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6篇
特种医学   11篇
外科学   22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2篇
  2022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脂肪栓塞综合征(简称脂栓征)是创伤、骨折的早期严重并发症,早期诊断并作出相应有效的治疗是降低创伤和骨折死亡率的重要措施。我院于1990年6月~1998年7月共治疗7例,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7例中男6例,女1例,年龄18~45岁。汽车撞伤6例,工伤...  相似文献   
42.
多排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技术在不稳定骨盆骨折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出血是骨盆骨折最严重的并发症,也是骨盆骨折高死亡率的主要原因。对其早期诊断并预防是减少死亡率的主要措施。2003年3月至20014年4月,我院对19例B型和C型骨盆损伤患者术前进行螺旋CT三维重建及多排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CTA)检查,避免了手术过程中的大出血,提高了手术操作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43.
改良Gibson入路治疗髋臼骨折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针对Kocher Langenbeck入路的缺点设计改良Gibson入路 ,并探讨改良Gibson入路的优点。方法 :1994年 6月 - 1999年 2月使用Kocher Langenbeck入路治疗 36例髋臼骨折。1999年 3月 - 2 0 0 3年 12月使用改良Gibson入路治疗 32例髋臼骨折。结果 :Kocher Langenbeck入路组达到解剖复位 2 9例 ,复位欠佳 4例 ,不满意复位 3例 ;改良Gibson入路组达到解剖复位 2 8例 ,复位欠佳 3例 ,不满意复位 1例。经统计学检验 ,差异具有显著性 (P <0 0 5 ) ,改良Gibson入路组的骨折解剖复位率明显高于Kocher Langenbeck入路组。Kocher Langenbeck入路组关节功能表现优良者 30例 ,可3例 ,差 3例 ;改良Gibson入路组关节功能表现优良者 2 9例 ,可 2例 ,差 1例。经统计学检验 ,差异具有显著性 (P <0 0 5 ) ,改良Gibson入路组关节功能的优良率明显高于Kocher Langenbeck入路组。 结论 :与Kocher Langenbeck入路相比 ,改良Gibson入路具有显露充分、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复位质量高、并发症少等优点 ,可以替代Kocher Langenbeck入路。  相似文献   
44.
目的将髋臼横断骨折及解剖学研究安全区相结合进行研究,对4种内固定方法进行生物力学的比较。方法取成人防腐骨盆标本3个(2男1女),将标本自正中矢状面锯开得半骨盆标本6个,做成髋臼横行骨折模型,分别给予;①前柱钢板+后柱螺钉;②前柱螺钉+后柱钢板;③传统前柱钢板+后柱钢板;④安全区前柱钢板+后柱钢板内固定,分别给予200N,400N,600N,800N加载,记录骨折端位移。结果髋臼骨折块的分离位移随载荷的增加而增大,螺钉加钢板组与双钢板组之间的移位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髋臼横断骨折内固定以双柱钢板较为理想,而且安全区与危险区双柱钢板固定的稳定性没有差别。  相似文献   
45.
目的 比较ISO-C3D计算机辅助导航与普通C形臂X线机透视下经皮骶髂螺钉治疗骨盆后环损伤的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2012年1月采用经皮骶髂螺钉微创治疗骨盆后环损伤患者65例,其中男37例,女28例;年龄18 ~ 63岁,平均35.9岁.根据骨盆骨折Tile分型:B1型10例,B2型15例,B3型9例,C1型18例,C2型13例.根据术中透视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ISO-C3D计算机辅助导航组(A组,35例),C形臂X线机透视组(B组,30例).记录术中透视时间、每枚螺钉置入时间、骨折复位满意率、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功能优良率等方面的结果. 结果 65例患者共置入空心螺钉80枚,A组平均透视时间及置人每枚螺钉平均耗时均低于B组(P <0.01).两组骨折复位满意程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无感染、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6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 ~ 24个月(平均12.7个月),术后6个月两组功能恢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骨折均愈合,无延迟愈合或不愈合. 结论 计算机辅助导航手术与普通X线透视比较,减少了术者X线暴露时间,提高了骶髂螺钉置入准确率.  相似文献   
46.
