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4篇
  免费   1809篇
  国内免费   20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1篇
口腔科学   13篇
临床医学   34篇
内科学   22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8篇
特种医学   10篇
外科学   1969篇
综合类   137篇
预防医学   58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07篇
  1篇
中国医学   96篇
肿瘤学   1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64篇
  2017年   248篇
  2016年   130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61篇
  2013年   375篇
  2012年   420篇
  2011年   374篇
  2010年   374篇
  2009年   55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72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目的:探讨内分泌治疗对原发灶激素受体(HR)阴性,腋淋巴结转移灶HR阳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1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67例原发灶HR阴性,腋淋巴结转移灶HR阳性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3例)与对照组(34例),两组术后放化疗方案相同,观察组化疗结束后给予三苯氧胺(绝经前患者)或来曲唑(绝经后患者),比较两组患者的复发转移及生存情况。结果:所有患者随访12~60个月,期间观察组有13例患者出现复发转移,死亡7例;对照组有19例患者出现复发转移,死亡15例;两组复发转移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复发转移死亡的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1、3、5年无病生存率(DFS)分别为100%、81.8%、72.7%,1、3、5年总生存率(OS)分别为100%、90.9%、81.8%(27/33);对照组患者1、3、5年DFS分别为100%、58.8%、47.1%,1、3、5年OS分别为100%、70.6%、58.8%;观察组3、5年DFS和OS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乳腺癌患者原发灶与腋淋巴结转移灶的分子分型值得重视;术后内分泌治疗可以提高原发灶HR阴性,腋淋巴结转移灶HR阳性乳腺癌患者的生存率,降低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992.
目的:探讨CDX2基因表达对结肠癌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将体外转染CDX2-shRNA慢病毒、空慢病毒载体及无转染的人结肠癌细胞系SW480和HT29接种到裸鼠皮下,制备皮下移植瘤模型,观察各组移植瘤的生长情况,28d后处死裸鼠,剥取移植瘤称重,并分别用免疫组化、Westernblot检测各组移植瘤组织Ki-67与CDX2的表达。结果:与各自空白对照组(无转染的SW480或HT29细胞移植)比较,两个干扰组(转染CDX2-shRNA慢病毒的SW480或HT29细胞移植)移植瘤生长速度均明显加快、移植瘤质量明显增加(SW480:679.11mgvs.379.36mg;HT29:715.78mgvs.427.07mg),瘤组织Ki-67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CDX2蛋白表达明显下调(均P0.05)。两个阴性对照组(转染空慢病毒载体的SW480或HT29细胞移植)的各指标与各自空白对照组间均无明显差异(均P0.05)。结论:抑制CDX2基因的表达能促进人结肠癌细胞的裸鼠体内的生长,故CDX2可能是一种重要的抑癌基因。  相似文献   
993.
目的:探讨脂多糖(LPS)诱导的肠巨噬细胞炎症反应与长链非编码RNA(lncRNA)表达的关系。方法:分离培养大鼠肠巨噬细胞,用lncRNA表达谱芯片技术检测LPS处理的大鼠肠巨噬细胞(实验组)和无处理的大鼠肠巨噬细胞(对照组)之间差异表达的lncRNA,并用分层聚类的方法分析了基因芯片数据;构建差异表达的lncRNA-mRNA共表达网络,利用GO分析和通路分析预测其生物学功能;最后用RT-qPCR对部分差异表达的lncRNA进行验证。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共检测出357个差异表达的lncRNA(差异表达倍数1.5),其中上调的有245个,下调的有112个。GO分析和通路分析显示差异表达的lncRNA参与多种生物过程,包括炎症反应,免疫应答和细胞凋亡,其中lncRNA NONMMUT024673、NONMMUT047081在网络中可能起重要作用。RT-qPCR验证NONMMUT024673、NONMMUT047081的表达,结果与基因芯片数据一致。结论:LPS可诱导大鼠肠巨噬细胞lncRNA表达改变,这些差异表达的lncRNA可能参与调控LPS诱导的肠巨噬细胞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994.
