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535篇 |
免费 | 261篇 |
国内免费 | 225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42篇 |
儿科学 | 62篇 |
妇产科学 | 32篇 |
基础医学 | 330篇 |
口腔科学 | 65篇 |
临床医学 | 674篇 |
内科学 | 516篇 |
皮肤病学 | 22篇 |
神经病学 | 173篇 |
特种医学 | 229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6篇 |
外科学 | 472篇 |
综合类 | 1636篇 |
预防医学 | 571篇 |
眼科学 | 34篇 |
药学 | 520篇 |
6篇 | |
中国医学 | 517篇 |
肿瘤学 | 11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9篇 |
2023年 | 107篇 |
2022年 | 115篇 |
2021年 | 154篇 |
2020年 | 163篇 |
2019年 | 116篇 |
2018年 | 118篇 |
2017年 | 95篇 |
2016年 | 117篇 |
2015年 | 98篇 |
2014年 | 253篇 |
2013年 | 185篇 |
2012年 | 194篇 |
2011年 | 254篇 |
2010年 | 245篇 |
2009年 | 249篇 |
2008年 | 244篇 |
2007年 | 274篇 |
2006年 | 268篇 |
2005年 | 273篇 |
2004年 | 264篇 |
2003年 | 210篇 |
2002年 | 150篇 |
2001年 | 161篇 |
2000年 | 196篇 |
1999年 | 213篇 |
1998年 | 145篇 |
1997年 | 158篇 |
1996年 | 160篇 |
1995年 | 142篇 |
1994年 | 128篇 |
1993年 | 79篇 |
1992年 | 78篇 |
1991年 | 70篇 |
1990年 | 55篇 |
1989年 | 51篇 |
1988年 | 28篇 |
1987年 | 18篇 |
1986年 | 21篇 |
1985年 | 48篇 |
1984年 | 17篇 |
1983年 | 18篇 |
1982年 | 9篇 |
1981年 | 10篇 |
1980年 | 5篇 |
1979年 | 4篇 |
1965年 | 3篇 |
1960年 | 3篇 |
1959年 | 3篇 |
1956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0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72.
Ross手术治疗主动脉瓣病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Ross手术主动脉根部置换技术 ,总结临床经验。方法 1994年 10月至 2 0 0 2年5月为 7例主动脉瓣病变者行Ross手术。右室流出道重建均采用同种异体肺动脉。其中男 4例 ,女 3例 ;年龄 11~ 44岁 ,平均 ( 2 8± 10 )岁。 7例均有重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伴有中度狭窄 2例 ,二瓣畸形和房、室间隔缺损各 1例 ;7例肺动脉瓣均正常。结果 全组无手术死亡。术后随访 3~ 78个月 ,1例 3年后因感染性心内膜炎二次手术死亡 ;其余 6例超声心动图显示主动脉瓣无反流 ,肺动脉瓣功能正常 ,左心室舒张末径明显缩小 ,心功能正常。结论 尽管Ross手术技术有一定的难度 ,但其恢复瓣膜性能和远期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73.
真性和假性室壁瘤与室间隔穿孔同时存在为罕见病例,最近我们遇到1例心肌梗死后真性室壁瘤、假性室壁瘤、室间隔穿孔共存的病人,手术治疗成功. 相似文献
74.
大鼠膀胱ICC样细胞与逼尿肌神经调控关系的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从形态学上探讨膀胱ICC样细胞在逼尿肌神经调控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大鼠膀胱内ICC样细胞、神经和逼尿肌细胞之间的超微结构关系.通过c-kit免疫荧光染色对大鼠膀胱ICC样细胞进行鉴定,并通过c-kit与PGP9.5免疫荧光双标观察ICC样细胞与神经的结构关系.结果 透射电镜显示,ICC样细胞与逼尿肌细胞紧密相邻处可见典型缝隙连接.在局部区域可见ICC样细胞的突起与神经末梢联系紧密.c-kit免疫荧光染色显示,大鼠膀胱内ICC样细胞主要位于黏膜下层、肌束边缘以及肌细胞间.c-kit与PGP9.5免疫荧光双标显示ICC样细胞与神经末梢在结构上关系紧密.结论 从形态学上看,膀胱内ICC样细胞具备参与逼尿肌神经调控的结构基础,进一步从功能学上予以证实将有助于全面阐明逼尿肌神经调控理论. 相似文献
75.
