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3篇
  免费   65篇
  国内免费   26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21篇
口腔科学   4篇
临床医学   83篇
内科学   49篇
皮肤病学   12篇
神经病学   17篇
特种医学   14篇
外科学   105篇
综合类   223篇
预防医学   72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92篇
中国医学   159篇
肿瘤学   17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43篇
  2021年   38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39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46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66篇
  2011年   50篇
  2010年   48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821.
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的尿动力学检查(附32例报告)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总结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可能存在的下尿路症状,并结合尿动力学分析各类症状出现的深层次原因,方法:对32例民性前列腺炎患者的尿流率,膀胱压力容积,压力-流率,前列腺压和肌电图进行综合性回顾分析,并与慢性细菌性和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组的尿动力学变化作了比较。结果:40.6%的患者存在不稳定性膀胱,34.4%,的患者有逼尿肌反邮进,46.9%的患者有膀胱出口梗阻,另有68.7%的患者存在逼尿肌-外括约肌协同失调,慢性细菌性和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组中的尿动力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尿频,尿急,尿等待和排尿费力等下尿路症状可能与前列腺局部充血,逼尿肌反射亢进,膀胱出口梗阻和逼尿肌-外括约肌协同失调有关。认识并解除这些相关因素可能有助于提高对慢性前列腺炎的综合疗效。  相似文献   
822.
利用B超选择输尿管结石的治疗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 5年来 ,我们应用B超检查 ,特别是利尿B超的反复动态检查 ,对 37例输尿管结石患者进行治疗方法的选择 ,效果理想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本组 37例 ,男 2 5例 ,女 1 2例 ,年龄 1 9~ 71岁 ,平均 35岁。结石位于左侧输尿管 2 1例 ,右侧1 6例 ;输尿管上段 1 9例 ,中段 5例 ,下段 1 3例。结石大小 0 .7cm× 1 .0cm~ 1 .6cm× 2 .5cm。并中度积水 1 5例 ,重度积水 2 2例。病程 3个月~ 5年。接受过ESWL治疗 1 3例。全部患者均行腹部平片、尿路造影或膀胱镜检查 ,并均经手术证实。1 .2   使用方法使用日产…  相似文献   
823.
张玉莲  李辉  程伟  王晓阳  封莉  肖慧 《放射学实践》2021,36(10):1283-1287
【摘要】目的:分析胚胎性横纹肌肉瘤(ERMS)的CT及MRI特征,以提高术前诊断ERMS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5例ERMS患者影像学资料,13例行CT平扫及增强,12例行MRI平扫及增强检查。结果:15例ERMS患者中男10例,女5例;年龄1~27岁,3例位于鼻部,5例位于腹盆腔,5例发生于泌尿生殖道(1例原发于宫颈),1例位于肛门,1例位于下肢。病灶最大径11.0cm,最小径3.3cm,平均(6.77±10.53)cm。15例ERMS均为实性为主单发病灶,边界清楚8例,边界不清7例。CT表现为与肌肉组织密度相近软组织肿块,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MR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1例因出血呈高信号;T2WI呈不均匀稍高或高信号,D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表现为分隔及壁结节强化2例;葡萄样强化6例;环形线样强化5例。2例鼻腔ERMS发生骨转移;9例患者区域淋巴结转移。结论:ERMS的MRI及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结合患者年龄、病变部位及强化特征、侵犯骨质及淋巴结转移等综合分析助于术前影像诊断。  相似文献   
824.
目的:利用原代培养的心房肌细胞建立快速起搏模型,对房颤早期的离子通道及电重构现象进行初步研究。方法:原代培养大鼠心房肌细胞,并建立快速起搏细胞模型,利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起搏前后心房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周期,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观察L-型钙通道及钾通道KV4.3的表达变化。结果:培养至第4 d,细胞生长密度可以达到瓶底70%左右,数目可达(2~3)×106/ml,经免疫细胞化学鉴定,90%以上培养细胞α-肌动蛋白抗体染色阳性;全细胞模膜片钳记录了培养心房肌细胞及经电场起搏24 h后的心房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周期(n=10),动作电位周期分别为(64.2±4.6)ms和(56.6±4.1)ms,两组差异显著(P<0.05)。并且,L-型钙通道的表达较起搏前明显减弱,钾通道KV4.3表达稍减弱。结论:经快速起搏24 h后,心房肌细胞发生了离子通道以及电重构;利用原代培养的心房肌细胞建立快速起搏的房颤模型,可以对房颤早期的电重构机制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825.
