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36篇
外科学   11篇
综合类   15篇
预防医学   20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对比多层螺旋CT(MSCT)和电子束CT(EBCT)冠状动脉成像的优劣势。方法23例可疑冠心病患者或查体者分别经EBCT和MSCT血管造影检查。由2名有经验的心血管专业放射诊断医师分别阅读两组资料片,将冠状动脉各支共分成4支9个节段,逐一对照两种检查方法所显示的各支冠状动脉主干的可视长度、可评价长度,各节段血管成像质量等级比率,不同三维重建方法及其对斑块的显示优势,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MSCT和EBCT所显示的冠状动脉各主干血管的可视长度没有统计学差异,但对前降支和回旋支的可诊断长度显示有统计学差异(P<0.05,P<0.01)。②MSCT的A级节段比和B级节段比均高于EBCT,总的可诊断节段比明显高于EBCT(P<0.01);而C级节段比则明显低于EBCT(P<0.01)。MSCT的C级节段主要集中在运动伪影明显的右冠中段,EBCT的C级节段则主要集中在前降支和回旋支远段。③MSCT可显示EBCT无法显示的血管上、下壁的非钙化性斑块和EBCT易遗漏的管壁一侧的轻度增厚改变。④在各种三维重建方法中,除了轴位MIP血管显示两种检查方法没有明显差别,其他三维重建方法的成像清晰度MSCT均优于EBCT。结论MSCT对冠状动脉前降支和回旋支的成像及非钙化性斑块的显示优于EBCT,但右冠成像因中段频繁的运动伪影而明显劣于EBCT。EBCT和MSCT,尤其是MSCT,是极有临床应用价值和发展潜力的无创性冠状动脉成像技术,虽然不能完全替代冠状动脉造影,但可作为冠心病的常规筛选检查方法,减少有创检查。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计算机X射线摄影(CR)在静脉肾盂造影应用中以满足图像诊断质量和X射线曝光参数(kVp、mAs)的优化组合,使X射线剂量控制在最低,降低被检者的有害X射线辐射量。方法对3组不同体型厚度(18cm、22cm、26cm)的被检者,对每组分别以常规摄影条件,增加kVp、降低mAs进行摄影。以kVp与mAs组合图像质量完全满足诊断要求,剂量最低的参数作为最优参考曝光参数。用体模替代3种被检者体型厚度,用同样摄影曝光参数,分别测量体表、体后及有关被检者器官组织的吸收X射线剂量。结果与常规摄影相比,被检者的X射线吸收剂量平均降低了31.97%,面积乘积剂量平均降低了34.57%,有效剂量降低了33.98%。结论在静脉肾盂造影中用CR成像技术与投照参数优化组合,对降低被检者的X射线吸收剂量是行之有效的,为其他投照部位用CR或数字X射线摄影(DR)数字成像参数优化组合研究提供了指导性的方法,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经皮穿刺臭氧治疗术在椎间盘突出症(LDH)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80例临床有明确腰背痛及坐骨神经性疼痛,经CT、MRI确诊为椎间盘突出患者,其中椎间盘膨出7例、突出69例、脱出4例,行CT引导下经皮穿刺椎间盘臭氧治疗术,盘内注入臭氧量2~8 ml,椎旁间隙注入10~15 ml,O3浓度为40~50 μg/ml.结果 80例患者,80%术后立即症状缓解、疼痛减轻.术后1周有效率达95%,随访3个月、6个月,有效率均上升至96.25%.治疗后1周~3个月疗效达到优和良的比例存在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5),3~6个月后疗效优良的比例无明显差异.结论 CT引导下经皮椎间盘臭氧治疗术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方法简便、准确、安全.  相似文献   
14.
主动脉夹层螺旋CT血管造影成像的方法与技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在主动脉夹层中进行SCTA影像后处理的方法与技巧。方法:选择成功进行SCTA的47例主动脉夹层病例,扫描层厚4-8mm,重建间隔2-3mm,螺距1.25-1.75,数据输入工作站,采用MPR、MIP、SSD及VR等方式进行影像后处理。结果:影像后处理方法有技巧需要在VQ工作站上反复摸索方能熟练掌握;不同的后处理方式得到的图像有不同的显示特点;通过采用不同的显示技术或多种技术相结合;主动脉夹层真假腔、内膜片等得到全面、立体、良好地显示。结论:除了合理地制定扫描计划、选择扫描参数等扫描因素之外,影像后处理方法及技巧的熟练掌握亦是成功获取高质量主动脉夹层图像必不可少的要素。  相似文献   
15.
