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4篇 |
免费 | 0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8篇 |
基础医学 | 1篇 |
临床医学 | 3篇 |
内科学 | 11篇 |
特种医学 | 1篇 |
外科学 | 35篇 |
综合类 | 1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4篇 |
2021年 | 3篇 |
2020年 | 5篇 |
2019年 | 1篇 |
2018年 | 2篇 |
2017年 | 2篇 |
2016年 | 2篇 |
2013年 | 1篇 |
2012年 | 5篇 |
2011年 | 3篇 |
2010年 | 2篇 |
2009年 | 2篇 |
2008年 | 1篇 |
2007年 | 1篇 |
2006年 | 1篇 |
2005年 | 3篇 |
2004年 | 3篇 |
2003年 | 5篇 |
2002年 | 2篇 |
2001年 | 8篇 |
2000年 | 1篇 |
1999年 | 5篇 |
1998年 | 7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61.
天门冬氨酸和谷氨酸对离体鼠心的不同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在离体工作心模型上比较了天门冬氨酸和谷氨酸强化晶体停搏液保护常温和低温缺血鼠心的效果。 材料和方法 实验分常温和低温两组,各组又分未强化氨基酸停搏液对照组(C)、强化谷氨酸组(G)、强化天门冬氨酸组(A)和谷氨酸和天门冬氨酸联合强化组(A+G)。选择健康雄性慕尼黑Wistar鼠 体重300~ 相似文献
62.
目的研究不同肺动脉成形方法对肺动脉分支发育不平衡的影响, 以期找到肺动脉分支发育不平衡法洛四联症(tetralogy of Fallot, TOF)的最佳治疗策略。方法连续性回顾分析2006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诊治的18例婴幼儿肺动脉分支发育不平衡的TOF存活患儿临床资料及术后定期随访情况, 采用SPSS软件统计进行统计、分析数据, 定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结果 18例患儿中14例进行了一次肺动脉成形, 4例进行了两次肺动脉成形;第一次肺动脉成形术后, NATIVE组肺动脉分支发育平衡率(100%)远较PATCH和EXTENSION组(0)高(P<0.05);在经过两次肺动脉成形后, 最终4例中仅有1例HPA发育良好且肺动脉分支发育平衡, 采用补片扩大成形的患儿中5例出现了肺动脉分支闭锁。结论对于肺动脉分支发育不平衡的法洛四联症而言, 不用补片扩大维持肺动脉的自然状态或许是一种更好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63.
冷挛缩对未成熟心肌功能、能量代谢与超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建立冷挛缩模型 ,探讨冷挛缩对未成熟心肌功能、能量代谢与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 :在离体工作心模型基础上 ,30只新西兰幼兔 ( 3~ 4周 )随机分成三组 : 组 (对照组 ,n =10 ) , 组 (冷挛缩组 ,n =10 ) , 组 (冷挛缩 低钙心肌保护液组 ,n =10 )。离体缺血再灌注复苏 ,测试缺血前、后心功能 ,心输出量 ,左室收缩压 ,左室舒张末压 ,最大压力变化速率 ,缺血后冠状静脉窦流出液乳酸脱氢酶 ( L DH) ,肌酸激酶 ( CK) ,心肌组织水含量 ,三磷酸腺苷 ( ATP)、二磷酸腺苷、一磷酸腺苷含量 ,电镜观察缺血后心肌超微结构。结果 :离体心缺血再灌注复苏后 ,心功能恢复、电镜观察缺血后超微结构 、 组优于 组 , 、 组 ATP含量始终高于 组 ( P <0 .0 5 ) ,而 组 L DH、CK和心肌组织水含量高于 、 组 ( P <0 .0 5 )。结论 :冷挛缩对缺血后心功能恢复和能量代谢不利 ,低钙心肌保护液有利于减轻冷挛缩损伤 相似文献
64.
目的分析功能性单心室合并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的手术方法及影响临床结果的危险因素。方法 2010~2016年我院44例功能性单心室合并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患者行68次手术,其中男34例、女10例,首次手术时年龄312(77~4 220)d。结果Ⅰ期手术死亡8例,Ⅱ期手术死亡1例,随访时间1~80个月,随访死亡5例;总体随访生存率68.2%(30/44)。行Glenn手术34例,死亡5例。行Fontan手术9例,死亡2例。结论功能性单心室合并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需根据患者不同的解剖和病理生理特点制订合理的手术策略。分期手术可降低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但肺静脉梗阻和心脾综合征可能是影响这类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5.
