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6篇
  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4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84篇
综合类   23篇
预防医学   12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探讨共刺激分子B7-H1在直肠癌与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共刺激分子B7-H1在50例直肠癌与相应的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对两者之间的表达水平作相关性分析,并探讨癌组织及癌旁组织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B7-H1在直肠癌和癌旁组织中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66.0%(33/50),20.0%(10/5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两者之间的表达评分呈正相关(r=0.435,P=0.002)。在直肠癌组织中B7一H1的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及分化程度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TNM分期、淋巴结是否转移以及术后生存时间有关(P〈0.05);在癌旁组织中B7-H1的表达仅与术后生存时间有关(P〈0.05),而与其他参数之间的相关性不明显(P〉0.05)。结论B7-H1在直肠癌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可能与肿瘤的进展和侵袭相关,可以作为直肠癌患者预后的诊断标志。  相似文献   
62.
童仕伦  王琦 《腹部外科》2011,24(4):232-234
目的 探讨应用局部切除术治疗早期低位直肠癌的适应证及疗效.方法 总结2001年1月至2005年12月间应用局部切除术治疗早期低位直肠癌的27例的临床资料,并结合近年来的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Tis期5例,T1期18例,T2期4例;全组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7.4%(2/27);平均随访时...  相似文献   
63.
上皮型钙黏蛋白复合体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上皮型钙黏蛋白(EC)是一种钙依赖性的细胞间黏附分子,其相对分子质量为12 0×10 3 ,可与相邻上皮细胞的EC结合形成一黏附结构。β连接素(92×10 3 )可与EC的胞内羧基端结合,α连接素(10 2×10 3 )则结合到β连接素的氨基端,从而将EC连接到细胞内的肌动蛋白细胞骨架上[1] 。为探讨EC复合体与人胃癌的分化、浸润、转移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我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EC复合体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一、材料与方法1.材料:5 8例胃癌术后标本取自2 0 0 0年1月~2 0 0 1年12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的手术患者,并取10例距癌…  相似文献   
64.
目的:研究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AKT)及丝裂原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MEK)/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信号通路在肿瘤血管内皮细胞迁移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用不同浓度的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剂LY294002(2.50、7.50、15.00μmol/L);MEK/ERK信号通路抑制剂PD98059(2.50、7.50、15.00μmol/L)分别处理肿瘤血管内皮细胞,以DMEM‐F12培养基,加入0.10%二甲基亚砜(DMSO)的培养基分别作为对照,通过细胞划痕试验,定向迁移试验和Transwell试验来检测不同的信号通路抑制剂对肿瘤血管内皮细胞的水平、垂直和定向迁移能力的影响。结果0.1%DMSO对内皮细胞的迁移无明显影响,其作用后内皮细胞的迁移能力与DMEM‐F12单独作用无明显区别,说明小剂量DMSO作为LY294002、PD98059的溶剂不影响肿瘤血管内皮细胞的迁移功能;应用信号通路抑制剂LY294002、PD98059处理后,内皮细胞迁移能力受抑制,且随着抑制剂浓度增高而增大;LY294002与PD98059组比较,前者迁移距离更小,细胞迁移数较后者少,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抑制PI3K/AKT和MEK/ERK信号通路均能抑制肿瘤血管内皮细胞的水平、垂直和定向迁移,且与抑制剂浓度呈正相关;PI3K/AKT信号通路对内皮细胞迁移的影响比MEK/ERK信号通路明显。  相似文献   
65.
胃肠道间质瘤(GIST)主要由突变的c-kit或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α(PDGFRα)基因驱动.分子靶向药物伊马替尼(imatinib)的问世,成为了GIST患者分子靶向治疗里程碑式的进展.但伊马替尼根据GIST的基因型不同,而显示出不同活性,且KIT和PDGFRα突变状态和其突变外显子的类型与GIST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临床反应相关.因此需要对不同突变类型的GIST患者进行突变类型检测,并分别选择相应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尽管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GIST患者的生存状态,但大约有20%的GIST原发对imatinib耐药,且多数患者在酪氨酸酶抑制剂治疗2年内形成继发耐药,因此将来GIST的治疗可能更加倾向于多种药物、多类药物,靶向多层面的胞内信号转导通路的联合使用.  相似文献   
66.