带神经、血管预构皮瓣动物模型的建立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设计带血管、神经预构皮瓣动物模型并进行实验研究,探讨带血管、神经预构皮瓣治疗四肢严重损伤可行性.方法新西兰大耳白兔共15只,按拟植入的血管束名称分为3组:A组植入腹壁下动静脉血管束;B组植入阴部外动静脉血管束;C组植入股动静脉血管束及部分股神经.术后3周分别进行大体观察、活体皮瓣血管染色和组织学检查,观察血管神经的生长情况。结果预构皮瓣中的血管生长良好,可见少量神经纤维和轴突向远端生长。结论预构带神经、血管皮瓣是可行的,该方法克服了传统皮瓣的外形臃肿和感觉功能差的问题。  相似文献   
47.
背景:生理状态下神经根会随肢体和脊柱运动而受到牵拉,但是病理状态下神经根出现牵拉损伤机制以及引起损伤后神经功能异常的机制尚不清楚。 目的:综述不同状态下神经根牵拉损伤的原因,并从生物力学、病理学和神经生理学层面分析影响神经功能的机制。 方法:由第一作者检索1990至2012年Pubmed数据库有关神经根损伤研究和神经牵拉损伤研究方面的文献,英文检索词为“nerve root, nerve, stretch injury”,检索文献量总计391篇。纳入神经根解剖学研究和生物力学研究,神经根牵拉损伤后病理学研究和神经生理学研究,共44篇进入结果分析。 结果与结论:随四肢或脊柱的运动,神经根会承受一定的牵拉作用。而当发生病变或外伤后,引起神经根病理性牵拉出现神经功能异常的症状。神经根容易受牵拉作用的影响与其解剖和组织结构有关。牵拉的机械损伤机制包括外周机制(外周神经传导应力)和中枢机制(脊髓内容物发生位移)。病理学研究认为由于神经根内缺少淋巴系统,当损伤发生后,渗出的血清蛋白清除困难最终引起局部纤维化。纤维化会造成神经根缺血,影响神经功能并且使神经根生物力学特性发生改变。神经根损伤还会造成内部神经轴突发生原发性和继发性损伤,这也是引起损伤后神经功能异常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8.
目的探讨手术中髋关节前脱位技术在治疗髋臼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999年8月-2001年12月,采用传统Koeher—Langenbeck(K—L)入路治疗36例髋臼骨折(组1)。2002年4月-2005年7月,采用髋关节后外侧入路及术中髋关节前脱位技术治疗32例髋臼骨折(组2)。两组随访时间7~35个月,平均24个月。结果采用髋关节前脱位技术(组2)骨折解剖复位率高于采用K—L入路(组1);组1股骨头坏死率高于组2(P〈0.05);组2关节功能优良率明显高于组1(P〈0.05)。结论与传统K—L入路相比,手术中采用髋关节前脱位技术具有显露髋关节充分、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复位质量高、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49.
目的研究髋关节假体置换术后早期血小板激活与骨髓脂肪入侵的关系及其在脂肪栓塞综合征(FES)早期诊断和危险性预测中的价值。方法将26例髋关节假体置换术患者作为研究组,24例软组织手术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血凝块冰冻切片、油红“O”染色镜检及流式细胞法CD62P测定,在术前及术后24h内对两组患者进行动态检测。结果研究组术后早期血中游离脂肪阳性率和CD62P测定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研究组术后早期两项指标均明显高于术前(P〈0.05或P〈0.01),对照组手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术后早期血中游离脂肪呈阳性者CD62P测定值高于阴性者(P〈0.05或P〈0.01)。结论髋关节假体置换术可引起骨髓脂肪入侵血液循环并导致血小板激活。血小板激活状态的流式细胞检测可以帮助FES的早期诊断及危险性预测。  相似文献   
50.
目的:研究宿主骨髓对VEGF表达的影响,揭示异体皮质骨移植后的愈合机理。方法:新西兰大白兔72只,24只制备深冻异体骨,48只移植异体骨术后1、2、4、6、8、12周取材,对比双侧VEGF表达的差异。结果:移植后4周,实验侧扩大的哈佛氏管强阳性表达;6~8周,扩大的哈佛氏管内生长活跃的细胞和新的管状结构等强阳性表达;8~12周,吸收骨陷窝内生长活跃的骨细胞强阳性表达。对照侧6周开始出现少量弱阳性表达的扩大哈佛氏管。双侧对比,阳性表达骨细胞计数均差异性显著:结论:(1)异体皮质骨内部的血运来源与外周不同;(2)宿主骨髓通过哈佛氏管,对异体皮质骨内部的血运重建和成骨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