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358篇 |
免费 | 217篇 |
国内免费 | 178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32篇 |
儿科学 | 49篇 |
妇产科学 | 21篇 |
基础医学 | 257篇 |
口腔科学 | 50篇 |
临床医学 | 521篇 |
内科学 | 416篇 |
皮肤病学 | 19篇 |
神经病学 | 142篇 |
特种医学 | 183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4篇 |
外科学 | 369篇 |
综合类 | 1296篇 |
预防医学 | 453篇 |
眼科学 | 27篇 |
药学 | 412篇 |
5篇 | |
中国医学 | 410篇 |
肿瘤学 | 8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9篇 |
2023年 | 84篇 |
2022年 | 93篇 |
2021年 | 115篇 |
2020年 | 127篇 |
2019年 | 92篇 |
2018年 | 92篇 |
2017年 | 72篇 |
2016年 | 93篇 |
2015年 | 78篇 |
2014年 | 193篇 |
2013年 | 144篇 |
2012年 | 160篇 |
2011年 | 201篇 |
2010年 | 193篇 |
2009年 | 201篇 |
2008年 | 202篇 |
2007年 | 209篇 |
2006年 | 223篇 |
2005年 | 215篇 |
2004年 | 211篇 |
2003年 | 164篇 |
2002年 | 114篇 |
2001年 | 137篇 |
2000年 | 158篇 |
1999年 | 168篇 |
1998年 | 112篇 |
1997年 | 126篇 |
1996年 | 130篇 |
1995年 | 107篇 |
1994年 | 101篇 |
1993年 | 61篇 |
1992年 | 62篇 |
1991年 | 52篇 |
1990年 | 37篇 |
1989年 | 36篇 |
1988年 | 25篇 |
1987年 | 15篇 |
1986年 | 16篇 |
1985年 | 36篇 |
1984年 | 13篇 |
1983年 | 17篇 |
1982年 | 7篇 |
1981年 | 9篇 |
1980年 | 3篇 |
1979年 | 4篇 |
1965年 | 2篇 |
1960年 | 2篇 |
1959年 | 3篇 |
1958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7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生物医学近场辐射测量装置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电磁辐射生物医学研究中,被试动物需要放到近场中进行实。近场是非均匀场,辐射电平很高,特别是脉冲调制的峰值电平极高。为了解决近场场强的测量,作者在对近场辐射测量理论分析基础上,研制了一种近场辐射测量装置。该装置由向同性响应探头和显示电路组波近,它具有高的峰值地能力和测量精度,罗地解连续波,脉冲波近场辐射测量问题,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有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2.
目的探讨SGCE基因变异导致儿童期起病的肌阵挛肌张力障碍综合征患儿的临床特点及基因分型.方法收集2018年5月至2019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神经内科和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共同收集的9例经全外显子组测序方法以及多重链接依赖的探针扩增技术确诊的SGCE基因变异导致的肌阵挛肌张力障碍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对患儿进行随访,对临床特点及基因变异结果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9例患儿中男4例、女5例,起病年龄1岁~3岁2月龄.首发症状为肌阵挛者4例,肌张力障碍者5例.病程中,9例均有肌阵挛症状,8例有肌张力障碍症状.8例肌阵挛表现为双上肢不自主抖动.6例病程中曾有下肢突然抖动一下,导致步态不稳甚至跌倒.肌张力障碍症状表现为行走姿势异常,其中5例右下肢受累,3例左下肢受累.3例有阳性家族史.9例患儿智力发育均正常.发作期及发作间期视频脑电图未见明显异常,肌电图及头颅磁共振成像正常.基因结果示9例携带SGCE基因变异,其中3例为移码变异,2例为无义变异,2例为错义变异,1例为大片段缺失变异,1例为剪切位点变异;7例为遗传性变异,均为父源,2例为新生变异.治疗上,8例加用美多芭口服,6例肌阵挛较前有所减少,走路姿势不同程度改善.4例加用硝西泮,2例有效.结论SGCE基因变异可导致肌阵挛肌张力障碍综合征,多在幼儿期或学龄前期起病,肌阵挛和肌张力障碍均可为首发症状.非癫痫性肌阵挛是其突出症状,且有上肢优势特点.绝大多数病程中伴肌张力障碍,部分肌张力障碍可自行缓解.SGCE基因为母源印记基因,遗传性变异多为父源. 相似文献
43.
