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0篇
外科学   22篇
综合类   44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环孢素A(CsA)和他克莫司(FK506)属于钙神经素抑制剂(calcineuri inhibitor,CNI),均可以抑制钙神经素的活性,破坏在T细胞活化方面有重要作用的细胞因子如IL-2、IL-4等基因的表达,从而阻断T细胞活化,减少急性排斥反应.然而与CNI治疗相关的肾毒性及肾外的不良反应对移植物的生存产生不良影响,所以近年来临床医学家在研究积极减轻这些药物毒性的新的免疫抑制方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经皮顺行输尿管支架植入治疗移植肾输尿管梗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2009年3月至2011年3月间11例肾移植输尿管梗阻患者,其中急性梗阻2例,慢性梗阻9例.11例梗阻的原因为移植肾输尿管膀胱吻合口狭窄5例,结石梗阻2例,原因不详4例.术前以超声评估移植肾及集合系统,选择合适穿刺部位,在X线透视下完成顺行肾盂和输尿管造影;明确梗阻位置后,通过穿刺针植入斑马导丝直至膀胱,再经膀胱镜从尿道引出斑马导丝,沿斑马导丝顺行植入输尿管支架管,X线下观察输尿管支架上端进入肾盂后,拔除斑马导丝,再次透视,确认支架管位置.移植肾肾盂造瘘管引流1~2周后拔除,输尿管支架在术后半年至1年内取出.在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行B型超声及肾功能检查,之后每隔半年检查.结果 11例中10例手术成功,1例因输尿管狭窄段过长置管失败.输尿管支架植入手术耗时为(54±27) min,患者血清肌酐由术前(326±147) μmol/L下降至术后(89±49) μmol/L.随访6~27个月,患者均未发生并发症.结论 经皮顺行输尿管支架植入治疗移植肾输尿管梗阻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移植肾间质纤维化和小管萎缩病变与肾小管上皮间充质转化的关系.方法:选择38例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后9个月的患者,检测肾功能,移植肾行穿刺活检,按照Banff 1997慢性评分标准分为2组:第1组和第2组.然后取病理切片进行各项免疫组化检测,观察间质内细胞角蛋白、波形蛋白、α-平滑肌肌动蛋白的表达情况,并行比较分析.结果:第1组有22例患者,第2组有16例.两组的一般临床资料差异无显著性;第2组血肌酐高于第1组,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第1组中细胞角蛋白阳性表达率高于第2组;而第2组中波形蛋白、α-平滑肌肌动蛋白表达率高于第1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在移植肾间质纤维化和小管萎缩过程中,上皮间充质转化与其有明显的相关性;同时出现较高表达的波形蛋白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提示纤维化程度较重.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服用他克莫司(FK506)的同种异体肾移植患者术后应用五酯片后的临床疗效及药物经济学效果。方法65例肾移植术后患者服用他克莫司(FK506胶囊)4周,根据治疗方案分成2组,I组加用五酯片,Ⅱ组则未使用五酯片。分组后,FK506起始剂量同分组前,以后依据其血药浓度调整用量以达到相同的FK506谷浓度。用药物经济学成本-效果分析方法对2种方案进行比较。结果I组和Ⅱ组的成本分别为42838.00圆和46461.00圆,有效率分别为90.91%和93.75%,成本效果比分别为471.21和495.58;Ⅱ组对于I组的增量成本效果比为1275.70,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1.21%及18.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五酯片组在达到相同FK506治疗窗情况下,FK506用量减少,药物费用明显降低,而并不增加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急性肾功能损害(ARF)是一种常见的内科疾病,它的发病率在普通的住院患者中达5%,而在重症监护患者中可高达30%~50%.肾缺血再灌注损伤(RIRI)是ARF中一个主要原因[1];此外,其还是改变移植物存活和患者生存率的决定因素之一.热休克蛋白72(Hsp72)作为细胞内型的应激蛋白,被发现在RIRI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2].此外,RIRI导致初始的炎症应答增强,各种转录因子也在上皮细胞和炎症细胞中被激活.核转录因子KB (NF-κB)被认为是炎症级联反应中最重要的调控因子[3].本文主要探讨Hsp72和NF-κB在RIRI中的调控机制以及研究的新进展,进一步明确Hsp72和NF-κB的诱导机制及其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6.
