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22.
梗阻性黄疸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对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手术后早期肠内营养(EEN)对梗阻性黄疸患者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分别给予梗阻性黄疸术后患者普通静脉输液(对照组)、肠外营养(PN组)及肠内营养(EN组)8 d.术前、术后第1、9天以碱性磷酸酶-抗碱性磷酸酶法测定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PN、EN组体质量下降减少,负氮平衡明显降低,白蛋白、转铁蛋白、前白蛋白升高(P均<0.05).与术前比较,术后第1天三组CD3、CD4阳性细胞数及CD4/CD8比值降低,CD8阳性细胞数升高(P<0.05).术后第9天,EN组CD3、CD4阳性细胞数及CD4/CD8比值恢复至术前水平,且明显高于对照组和PN组(P<0.05),而CD8阳性细胞数低于对照组和PN组(P<0.05).结论 EEN可纠正梗阻性黄疸手术后患者的T淋巴细胞免疫抑制状态,促进其免疫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3.
目的:探讨生态免疫肠内营养(EIEN)支持对高位肠瘘病人免疫和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 方法:将47例病人随机分为EIEN组(n=24)和肠外营养(PN)组(n=23),分别给予等氮、等热量的营养支持治疗.两组病人营养支持前和支持后第7和14天分别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营养指标、血D-乳酸水平和血内毒素水平的变化. 结果:与营养支持前比,两组病人营养支持后第7天血D-乳酸水平和血内毒素水平明显降低(P<0.05);营养支持后第14天,两组病人营养指标和CD3、CD4阳性细胞数及CD4/CD8比值基本恢复至正常水平;EIEN组血D-乳酸水平和血内毒素水平基本恢复正常水平,且与PN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EIEN支持有助于改善高位肠瘘病人的营养状况、免疫功能和肠黏膜屏障功能,促进机体的康复. 相似文献
24.
免疫肠内营养对重症急性胰腺炎病人肠黏膜屏障和细胞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免疫肠内营养(IEN)治疗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病人肠黏膜屏障和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将46例病人随机分为IEN组和对照组,每组23例.对照组病人采用传统保守治疗,IEN组在保守治疗基础上给予IEN治疗.观察两组病人住院期间血、尿淀粉酶恢复时间,腹痛缓解时间和两组间的并发症、治愈等情况以及细胞因子和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变化. 结果:两组病人腹痛缓解时间、血和尿淀粉酶变化、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治愈率等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前、治疗后第7和第14天分别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和CD4+/CD8+)、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6、IL-8)、血D-乳酸和内毒素水平变化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绪论:IEN可改善SAP病人的肠黏膜屏障功能和细胞因子功能. 相似文献
25.
目的探讨腹腔镜十二指肠乳头肿瘤局部切除术(laparoscopic transduodenal pullectomy, LTDP)的安全性及可行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于2020年3月至2021年1月期间,6例行LTDP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过程、围手术期处理措施和随访信息。 结果6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342.2 min,平均术中出血量约46.7 ml,平均术后恢复经口进食流质饮食时间约4.2 d,平均术后排气时间49.3 h,平均术后住院时间12 d。术后病理:1例十二指肠乳头黏液腺癌、2例十二指肠乳头管状-绒毛状腺瘤、3例十二指肠乳头腺癌,切缘均为阴性。6例患者均无围手术期死亡,1例患者术后出现十二指肠出血,其余患者无并发症发生。平均术后随访时间19.6个月(16~25个月),1例十二指肠乳头腺癌患者术后20个月肿瘤局部复发行姑息性手术治疗,其余患者目前无肿瘤复发。 结论LTDP应用于十二指肠良性肿瘤、交界性肿瘤、十二指肠乳头腺瘤局部癌变、十二指肠乳头原位癌、无淋巴结转移的T1期肿瘤、高龄且合并较多基础疾病的不能耐受胰十二指肠切除的十二指肠乳头癌患者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26.
27.
利用肝圆韧带补片修复重建下腔静脉二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例1,患者男,58岁。因上腹部闷胀不适10余天于2008年1月6日入院。查体:一般情况可,巩膜轻度黄染;心肺无异常。腹部平坦,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脏明显增大,下缘平脐,边缘钝,质韧,无压痛,脾脏肋下未扪及。腹部超声及CT提示腹膜后肿瘤压迫下腔静脉(inferior vena cava,IVC)、多囊肝。术前诊断:腹膜后肿瘤;多囊肝。于2008年1月16日在全麻下行手术。 相似文献
28.