目的探讨输尿管半硬镜联合钬激光碎石、套石蓝取石在输尿管中下段结石治疗中的安全、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2004~2011年间800例输尿管中下段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比较各类输尿管镜联合不同碎石、取石技术的治疗效果,其中气压弹道碎石340例,钬激光碎石460例。结果输尿管半硬镜下钬激光碎石联合套石蓝取石术放镜成功率100%、平均手术时间(34.2±10.3)min、结石移位率1.3%、管壁损伤率1.1%、中转开放术率0.4%、术后残石率0.9%,主要技术指标均优于传统输尿管镜气压弹道碎石术。结论输尿管半硬镜联合钬激光碎石、套石蓝取石技术治疗输尿管中下段结石便捷、安全、高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26.
输尿管外科手术后狭窄的腔内球囊扩张治疗20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对外科手术后输尿管狭窄行腔内球囊扩张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例外科手术后输尿管狭窄的患者采用腔内球囊扩张治疗,5例采用一期经皮肾造瘘术,2周后,二期采用顺行法腔内球囊扩张治疗输尿管狭窄;15例采用逆行法。结果顺行法治疗的5例均穿刺成功,扩张顺利,逆行法治疗的15例中14例扩张顺利,1例因扩张导管不能通过狭窄段而治疗失败,结论腔内球囊扩张治疗输尿管外科手术后狭窄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27.
目的 探讨经前纵裂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巨大鞍结节脑膜瘤的方法、适应证及疗效.方法 采用前纵裂入路切除直径>4 cm鞍结节脑膜瘤30例,并对其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手术切除结果按Simpson分级:Ⅰ级24例,Ⅱ级5例,共29例,占96.7%.术后视力改善20例,无改变6例,下降4例.尿崩或电解质紊乱8例,经保守治疗后好转,无死亡病例.结论 前纵裂入路是切除巨大鞍结节脑膜瘤良好的手术入路,暴露充分,可提高伞切除率和改善视力,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828.
目的研究丁螺环酮、阿立哌唑合并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及对患者阴性症状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以随机数字表法将我院收治的15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对照组(76例)和观察组(76例)。对照组患者采用阿立哌唑合并利培酮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丁螺环酮合并利培酮治疗。两组患者连续治疗3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阴性症状、认知功能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阴性症状量表(SANS)评分、认知能力筛查实验量表(CAS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SANS评分、CASI评分均有显著改善(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SAN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CAS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螺环酮合并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具有良好临床疗效,可有效改善患者阴性症状、认知功能,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829.
目的:探讨局麻前入路腹膜前腹股沟疝修补术治疗老年腹股沟疝的效果.方法:采用星形补片及超普疝修补装置,对89例老年腹股沟疝Ⅲ、Ⅳ型患者进行局麻下前入路腹膜前修补术,观察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和近期随访结果.结果:全组疗效满意,手术平均45 min,术后出现尿潴留1例,阴囊浆液肿1例,阴囊血肿1例,1例慢性疼痛.平均住院日3.5 d,随访4~24个月,无近期复发病例.结论:局麻前入路腹膜前腹股沟疝修补术适用于疝环及腹横筋膜缺损较大的老年腹股沟疝Ⅲ、Ⅳ型患者,尤其适合合并慢性基础疾病的患者,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无张、恢复快、并发症少、舒适度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830.
患者 ,男 ,5 9岁。因右侧腹部逐渐增大包块 3年 ,于 2 0 0 1年 2月 14日收入院。查体 :BP 14 0 /80mmHg(1mmHg=0 .133kPa) ,心率 84次 /min ,腹部右侧明显隆起 ,可触及一包块 ,上界位于肋缘下 ,下界位于脐平面下四横指 ,内侧越过正中线位于左腹直肌外缘外二指 ,外侧于右腋中线处向外突出 ;质地坚韧 ,表面光滑 ,轻微活动 ,无压痛。挤压包块时血压升高。B超示右上腹 2 3.0cm×2 0 .8cm× 18.5cm混合性包块 ;CT示右侧腹膜后 2 0 .8cm× 18.5cm× 16 .0cm包块 ,形态不规则 ,有包膜 ,腔内密度不均 ,有分隔。MRI示右侧腹膜后 2 1.0cm× 16 .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