目的:探讨肿瘤整形技术应用于早期乳腺癌保乳术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2016年8月139例应用肿瘤整形技术进行保乳手术治疗的I~II期乳腺癌患者临床资料,并与同期1 271例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I~II乳腺癌患者的远期效果比较。结果:139例患者中,133例采用体积易位技术(局部腺体组织瓣转移修补法)进行保乳手术,其中45例同时接受对侧缩乳术,6例采用体积置换技术(自体组织移植修补法);78例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61例接受腋窝淋巴结清扫术。139例乳腺癌患者切除组织标本重30~187 g,平均69.5 g;美容效果评定结果为优秀79例(56.8%)、良好47例(33.8%)、一般10例(7.2%)、差3例(2.2%)。术后随访时间为3~63个月,平均28.8个月;与行改良根治术的患者比较,行肿瘤整形保乳术患者的术后2年局部复发率(4.3%vs.4.1%),总生存率(95.7%vs.95.5%),无病生存率(85.6%vs.85.3%)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应用肿瘤整形技术对早期乳腺癌进行保乳手术具有较好的肿瘤学安全性和满意的美容效果,远期效果与改良根治术相当。选择适合的病例和合理的整形技术,是肿瘤整形保乳术取得最佳的术后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995.
目的:探讨Rho激酶I/II(ROCK I/II)对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诱导的人主动脉平滑肌细胞(HA-VSMCs)迁移及增殖的影响。 方法:比较转染ROCK I siRNA、ROCK II siRNA、TGF-β1单独处理、转染ROCK I siRNA或ROCK II siRNA后加TGF-β1处理的HA-VSMCs中ROCK I和ROCK II蛋白表达;比较TGF-β1单独处理、转染ROCK I siRNA或ROCK II siRNA后加TGF-β1处理以及用ROCK I抑制剂Y-27632后加TGF-β1处理的HA-VSMCs的迁移与增殖能力。实验均以无处理的HA-VSMCs为空白对照。 结果:与空白对照HA-VSMCs比较,TGF-β1单独处理后HA-VSMCs的ROCK I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而ROCK II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ROCK I siRNA或ROCK II siRNA转染后HA-VSMCs中各自靶蛋白表达明显降低(均P<0.05),TGF-β1诱导的ROCK I蛋白表达升高被ROCK I siRNA转染明显抑制(P<0.05)。与空白对照HA-VSMCs比较,TGF-β1单独处理后HA-VSMCs细胞迁移数明显增加(P<0.05),该作用被ROCK I siRNA转染及Y-27632处理明显抑制(均P<0.05),而不被ROCK II siRNA转染影响(P<0.05);TGF-β1单独处理后HA-VSMCs增殖明显增强(P<0.05),而无论ROCK I siRNA、ROCK II siRNA转染或Y-27632处理均对TGF-β1的增殖诱导作用无明显影响(均P>0.05)。 结论:ROCK I可能在TGF-β1诱导的HA-VSMCs迁移中起主要作用,而ROCK I和ROCK II可能均不参与TGF-β1诱导的HA-VSMCs增殖。  相似文献   
996.
目的:初步探讨DSA引导下行胫后/胫前静脉穿刺置管碎栓/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疗效。方法:对2012年8月—2016年11月收治的87例混合型及中央型DVT患者行DSA引导下经胫后/胫前静脉穿刺置管碎栓/溶栓治疗,以术前、术后肢体的周径差以及溶栓后造影深静脉通畅情况评估疗效。结果:87例患者80例穿刺成功(91.9%),其中胫后静脉穿刺成功68例,胫前静脉穿刺成功12例,未穿刺成功7例行胫后静脉切开置管。置管成功后均行碎栓术,并行留置导管溶栓。与溶栓前比较,溶栓后患者小腿周径差明显减小[(4.28±1.02)cmvs.(1.06±0.42cm)],静脉通畅度评分明显降低[(10.25±1.84)vs.1.92±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DSA引导下经胫后/胫前静脉穿刺置管碎栓/溶栓治疗下肢DVT是一种简便、有效、疗效确切的方法。  相似文献   
997.
