS)又称枕骨髁-颈静脉孔连接部综合  相似文献   
60.
脊柱肿瘤外科治疗在过去几十年经历了诸多科技变革,包括手术方式、内植入物、生物制剂及计算机辅助下导航技术应用等,特别是实时影像引导和3D影像重建为脊柱肿瘤精准定位和切除提供了理论与技术支撑。术中计算机辅助导航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脊柱疾病的外科治疗中,如椎弓根螺钉置入、骨盆骨折固定等,并取得较好的疗效。导航技术平台的应用也极大提高了脊柱肿瘤微创治疗和精准切除效果,同时降低了术中辐射暴露损伤。本文综述了计算机辅助导航技术在脊柱肿瘤手术切除中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