目的 评价腱索折叠和人工腱索两种成形术治疗二尖瓣前瓣脱垂(ALP)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0年3月至2008年3月接受上述两种成形术治疗的50例ALP患者的临床资料.全组男性29例,女性21例;年龄(42.6±11.3)岁.其中腱索折叠组23例,人工腱索组27例.结果 围手术期腱索折叠组病死率13.0%(3/23),高于人工腱索组的3.7%(1/27)(P=0.199).随访时间为1个月~18年,总随访时间为278人年.两组晚期死亡各3例,5~8年生存率腱索折叠组为70.0%±18.2%,人工腱索组为86.8%±9.2%(χ2=8.17,P=0.046).再次手术腱索折叠组4例,人工腱索组1例,两次手术间隔时间为(26±17)个月;5年免除再次手术率分别为83.3%±15.2%和100%(χ2=12.06,P=0.007).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腱索折叠术是ALP成形术晚期心脏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人工腱索成形术矫治ALP在远期生存上要优于腱索折叠术. 相似文献
76.
77.
目的:总结分析近年来收治的50例重度肝外伤的外科治疗经验和教训.方法:50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不规则性肝叶切除术组32例,规则性肝叶切除术组18例.结果:不规则性肝叶切除术组治愈28例,死亡4例,死亡率12.5%(4/32);规则性肝叶切除术组治愈13例,死亡5例,死亡率27.78%(5/18).结论:提高重度肝外伤的治愈率、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和降低死亡率的关键是:(1)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在抗休克的同时,尽快手术止血.(2)手术方式根据术中情况合理选择.(3)术中充分显露术野,力争在直视下彻底清创缝合,不留死腔.(4)注意合并症的处理及术后重要脏器功能的保护. 相似文献
78.
目的 探讨肾巨大鹿角形结石的手术方法。方法 根据巨大鹿角形结石的临床特点,32例患者采用经薄弱的肾皮质切开肾盏颈部,解除嵌顿,取净结石。结果 取石过程中出血100ml左右,1例输血。手术时间平均100min,术后平均住院9天。6例氮质血症患者术后1周复查肾功能恢复正常。1例结石残留。结论 该术式不损伤肾脏主要血管,减少术中出血。是治疗有积水的巨大鹿角形结石较理想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79.
目的:探讨提高心肌梗死并发室间隔穿孔(VSR)外科治疗疗效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年10月至2007年10月37例接受手术治疗的VSR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24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63.4±7.6)岁.其中VSR修补合并同期冠状动脉再血管化26例(再血管化组),单纯VSR修补11例(单纯修补组).结果:围手术期再血管化组病死率15.4%(4/26),低于单纯修补组的63.6%(7/11),P=0.006.出院患者26例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34.0±29.8)个月,总随访时间57人年.再血管化组晚期死亡2例,单纯修补组3例.再血管化组6~8年生存率为(64.3 ±21.0)%,单纯修补组4年生存率为(25.0±21.7)%,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例患者获得中长期生存,心功能Ⅰ~Ⅱ级17例,Ⅲ~Ⅳ级4例.再发VSR 4例.多因素分析发现未冉血管化、心源性休克、急诊手术为早期死亡危险因子,未再血管化、术后低心排是晚期死亡的危险因子.结论:VSR修补术同期施行再血管化手术可提高围手术期生存率和中长期生存率,合理选择手术时机、手术方法,对提高VSR围手术期生存率、减少VSR再发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80.
儿童肾移植的临床特点(附22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儿童肾脏移植的手术、围手术期处理及免疫移植剂应用的特点.方法:对我院22例儿童尿毒症患者行肾移植术,尸体肾移植21例,活体亲属供肾的肾移植1例.供肾动脉与受者的髂总动脉吻合8例,供肾动脉与受者的髂外动脉吻合3例,供肾动脉与受者的髂内动脉吻合11例.免疫抑制剂方案:7例为CsA加Aza加Pred;9例为CsA加MMF加Pred;6例为FK506加MMF加Pred.结果:1、3、5年人/肾存活率分别为 96.6%/ 94.8%, 88.2%/ 81.8%, 82.5%/ 76.3%;急性排斥反应、急性肾小管坏死发生率各为 18.1%;术后免疫抑制剂每千克体重剂量较成人显著高.结论:良好的组织配型、成功的手术和正确的围手术期处理,对患者相当重要;加强随访,提高患儿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