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0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探讨纳米磁小体药囊靶向治疗肝癌的机制。方法肝癌裸鼠模型32只,记录各组治疗前及连续5d治疗后1、4、7、10、13d肿瘤体积,免疫组织化学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bel-2、bax、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蛋白和基因表达。结果纳米磁小体药囊结合内置支架组肿瘤生长受到明显抑制,治疗13d后各组肿瘤体积分别为(367.8±44.0)、(465.0±91.2)、(764.7±100.6)、(776.1±116.2)mm^3,其体积与其他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el-2的蛋白和mRNA表达(0.154±0.014)也低于其他各组(0.275±0.025、0.524±0.049、0.557±0.064)(P〈0.01);bax、Caspase-3的蛋白和mRNA表达则高于其他各组(P〈0.01)。结论纳米磁小体药囊对肝癌裸鼠移植瘤有明显抑制作用,下调bel-2表达和对bax、Caspase-3的表达上调可能是其抑瘤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2.
目的探讨使用不同的吻合器械行胃空肠吻合在腹腔镜下胃远端癌根治术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至2011年9月间实施的205例腹腔镜下胃远端癌根治术并Billrot Ⅱ赋胃空肠吻合病例的临床资料。胃空肠吻合分别采用切割闭合器(102例)和圆形吻合器(103例)完成。应用Spssl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两组术中和术后数据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205例患者均成功施行腹腔镜下胃远端癌淋巴结清扫及胃空肠吻合。切割闭合器组和圆形吻合器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分别为10.8%(11/102)和12.6(13/103)(χ^2=0.683,P〉0.05),两组在肠梗阻、腹腔内出血、吻合口梗阻、吻合口漏、吻合口出血、胃排空障碍、反流性食管炎、后期倾倒综合征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总手术时间分别为(240.3±89.2)min和(245.5±82.1)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58.2±28.4)ml和(156.6±30.4)ml;术后下床时间分别为(1.8±1.6)d和(1.8±1.4)d;肛门恢复通气时间分别为(2.8±1.4)d和(2.9±1.3)d;进半流食时间分别为(3.6±0.8)d和(3.6±1.2)d;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7.9±2.3)d和(8.0±2.1)d;住院费用分别为(35153.2±10163.0)元和(33103.0±10125.1)元,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胃远端癌根治术采用切割闭合器和圆形吻合器行胃空肠吻合手术,两种吻合方式具有相同的安全性和相似的疗效。  相似文献   
33.
目的:探讨纳米炭示踪剂在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淋巴结的示踪、定位、清扫和转移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7年9月-2020年7月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胃肠外科收治的71例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纳米炭组)37例和对照组34例.术后记录实验组、对照组检出所有淋巴结直径、数量、直径≤5 mm的淋巴结数量及阳性淋巴结数量.将实验组...  相似文献   
34.
恶性阻塞性黄疸在临床较为常见,多由胆管癌、胆囊癌、胰腺癌及壶腹部癌引起,该病起病隐匿,发展迅速,预后较差。一直以来人们在不断探索其诊治方法,以改善其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5.
恶性阻塞性黄疸在临床较为常见,多由胆管癌、胆囊癌、胰腺癌及壶腹部癌引起,该病起病隐匿,发展迅速,预后较差.一直以来人们在不断探索其诊治方法,以改善其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6.
目的:利用MRI技术探讨活体状态磁靶向性药物在荷瘤小鼠体内的分布.方法:取荷瘤裸鼠24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A组为空白对照组,经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0.2 ml;B组未建立局部磁场,单纯静脉注射纳米磁小体靶向氟脲嘧啶药囊(剂量250 mg/kg);C组为建立肿瘤局部内磁场后静脉注射纳米磁小体靶向氟脲嘧啶药囊(250 mg/kg).三组每天用药一次,连续5天.在最后一次用药后24 h,每组各取2只动物行MRI扫描,扫描完毕后处死荷瘤鼠,取肝、肾、脑和肿瘤组织作病理学检查.结果:与A组比较,B和C组中T1WI和T2WI上肝、肾组织信号都明显降低,以肝脏降低更显著;与A和B组比较,C组中肿瘤信号在T2WI上明显降低;3组中,脑组织信号均无明显变化.病理学检查也进一步证实.结论:磁性药物主要通过肝、肾代谢,在建立肿瘤局部内磁场后,磁性药物可以靶向性分布于肿瘤,磁性药物不能通过血脑屏障.MRI技术是检测磁靶向性药物在活体荷瘤小鼠体内分布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7.
目的应用磁性纳米材料包封化疗药物的药囊,注入荷瘤裸鼠体内,探讨其对人胆管癌的生长抑制作用。方法建立人胆管癌细胞QBC939的荷瘤裸鼠模型。在接种后20d将裸鼠随机分7组,其中B、D、F组为肿瘤内置磁化丝,从尾静脉分别注射高、中、低剂量组的纳米磁性药囊,其他各组分别给予其他干预手段。于治疗后第35天计算各组裸鼠肿瘤体积、抑瘤率和肿瘤生长曲线。处死裸鼠将肿瘤组织和其他器官送病检,并将肿瘤组织送电境检查。结果治疗35d后B、D两组肿瘤体积分别为(1392.2±189.4)mm^3和(1933.7±189.5)mm^3与对照组肿瘤体积(2256.0±267.1)mm^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D两组抑瘤率分别为39.6%和14.6%。结论纳米磁靶向性药囊对胆管癌裸鼠移植瘤生长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8.
磁化胆道支架联合磁性纳米药物靶向治疗胆管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磁化胆道支架在磁靶向治疗胆管癌中的作用。方法建立皮下异位胆管癌移植瘤裸鼠模型32只,随机平分成4组,A组:为实验组,采用自制的胆道磁性支架丝,在肿瘤内部建立300高斯(Gs)的磁场,尾静脉注射5-Fu纳米磁小体;B:空白对照组,肿瘤模型自然生长,无磁场和药物应用;C:单纯磁化胆道支架组,建立与A组一致的肿瘤局部内磁场,无药物治疗;D:外磁场组,建立5000Gs的肿瘤局部外磁场,药物干预同A组。测各组抑瘤率,并观察肿瘤组织病理变化。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A、C、D组的肿瘤抑制率分别为40.120%、18.039%、26.078%,实验组肿瘤生长受到明显抑制,与B、C、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组肿瘤组织镜下显示大量细胞凋亡,可见大量纳米磁小体颗粒沉积在凋亡的肿瘤细胞内。结论磁化胆道支架联合磁性纳米药物可靶向抑制肿瘤生长,其基于内磁场的磁靶向治疗效果优于传统的依靠外磁场的靶向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