目的 总结完全性大动脉错位 (D -TGA)二期手术治疗效果和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1990年 8月至 2 0 0 0年 12月间 8例进行二期手术D TGA病儿。二期手术年龄为 14d~ 96个月 ,平均(5 0 5± 32 4 )个月 ;体重为 3 7~ 2 3 5kg ,平均 (15 9± 6 1)kg。两次手术间隔时间为 3d~ 75个月。初期手术中球囊房间隔缺损扩张术 2例 ,伴肺动脉发育不良行Blalock Taussig分流术 2例 ;因肺动脉高压行肺动脉环缩术 (PAB) 4例。二期手术中Senning手术 1例 ,Rastelli手术 4例 ,大动脉转换术 (ASO) 2例 ,改良Fontan手术 1例。结果 手术早期死亡 2例 ,1例为Rastelli手术 ,另 1例为改良Fontan手术 ,死亡原因分别为器质性肺动脉高压和左室流出道梗阻。早期生存 6例 ,随访发现 ,Senning手术病儿三尖瓣轻度反流 ,心胸比率 0 6 ;3例Rastelli手术者无左、右室流出道梗阻 ,心功能良好 ,III度房室传导阻滞 1例 ,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2例 ;ASO 2例均无解剖问题 ,心功能正常 ,远期效果满意。结论 初期姑息手术可以对完全大动脉错位病儿的生理进行初步“调整”或“准备” ;二期手术尽量选择大动脉转换术 ,由于解剖或生理因素可选择Rastelli手术或Senning手术 ,避免改良Fontan手术。 相似文献
66.
67.
危重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急诊外科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的治疗逐步向婴幼儿方向发展。在婴幼儿先心病群体中,危重复杂先心病的比例显著增高,这些患儿极易出现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如充血性心力衰竭、严重低氧血症甚至呼吸衰竭等。临床上传统的保守治疗策略病死率极高,约有近一半的患儿失去生存的机会。传统观念认为处于危重状态的先心病患儿进行手术只能增加创伤和死亡的风险。为此我们针对危重婴幼儿先心病的特点,对手术前调整方法、关键手术技术、体外循环技术、器官保护技术以及术后监护技术进行研究、改革和创新,提出危重婴幼儿先心病在明确诊断后48h内进行“急诊外科手术”的概念和可行性、探索急诊外科手术的有效性,提高我国危重先心病婴幼儿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68.
目的探讨儿童动脉导管未闭(PDA)合并二尖瓣反流的外科处理策略及远期二尖瓣反流状况的改变。方法自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共对25例PDA合并二尖瓣反流患者施行了手术治疗,其中男14例,女11例;年龄1.72~142.83(26.36±40.75)个月;体重3.80~36.00(8.98±6.85)kg;动脉导管直径3~15(7.84±3.10)mm,管型22例,窗型3例。有轻度二尖瓣反流2例,中度反流18例,重度反流5例。除1例因同时伴有二尖瓣狭窄在体外循环下行动脉导管结扎+二尖瓣成形术外,其余24例患者均通过侧胸入路结扎动脉导管,未处理二尖瓣。结果围术期无死亡,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3~24(6.70±4.39)h。术后1例患者在撤除气管内插管后出现喘憋,再次插管,其余患者恢复顺利,无并发症发生。随访25例,随访时间29~967(329.23±288.39)d。随访期间23例(92.00%)二尖瓣反流均有不同程度的减轻,其中5例二尖瓣重度反流改善为中度反流2例和轻度反流3例;16例二尖瓣中度反流改善为无反流5例、轻微反流5例、轻度反流6例;2例二尖瓣轻度反流改善为无反流1例和轻微反流1例。2例二尖瓣中度反流无明显改善。结论 PDA合并二尖瓣反流的婴幼儿和儿童,对二尖瓣的处理应持保守治疗态度,单纯结扎未闭的动脉导管即可获得良好的效果,同时也避免体外循环造成的心肌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9.
法洛四联症伴冠状动脉畸形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总结法洛四联症伴冠状动脉畸形手术治疗经验,探讨冠状动脉畸形在法洛四联症纠治手术中的意义。方法:自1994年1月至1999年12月,手术治疗法洛四联症伴冠状动脉畸形15例,年龄43d-8岁,其中右冠状动脉起源于左冠状动脉或左前降支6例,单支左冠状动脉和左前降支起源于右冠状动脉各3例。双前降支,单支右冠状动脉和右冠状动脉肺动脉瘘各1例。一期根治手术13例,姑息手术2例。结果:姑息手术无死亡,根治手术早期死亡1例;无冠状动脉手术意外损伤;随访结果满意。结论:根据肺血管条件和畸形冠状动脉走行特点,选择适当的手术方式和右室流出道重建方法可提高手术效果;冠状动脉畸形不再是法洛四联症纠治手术中的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70.
目的 比较和探讨改良B-T分流术、中央分流术和右心室肺动脉(right ventricle-pulmonary artery,RV-PA)连接术治疗肺动脉闭锁伴室间隔缺损(pulmonary atresia with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PA/VSD)的疗效差异。方法 2014年9月—2019年8月在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共124例PA/VSD患儿接受了一期姑息手术,其中男63例、女61例,年龄7 d~15岁。根据手术方式将患儿分为三组:改良B-T分流组55例,中央分流组22例和RV-PA连接组47例。比较三组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总体一期姑息术后早期死亡9例,死亡率为7.3%。平均随访(26.5±20.3)个月,5例失访,5例远期死亡,远期存活105例,术后1年、5年生存率均为89.7%。改良B-T分流组、中央分流组和RV-PA连接组Nakata指数每月增加5.2(–0.2,12.3)mm2/m2、9.2(0.1,23.6)mm2/m2、6.3(1.8,23.3)mm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