目的将成人再通肝圆韧带(LTH)长度及管径与自体门静脉及肠系膜上静脉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其用于自体门静脉(PV)及肠系膜上静脉(SMV)节段性替代的可行性。方法随机选取25例成人上腹部手术患者,术前行强化CT检查,运用血管重建技术重建门静脉及肠系膜上静脉,在重建图像上测量其长度,并自近肝端向远肝端,于每厘米中部依次测量其管径。术中切取其肝圆韧带并进行扩张再通,30cmH2O压力下测量再通后肝圆韧带的长度及其每厘米管径。将两者的长度及对应部位的管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门静脉与肠系膜上静脉的长度之和为7.32~11.1(9.40±1.32)cm,门静脉最大平均直径为8.8~13.9(11.83±1.56)mm,肠系膜上静脉最小平均直径为5.0~8.1(7.18±0.92)mm。再通肝圆韧带的长度为7.6~10.8(9.01±0.97)cm,最大平均内径为10.0~16.1(12.55±1.81)mm,最小平均内径为5.6~7.5(6.47±0.80)mm。70%以上的病例其肝圆韧带与自体门静脉及肠系膜上静脉管径的差值波动范围在30%以下。再通肝圆韧带长度及对应测量位置管径与门静脉或肠系膜上静脉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肝圆韧带可扩张再通,再通肝圆韧带具有与门静脉及肠系膜上静脉相匹配的长度及管径,具备了用于门静脉及肠系膜上静脉节段性修复重建的解剖学基础。 相似文献
29.
目的研究成人肝圆韧带的再通方法,并对其再通后的解剖学及组织学进行观察,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成人上腹部手术患者100例,术中切取其肝圆韧带,对其进行扩张再通,测量肝圆韧带的可再通长度,在30cm H2O压力下测量其外径、内径及管壁厚度。随机选取10条再通后的肝圆韧带标本分段取材,进行HE及Verhoeff染色,光镜下观察组织学结构,测定管壁中弹力纤维、胶原纤维及平滑肌含量,并与门静脉及肠系膜上静脉标本进行比较。结果采用机械与流体静压相结合的方式可使肝圆韧带扩张再通。100条肝圆韧带中,97条扩张再通成功,其平均再通长度(96.61±14.70)mm(70~130mm);30cm H2O压力下,其近肝侧外径平均值为(12.78±1.35)mm(10.90~17.2mm),近脐侧为(7.04±1.98)mm(3~12.1mm);近肝侧内径平均值为(12.21±1.63)mm(9.9~16.1mm),近脐侧为(5.72±1.32)mm(4.2~7.5mm);近肝侧壁厚平均值为(0.52±0.02)mm(0.48~0.55mm);近脐侧为(0.20±0.01)mm(0.19~0.22mm)。HE染色光镜下可见肝圆韧带管壁分内膜、中膜及外膜三层,管腔内面有完整的内皮细胞覆盖,Verhoeff染色可见再通肝圆韧带管壁富含弹力纤维(EF)、胶原纤维(CF)及平滑肌(SM)。三种成分含量与正常门静脉及肠系膜上静脉相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采用机械与流体静压相结合的方式可使成人肝圆韧带再通,再通后可获得长度为96.61mm,直径为7.04~12.78mm的管状结构。其管壁组织学结构与正常门静脉及肠系膜上静脉相似。再通后的肝圆韧带具备作为血管移植材料的解剖学和组织学基础。 相似文献
30.
目的探讨早期生态免疫肠内营养支持对老年梗阻性黄疸患者术后免疫和肠黏膜屏障功能影响。方法 48例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术后生态免疫肠内营养(EIEN)组、普通肠内营养(EN)组和肠外营养(PN)组,每组各16例,分别给予营养支持7~10 d。术前、术后1、7 d分别检测免疫指标、T淋巴细胞亚群、血D-乳酸水平和血内毒素水平变化。结果与术前比较,术后1 d三组患者体液免疫指标下降,血D-乳酸水平和血内毒素指标升高明显(P0.05);CD3、CD4阳性细胞数及CD4/CD8比值降低,CD8阳性细胞数升高(P0.05)。术后7 d,EIEN组体液免疫指标和CD3、CD4阳性细胞数及CD4/CD8比值基本恢复至术前水平,且高于EN组和PN组(P0.05,P0.01),而3组血D-乳酸水平和血内毒素水平仍较高(P0.05),3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有差异(P0.05)。结论早期生态免疫肠内营养支持可改善老年梗阻性黄疸患者术后免疫和促进肠黏膜屏障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