目的:探讨Rouviere沟引导定位联合"安全窗"技术在困难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15年1月—2017年10月40例困难腹腔镜胆囊切除患者术中采用依靠Rouviere沟引导定位联合"安全窗"解剖技术手术。结果:全组患者探测时均可见Rouviere沟结构,并进而依靠Rouviere沟引导定位联合"安全窗"解剖技术进行操作,手术均得以完成,手术未造成严重胆道损伤、大出血等严重手术并发症,仅1例中转开腹。全组平均手术时间(81.8±13.1)min、术中出血量(14.5±9.5)mL,术后禁食时间(26.4±6.2)h、术后排气时间(1.28±0.16)d、下床活动时间(15.1±3.5)d、住院时间(7.5±3.5)d。结论:对于困难腹腔镜胆囊切除者,运用以Rouviere沟引导定位联合"安全窗"技术协助进行手术,可以帮助辨识胆囊三角区的解剖结构,缩短手术时间,降低胆道损伤等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998.
目的:探讨杂交或腔内修复术治疗B型主动脉夹层合并迷走锁骨下动脉伴Kommerell憩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5例主动脉夹层合并迷走锁骨下动脉伴Kommerell憩室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患者主动脉弓变异情况、近端破口位置、手术方式,以及围手术期与随访情况。结果:根据患者的主动脉弓变异情况与近端破口位置,2例行杂交手术,3例行单纯腔内修复术。手术时间90~538 min,平均294 min。术后即时造影显示破口封堵完全,主动脉分支或旁路血流正常。1例患者于术后1周因大面积小脑梗死而死亡,其余4例患者术后随访期间均存活,无脑部及上肢缺血症状,支架无移位,无内漏。结论:主动脉分支异常走形以及脆弱的Kommerell憩室给手术带来不便。杂交或腔内修复术治疗主动脉夹层合并迷走锁骨下动脉伴Kommerell憩室可行,但治疗经验还需要进一步积累,远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999.
目的:探讨亚急性期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后的血管重塑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6年6月于安徽省立医院血管外科行TEVAR的50例亚急性期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前及术后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分析术后3、6、12个月主动脉各平面段真假腔直径及假腔血栓化情况及术后主动脉重塑的影响因素。结果:TEVAR手术技术成功率为100%。术后8例失访。其余42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分析结果显示,TEVAR术后各时间点胸主动脉段真腔直径较术前明显扩大、假腔直径较术前明显缩小(均P0.05),而腹主动脉段真腔和假腔变化与术前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胸主动脉段术后假腔血栓化比率高于腹主动脉。多因素分析显示,假腔内存在分支血管灌注(OR=27.45,P0.05)、存在多破口(OR=19.02,P0.05)是TEVAR术后主动脉重塑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亚急性期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行TEVAR后胸主动脉段重塑优于腹主动脉段;假腔内存在分支血管灌注、存在多破口是TEVAR术后主动脉重塑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探讨药物涂层球囊(DCB)治疗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2017年1月应用DCB治疗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34例患者(42条患肢)。原发狭窄性病变28条患肢,支架内再狭窄病变4条患肢,闭塞性病变10条患肢,病变长度(126±85)mm,术后3~6个月进行随访,观察晚期管腔损失(LLL)、最小管腔直径(MLD)、再狭窄率、临床驱动靶血管血运重建率(TLR)、踝肱指数(ABI)以及临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34例患者手术技术成功率100%,患者术后MLD、ABI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均P0.05);术后6个月随访LLL为(0.08±0.94)mm、靶病变再狭窄率为9.52%(4/42)、TLR为2.38%(1/42),Rutherford分级均较术前得到改善。3例患者出现术中并发症:2例动脉夹层,使用直径稍大球囊压迫,夹层消失,1例血管破裂,植入Viabahn覆膜支架。结论:DCB治疗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