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8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55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47篇
内科学   46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19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44篇
综合类   86篇
预防医学   24篇
药学   47篇
中国医学   20篇
肿瘤学   16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4 毫秒
71.
神经生长的诱向因子与中枢神经再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枢神经的发育和再生是神经科学界倍受关注的研究领域。传统观点认为:中枢神经损伤后不能再生。80年代初,Aguayo等发现,体外实验中枢神经可以再生,在体内不能再生与体内的环境因素有关。近年来相继发现了多种神经轴突吸引因子(atractants)和排斥因子(repellents)[1]。这些因子在中枢神经系统(CNS)发育中,对轴突的正确寻路(pathfinding)起着明显的诱向作用,因此统称为神经轴突诱向因子(axonguidancecues)。近年来,国外学者对神经诱向因子的分子结构、功能和作用机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为解决中枢神经损伤后的再生问…  相似文献   
72.
目的通过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骨髓病态巨核细胞的比较观察,探讨其在MDS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对72例MDS患者[包括26例难治性血细胞减少伴单系发育异常(RCUD)及46例难治性血细胞减少伴有多系发育异常(RCMD)]及44例ITP患者行骨髓穿刺涂片对巨核细胞进行分类、比较及分析。结果RCUD、RCMD及ITP组各类病态巨核细胞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P〈0.01),尤以RCMD组病态巨核细胞检出率最高,明显高于RCUD及ITP组(P〈0.05),RCUD组高于ITP组,但组间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关于病态巨核细胞形态的异常分布,在MDS主要以单圆核巨核及小巨核细胞为主要病态造血表现,其次为多圆核巨核细胞,虽MDS组与ITP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但RCUD及RCMD组的检出率又明显高于ITP组(分别为P〈0.05、P〈0.01)。而多分叶巨核细胞主要见于ITP组,明显高于MDS与对照组(分别为P〈0.05、P〈0.01),并且MDS组与对照组比较也显示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髓象中单圆核巨核及小巨核病态巨核细胞检出率与MDS病态造血程度有关,其病态巨核细胞特征的观察对MDS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3.
杜仲对UUO模型大鼠肾纤维化TGF-β1/Smad信号通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杜仲对单侧输尿管梗阻(UUO)大鼠肾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Smad2、Smad7表达的影响。方法:将32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即假手术组、模型组、厄贝沙坦组和杜仲组。厄贝沙坦组给予厄贝沙坦10mg·kg^-1·d^-1、杜仲组给予杜仲6g·kg^-1·d^-1治疗,均术前2d开始给药。术后2周处死大鼠,收集血清测定尿素氮(BUN)、血肌酐(Scr),光镜下观察Masson和HE染色肾间质的病理改变,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肾组织TGF-β1和Smad2、Smad7蛋白的表达。结果:模型组与两治疗纽大鼠血清Scr、BUN上升,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杜仲组、厄贝沙坦组肾间质纤维化程度均较假手术组明显增高(P〈0.05);模型组TGF-β1、Smad2的表达增加,与假手术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杜仲组与模型组相比,TGF-β1、Smad2的表达下降,而Smad7的表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杜仲组与厄贝沙坦组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杜仲能通过下调TGF-β1、Smad2的表达及增加Smad7的表达而抑制单侧输尿管梗阻大鼠肾间质纤维化,机制与杜仲可以部分调节TGF-β1/Smad信号转导通路有关,其改善肾纤维化作用与厄贝沙坦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74.
目的:检测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 protein,Aβ)两种主要成分Aβl-40和Aβ1—42在阿尔茨海默病(Alzheier's Disease,AD)脑脊液中的变化,并探讨其对AD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敏感的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54例AD患脑脊液中Aβ的浓度,并与30例正常对照(normal controls,NC)脑脊液中的相应成分进行对比。结果:①AD患脑脊液中Aβ1—42浓度低于正常对照组,而Aβl-40/Aβl—42比值高于对照组;②以脑脊液中Aβ比值及Aβl—42浓度检测诊断AD的敏感性分别为54.51%、90.00%,特异性为84.25%、84.38%。结论:临床上同时检测脑脊液中Aβl—42浓度及Aβ比值可作为早期诊断AD的辅助指标,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5.