44.
目的:研究脊索样脑膜瘤的临床与病理特征,以提高其早期诊断率。方法:运用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化标记(S-P法)对3例脊索样脑膜瘤进行临床病理学和组化(PAS)、免疫组化(EMA、Vim、S-100、CK)及电镜观察。结果:组织学瘤细胞胞浆内外均见粘液,在粘液基质背景中有成簇或成行的类液滴样细胞,瘤组织中有典型的脑膜上皮漩涡结构,组化及免疫组化示PAS(+)、EMA(+)、Vim(+)、S-100(+) 相似文献
45.
王箫杜立中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8,(14):1041-1045
黄疸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临床问题,胆红素脑病是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严重的并发症,早产儿血清总胆红素的水平与胆红素脑损伤的发生并不完全一致,也常缺乏典型的神经系统表现,加之早产本身就是发生胆红素脑病的高危因素,因此,胆红素在早产儿中引起的神经毒性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临床问题,对早产儿红素脑损伤的早期识别及干预是改善预后的关键。近年来,对胆红素神经毒性及早产儿红素临床表现有了更深入的研究,一些实验室指标及神经影像学的联合检测为早产儿胆红素脑损伤的早期诊断带来新的机遇。 相似文献
46.
生物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医学课,也是一门较难掌握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灵活运用多媒体,巧妙应用联想和比喻加强记忆,紧密结合临床医学,以及适时运用练习测试巩固知识等多种方法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相似文献
47.
目的比较不同容量注射液触发点注射在治疗肌筋膜痛综合征中的效果。方法选48例肌筋膜痛综合征患者,ASAⅠ~Ⅱ级,随机分成A、B两组,A组为试验组,B组为对照组。A组每一触发点注射配制液8~10ml,B组每一触发点注射配制液3~5ml,观察两组患者在治愈率、并发症及疗程等方面情况并在疗程结束后随访,将两组结果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第1疗程后A组治愈率较B组有优势(P〈0.05)。第2疗程结束后两组患者在治愈率上的差异已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均未有并发症发生。随访1a,B组有2例好转的患者复发且A、B两组的患者在治愈率上也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较大容量注射液触发点注射疗法较传统疗法治疗肌筋膜痛综合征在疗程、疗效及降低复发率方面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48.
中医治未病思想在慢性乙型肝炎防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追溯治未病思想的历史渊源,并结合实际情况,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等角度探讨中医治未病思想在慢性乙型肝炎防治中的作用,为临床应用中医治未病思想指导慢性乙型肝炎等慢性肝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9.
目的:建立氯唑西林血药浓度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方法:以苯唑西林为内标,用乙腈为沉淀剂处理人血浆样品,分析柱为 SinoChrom ODS-BP(5μm,250mm×4.6mm),流动相为0.02mol·L~(-1)磷酸二氢钠缓冲液-乙腈(65:35,用磷酸调pH 为4.6),流速1.10mL·min~(-1),柱温30℃,在225nm 波长处检测。按内标法定量。结果:血药浓度线性范围为0.25~40.0μg·mL~(-1)(r=0.9994),最低检测限0.20μg·mL~(-1)(S/N>3),提取回收率为92.5%~100.5%(n=5),方法回收率为96.2%~100.8%(n=5),日内和日间 RSD(n=5)分别为1.78%~4.05%和1.96%~7.36%。结论:本方法简便、准确、精密度高、重现性好,适用于氯唑西林人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及人体生物等效性研究。 相似文献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