目的 探讨出现镶嵌血管的结直肠癌中癌细胞PI3K的突变与结直肠癌远处转移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手术切除,并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证实存在镶嵌血管的168例结直肠癌标本;PCR测序鉴别PI3K突变,并分析其临床、病理与随访资料,进而探讨PI3K突变在出现镶嵌血管的结直肠癌远处转移中的意义.结果 168例出现镶嵌血管的结直肠癌标本,其PI3K突变率为25.0%,外显子9突变率为15.5%,外显子20突变率为9.5%.56例患者术前即出现远处转移,其中发生PI3K突变的为20例,其远处转移率为47.6%,而未出现PI3K突变的36例,其远处转移率为28.6%,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访中,发生PI3K突变的复发率及复发伴转移率与未发生PI3K突变相比,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PI3K突变为出现镶嵌血管结直肠癌转移的相关影响因子之一,在出现镶嵌血管的结直肠癌中检测PI3K基因的突变有利于进一步判断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67.
目的:探讨原发性小肠恶性肿瘤的临床特征及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80例原发性小肠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明确诊断39例(48.75%),误诊41例(51.25%)。全组均行手术治疗,54例行小肠肿瘤根治性切除术,26例行姑息性手术或改道术;20例患者行术后化疗。结果1例患者术后因肠瘘、感染性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无其他围手术期死亡;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69.84%(44/63)、41.27%(26/63)、22.22%(14/63)。结论原发性小肠恶性肿瘤起病隐匿,临床表现不典型,早期诊断较困难,误诊率高,一旦确诊应尽可能行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68.
直肠损伤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直肠位于消化道末端,紧贴盆腔骶骨凹,有坚实的骨盆保护,故损伤率较低,但直肠壁薄缺乏较厚的环形肌层,腹膜返折以下缺乏腹膜覆盖,腔内压力较高,细菌含量高,周围间隙多,损伤后易发生感染、致残或致死。  相似文献   
69.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IL)-12干扰RNA(siRNA,IL-12p35 siRNA、IL-12p40 siRNA)重组腺病毒载体感染树突状细胞后对其功能的影响。方法 用重组腺病毒载体(IL-12p35 siRNA、IL-12p40 siRNA、阴性对照HK siRNA)感染DC,检测IL-12p35亚基mRNA、IL-12p40亚基mRNA和IL-10 mRNA的表达,同时检测上清中IL-12p70、IL-10水平。结果 IL-12p35siRNA、IL-12p40 siRNA重组腺病毒载体分别感染树突状细胞后,干扰了IL-12p35亚基mRNA和IL-12p40亚基mRNA的表达,但是只有IL-12p35 siRNA重组腺病毒载体感染DC上清中IL-12p70明显减少,同时引起了IL-10mRNA和IL-10的升高。结论 IL-12p35亚基特异性siRNA能够成功阻止IL-12mRNA的表达,降低了具有生物活性IL-12p70的浓度,提高IL-10的浓度。  相似文献   
70.
乙状结肠肿瘤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童仕伦  唐滔  王竹平 《腹部外科》2002,15(4):212-213
目的 探讨乙状结肠肿瘤的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了 198例乙状结肠肿瘤诊疗经过。结果  198例中恶性肿瘤 193例 (97.5 %) ,良性肿瘤 5例 (2 .5 %)。其临床表现依次为便血(6 3.7%) ,排便习惯改变 (32 .7%) ,腹痛 (2 9.3%) ,腹胀 (11.5 %) ,急性肠梗阻 (8.6 %) ,包块 (6 .8%)。181例经纤维结肠镜明确诊断 ,17例经剖腹探查明确诊断。全组均行手术治疗。其中根治性切除140例 (70 .6 %) ,姑息性切除 34例 (17.2 %) ,造瘘 18例 (9%) ,单纯探查 6例 (3.2 %)。发生肠瘘 4例(2 %) ,无手术死亡病例。结论 乙状结肠肿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 ,对不明原因便血及排便习惯改变应及时行结肠镜检查以明确诊断。根治性切除是乙状结肠肿瘤的最佳治疗方法。伴孤立肝转移灶、可一并切除。乙状结肠肿瘤并急性肠梗阻可行I期结肠切除吻合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