目的观察以出血为起始的血细胞减少性疾病外周血小板及骨髓巨核细胞形态特点,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用瑞氏染色,对患者外周血涂片血小板及骨髓巨核细胞形态进行分析观察。结果(1)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MDS)组主要以外周血椭圆形血小板和涂片尾部出现大小不均-血小板3-4个聚集现象为主,骨髓主要见于单圆核巨核细胞、小巨核细胞及多圆核巨核细胞。(2)急性白血病(AL)组仅表现外周血涂片尾部出现大小不均-血小板3~4个聚集现象。(3)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CAA)组外周血小板体积小为主要特征尤以骨髓巨核细胞≤3个/片。(4)巨幼细胞性贫血(MA)组则以外周血巨大血小板及骨髓体积增大巨核细胞和多分叶核巨核细胞为主要特征。(5)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组外周血小板主要表现为大小不均一较明显,骨髓则以多分叶核巨核细胞检出率较高。结论以出血为起始的各类血细胞减少性疾病其外周血小板及骨髓巨核细胞均可见有病态细胞,尤以MDS组最为显著,提示病态血小板及巨核细胞在各类血细胞减少性疾病的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6.
目的 制备兔抗人血小板膜糖蛋白(GP)Ibα C端557~561氨基酸序列多肽的多克隆抗体,并初步用于人血小板GPIbα C端559位丝氨酸磷酸化状态的检测.方法 应用化学方法合成C-R-G-S-L-P(559位丝氨酸非磷酸化,Ser559)和C-R-G-s(p)-L-P(559位丝氨酸磷酸化,pSer559)多肽.将2种多肽分别与钥孔蜮血蓝蛋白交联后,以皮下注射法分别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分离获得2种抗血清(抗Ser559多抗和抗pSer559多抗).应用斑点印迹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 对抗血清进行鉴定并检测效价.从人血小板裂解液中分离纯化血小板GPIbα,利用抗Ser559多抗和抗pSer559多抗、采用ELISA方法检测人血小板GPIbαC端559位丝氨酸磷酸化状况.结果 所制备的2种多抗分别特异性识别各自抗原,效价分别为1:32 000和1:64 000.2种多抗均可与纯化的人血小板GPIbα特异结合,表明人血小板GPIbα 559位点丝氨酸存在磷酸化与非磷酸化两种状态.结论 应用人工合成多肽成功制备出2种可特异性识别丝氨酸磷酸化状态的兔抗人血小板GPIbα胞内段多肽多抗,并证明人血小板GPIbαC端559位丝氨酸存在磷酸化状态.  相似文献   
77.
目的:通过对比分析《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诊疗方案(2004版)》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中中药复方用药规律与特点,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及类似感染性肺炎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人工统计两版诊疗方案中的中药复方用药、性味归经、药物功效频次数据,并使用Microsoft Excel软件将统计结果合并制图,进行对比与归纳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非典型肺炎(SARS)治疗复方28个,涉及中药133味;COVID-19治疗复方22个,涉及中药103味。治疗SARS以黄芩、甘草、金银花使用频次最高;治疗COVID-19以甘草、广藿香、麻黄使用频次最高。两版治疗方案中药物的性味归经与功效归类的统计结果呈现出较高的契合度,后者采用药物四气以寒、温为主,五味以辛、苦、甘频次最高,归经归肺、脾、胃经。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SARS治疗方案中更重视从心、肝二经论治的思路以及对活血化瘀药的灵活使用。结论:针对2种疾病同为"热、毒、湿"的病机,治疗方案均采取以清热解毒、宣肺解表、芳香化湿为主的用药思路。此外,SARS的用药思路对COVID-19后续诊疗值得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78.
79.
糖尿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约20%~30%的糖尿病病人可出现肾脏并发症,即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但是许多研究表明其发病与长期糖代谢紊乱密切相关。如能将血糖稳定控制于正常水平,多数病人将能阻止或延缓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另外,糖尿病肾病的发生也受遗传因素影响,糖尿病肾病病人的家族聚集性及不同种族间发病率的差异,均提示了这一遗传作用。  相似文献   
80.
目的探讨血清1-磷酸鞘氨醇(S1P)与绝经后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和骨代谢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海口市妇幼保健院就诊的绝经后2型糖尿病女性,收集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和获取其血液标本,检测生化指标、S1P和髋部、腰椎骨密度。结果最终选取130名血糖控制较好的绝经后2型糖尿病女性参与本研究,年龄为(59.3±8.9)岁,血糖为(8.75±1.5)mmol/L;S1P平均浓度为(6.46±0.78)μmol/L。相关分析表明S1P与腰椎(L1~4)、全髋和股骨颈BMD呈显著负相关(P均<0.05)。多步逐步回归分析表明,血清S1P和Ⅰ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β-CTX)与腰椎(L1~4)、全髋和股骨颈BMD密切相关;而血清S1P和β-CTX是各部位BMD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磷酸鞘氨醇与绝经后2型糖尿病女性骨密度和β-CTX水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