急性肾功能损害(ARF)是一种常见的内科疾病,它的发病率在普通的住院患者中达5%,而在重症监护患者中可高达30%~50%。肾缺血再灌注损伤(RIRI)是ARF中一个主要原因[1];此外,其还是改变移植物存活和患者生存率的决定因素之一。热休克蛋白72(Hsp72)作为细胞内型的应激蛋白,被发现在RIRI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2]。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在肾移植患者中监测血浆溶血磷脂酸(LPA)含量来判断体内凝血状态,评价血浆LPA水平对肾移植血栓性疾病早期诊断和积极预防的临床价值。方法入选患者150例,其中规律血透尿毒症患者50例(尿毒症组),肾移植患者(术后2周内)50例(肾移植组),50例健康者(对照组)。分别测定3组术后1~2周血浆中LPA水平,肾移植组术后2周内每日检测凝血功能常规、移植肾彩色多普勒及能量图(CDFI),计算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值,记录移植肾主动脉、段动脉血流速度(VS)及阻力指数(RI)。结果术后1~2周,通过B超检查,肾移植组有血栓形成患者2例(血栓形成组),无血栓形成48例(无血栓形成组)。血栓形成组术后2周LPA浓度明显高于无血栓形成组(<0.01)。术后1周,无血栓形成组与尿毒症组及对照组LPA浓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0.01)。肾移植术后2周,血栓形成组与无血栓形成组肾主动脉及段动脉VS与R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0.05)。结论血浆中LPA作为体内凝血及血栓形成过程早期释放的标志物,对肾移植后移植肾血栓形成的诊断及指导合理应用抗血小板及抗凝药物有一定应用价值,可作为移植肾血栓形成的预警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不同浓度的红景天苷对大鼠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以及HSP72表达水平的关系.方法 将48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6组,分别为红景天苷5mg/kg组、10mg/kg组、20mg/kg组、40mg/kg组、假手术组和空白对照组.通过切除右肾,夹闭左肾蒂45min,建立肾脏缺血再灌注模型.分别检测大鼠血清肌酐(Scr)、尿素氮(Bun)、肾组织常规病理及肾组织中HSP72的表达.结果 与红景天苷5mg/kg组、10mg/kg组、40mg/kg组相比,红景天苷20mg/kg组Scr水平、Bun水平明显下降(P<0.01),病理损伤明显减轻,组织中HSP72表达也明显减少.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红景天苷20mg/kg组Scr水平、Bun水平略有上升,病理损伤较轻.结论 应用红景天苷后,大鼠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明显减少,其机制与增强肾脏抗氧化能力,减轻肾脏组织炎性细胞浸润和抑制肾组织HSP72表达有关,其中20mg/kg浓度的红景天苷保护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9.
我院从 1997年 3月~ 2 0 0 0年 2月期间 ,对 115例尿毒症患者行同种异体肾移植手术 ,采用供肾动脉与髂外动脉端侧吻合替代供肾动脉与髂内动脉端端吻合术 ,并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1 一般资料 本组 115例 ,女 36例 ,男 79例 ;年龄在 18岁~ 71岁 ,其中 55岁以上有 31例 ;原发病慢性肾小球肾炎 10 4例 ,多囊肾 5例 ,痛风 6例。供肾灌洗后用HCA液保存 ,热缺血时间 3~ 10min ,冷缺血时间 180~ 4 80min ,淋巴毒试验小于 10 % ,我们手术切口习惯采用右下腹弧形切口 110例 ,左下腹弧形切口 5例 (均为第二次移…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全息影像用于腹腔镜手术术中定位病变以及辅助手术医生决策的方法、可行性和准确性。方法:选取5例因肾内型肿瘤行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的患者,术前将患者肾脏增强CT数据导出并进行全息影像的重建和分析,将重建后的影像导入全息影像腹腔镜手术融合平台中。结果:患者A腹腔镜手术中,肉眼初步确定可疑的肿瘤位置,使用术中超声验证肿瘤位置;随后将重建影像与腹腔镜影像校准融合后,重建影像中的肿瘤位置与肉眼及超声所见病变位置一致。患者B、D术中先用重建影像定位病变所在位置,随后使用术中超声探查见病变位置与先前定位一致。患者C的术中校准融合重建影像后,重建影像中病变位置与肉眼所见位置一致。在患者E的手术中通过该平台进行远程调节和校准重建影像,实现了基于该平台的术中实时远程会诊。以上5例手术均在腹腔镜下完成,未出现并发症,术后病理肿瘤切除完整,外科切缘均阴性。结论:基于CT影像的全息影像腹腔镜融合技术,可用于术中深部病变的寻找和定位,该影像所提示的肿瘤位置,与肉眼及术中超声所定位的位置吻合。该技术可在腹腔镜手术中增强术者对于病变位置和周围毗邻的认知,并为术者进行决策提供直观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