电子束CT血管造影评价冠状动脉狭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电子束CT(EBT)血管造影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分析56例经EBT血管造影和常规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的资料,将冠状动脉各支分成13个节段与相应CAG结果逐一对照,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679个≥2mm的冠状动脉节段中,EBT可评价562个,无法评价117个.EBT对各支冠状动脉的评价准确性依次为左主干、前降支和右冠;对各节段的评价以近段的敏感性、特异性和阴性预测值最高;对不同程度狭窄的评价以>75%狭窄的诊断最为可靠.此外对正常冠状动脉的诊断准确性也较高,为88.5%.结论:EBT血管造影对评价冠状动脉近段狭窄、重度狭窄和正常血管有很高的价值,可作为CAG术前筛选的常规无创性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 7例罕见肾上腺间质肿瘤的CT表现。方法 对 7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肾上腺间质肿瘤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 ,其中肾上腺囊肿、肾上腺脂肪瘤各 2例 ,肾上腺神经纤维瘤、神经鞘瘤及间叶瘤各 1例。结果 肾上腺囊肿及脂肪瘤分别为水和脂肪密度 ,CT特征明显 ;神经纤维瘤及神经鞘瘤为较低密度肿块 ,增强后不强化 ,神经鞘瘤密度不均匀 ,可见囊变 ;间叶瘤为较大的等密度肿块 ,增强后呈轻~中度强化。结论 肾上腺囊肿和脂肪瘤CT可明确诊断 ;神经纤维瘤、神经鞘瘤及间叶瘤CT特征不明显 ,较难或不能与腺瘤和嗜铬细胞瘤鉴别 ,确诊需依赖组织学检查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超声药导和半导体激光联合常规保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7月-2013年9月本科收治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97例,依据入院先后顺序分组试验组(49例)和对照组(48例),试验组常规卧床予消肿止痛药物治疗联合牵引,加用超声药导和半导体激光物理治疗。对照组常规卧床予消肿止痛药物治疗联合牵引。以VAS评分评价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疼痛缓解程度。结果:试验组治疗后各时间点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应用超声药导加半导体激光可明显缓解疼痛症状,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特殊类型主动脉夹层的电子束CT表现及诊断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表现特殊的主动脉夹层的电子束CT(EBCT)影像特征及诊断.材料和方法20例表现特殊的主动脉夹层,其中不典型夹层13例,三腔以上夹层动脉瘤3例,合并升主动脉壁内血肿的Stanford B型夹层2例,动脉瘤样夹层1例,外伤性主动脉夹层1例.结果主动脉不典型夹层为主动脉壁新月形或环形的低密度血肿包绕,常可见穿透性溃疡或钙化内移等征象;三腔以上夹层动脉瘤有2~3个内膜片,3~4个腔,瘤体管径较大;合并升主动脉壁内血肿的B型夹层见升主动脉管壁低密度新月形或环形增厚,降主动脉则见内膜片及真假两腔形成;动脉瘤样主动脉夹层见降主动脉局限性瘤样扩张,破口大,内膜片不易发现.1例外伤性夹层于主动脉弓峡部及降部起始见破裂内膜片.结论特殊类型的主动脉夹层表现各具特征,EBCT可清晰显示,是极适用于胸部急症的快速、无创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透视触发造影剂团追踪(FTB)技术在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CE-MRA)扫描中的应用优势。方法:选择需要进行CE-MRA的25例患,于扫描前采用FTB技术,监测出主动脉及心脏内造影剂浓度从无到有的变化过程图后,再接着进行三维MRA扫描.结果:25例患均在最佳血管充盈时间进行了三维CE-MRA扫描,所有血管清晰显影图像效果好,其中8例正常,17例患有血管性疾病.结论:FTB技术能够提供造影剂团从注射部位到达兴趣血管的准确时间,使CE-MRA的扫描不受患条件、操作的经验和造影剂剂量等因素的影响,即可获得最佳CE-MRA图像,大大地改善了MRA影像的质量,提高了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