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85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4篇
神经病学   2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4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创伤、肿瘤切除及先天性畸形等均可引起大范围的组织缺损,而在各种损伤中,以交通伤最为多见,也最为严重,所致的损伤面极广,往往伴有大面积的软组织撕脱(裂)伤,需要切取一定面积的皮瓣进行临床修复重建.而临床上每一个新皮瓣的诞生都是以体表皮支动脉血管的分布、走行、营养范围及供血血管源为依据[1,2],为此对皮支血管蒂的定位、外径、蒂长、轴向、供血范围、与其相邻血管的吻合血管体及相邻血管体间的"choke vessels"形态、区域性循环、定位标志性结构等问题[3,4],提供可观可测的资料,无疑成了最重要的基础研究.  相似文献   
52.
3D可视化技术在盆腔血管研究中的应用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3D可视化技术对盆腔血管进行三维模型构建及研究。方法:采用氧化铋+聚乙烯醇造影填充剂进行新鲜尸体盆腔血管灌注,X线摄影,经CT扫描采集数据导入计算机Mimics10.01或3d-Doctor软件进行血管三维模型构建。结果:构建的盆腔血管三维模型图像清晰,管道饱满,立体空间感强;膀胱、子宫、直肠等动脉均显示出3~4级血管网,各级分支血管的形态、走行、分布及各动脉间的吻合显影清晰,盆腔器官血液供应血管来源,及各血管间的毗邻位置关系清晰明确。结论:采用3D可视化技术可构建理想的盆腔血管网模型,为临床医生对盆腔血管疾病的诊疗提供了新技术。  相似文献   
53.
目的:构建臀腰部皮穿支血管3D可视化模型,展示该部位皮穿支血管立体空间结构,从而概括性的评价臀、腰部Choke Vessels及跨区穿支皮瓣的扩展机制,为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聚乙烯醇-氧化铈全身整体血管造影灌注,X线摄影,64排螺旋CT无间距扫描,采集图像数据进行数据集处理,利用"交互式医学影像控制系统(MIMICS 10.01)"、3D-Doctor等软件对臀腰部皮穿支小血管进行渲染、提取、定位、配准与可视化构建。结果:臀腰部皮穿支血管铸型充分,血管X线图像清晰,构建的3D可视化血管模型逼真,立体空间感强,各血管体及血管网清晰可见。结论:尸体血管整体造影术,经CT扫描获取血管数据集,利用计算机重建软件,可构建出高质量清晰的臀腰部皮穿支血管3D可视化模型。  相似文献   
54.
目的探讨构建胰十二指肠区动脉血管3D可视化模型和研究胰十二指肠区动脉血管的结构特征。方法采用128排螺旋CT对5例新鲜肝标本进行扫描,并进行三维重建。记录螺旋CT影像下胰十二指肠区血管的空间位置关系。结果构建的胰十二指肠区动脉血管三维模型图像清晰,管道饱满,立体空间感强,均能清晰地显示胰十二指肠区动脉的4级以上血管,各级分支血管的形态、走行、分布及各血管间的吻合显影清晰,效果满意。清晰显示胰十二指肠区动脉血管网的构建特点。结论采用聚乙烯醇-氧化铈血管造影术胰十二指肠区动脉血管灌注可构建理想的胰十二指肠区动脉血管网3D可视化模型,为系统研究人胰十二指肠区动脉血管网的形态结构和血供分布提供了血管解剖学基础。  相似文献   
55.
目的构建腹壁皮穿支血管3D可视化模型,展示该部位皮穿支血管立体空间结构,从而概括性的评价腹壁及跨区穿支皮瓣的扩展机制,为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4例男性新鲜尸体动脉血管聚乙烯醇-氧化铈造影灌注,2例女性新鲜尸体动脉血管明胶-氧化铅一次性全身整体造影灌注,64排螺旋CT无间距扫描采集数据集以DICOM格式储存于计算机中,利用"交互式医学影像控制系统(MIMICS10.01)"、3D-Doctor对腹壁穿支血管进行渲染、提取、定位、配准与数字化构建。结果腹壁穿支血管3D可视化虚拟模型形象逼真,立体空间感强,腹壁穿支血管的位置、来源、数量、管径、走行、营养区域、分支及其相互吻合的情况清晰可见。结论构建高清腹壁穿支血管3D可视化模型,在此模型研究基础上可设计截取多种形式的跨区穿支皮瓣。  相似文献   
56.
目的:为腓动脉皮支链皮瓣的切取提供解剖学数据。方法:新鲜男尸正常下肢标本进行显微解剖,观测 腓动脉皮支的数量、直径、蒂长、穿出点的相对距离,血管吻合链的位置;观测铸型标本的腓动脉皮支;观测 聚乙烯醇- 氧化铋灌注标本X线血管造影腓动脉皮支的吻合情况。结果:每侧标本的腓动脉共发出皮支(5.8± 0.8)条,直径(0.9±0.1)mm。腓动脉发出的皮支在前后面( 前后面以腓骨小头与外踝连线为长轴划分)分布 无差异。以腓骨头与外踝连线为标准距离[100%,(34.9±0.3)cm],腓动脉远段皮支血管丛聚集点在(30.7±1.2)% 的位置,约小腿远端1/3处位置,包含皮支( 2.8±1.2)条 ;近段皮支血管丛聚集点在(78.7±1.3)%位置,约小 腿近端1/5位置,包含皮支( 3.3±0.8)条 ;远、近2段皮支的直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蒂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相邻皮支间吻合形成与腓动脉平行走行的血管链。了解腓动脉皮支的特点和分布规律,为以腓动脉皮支为 蒂的皮支链皮瓣的设计提供解剖学基础。  相似文献   
57.
烘烤透明显皮肤浅血管标本制作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随着临床显微外科和整形美容外科的澎勃发展,要求对人体浅表血管的分布、走行及营养血管的来源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在临床上作每一个皮瓣取舍,都是以人体浅表血管的分布、走行及营养血管的来源为依据的,研究人体浅表血管特征是临床显微外科和整形美容外科重要的基础研究。我们根  相似文献   
58.
临床上每一个新皮瓣的诞生都是以体表皮支动脉血管的分布、走行、营养范围及供血血管源为依据[1-2],为此对皮支血管蒂的定位、外径、蒂长、轴向、供血范围、与其相邻血管的吻合[3-6]血管体及相邻血管体间的"choke vessels"形态[7]、区域性循环、定位标志性结构等问题,提供可观可测的资料是重要的基础研究.用于研究人体皮瓣血管的方法较多,以往多以乳胶灌注大体解剖[8]或透明法[5],目前以血管铸型[2,6]和血管造影、3D可视化[9-10]构建为主.通过有控制的乙醇碱腐蚀法显示皮瓣血管的来源、外径、蒂长、分布、走行、营养范围及血管间吻合网一目了然,并保留了有价值的定位标志性结构,但此方法腐蚀时操作难度大,专业技术不熟悉或不是从事该专业的技术人员难以有效地开展工作,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笔者通过长期对皮瓣血管的研究,探索出一种制作简单、高效的获取皮穿支血管铸型的方法,为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对皮支血管的研究提供可观可测的形态学资料.现将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9.
基于人体解剖学教学的人文教育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医学教育的发展,以生物医学模式为主导的医学教育已被新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所取代,将人当作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的整体,从生物、心理、社会、人文等诸多方面来考察人类的健康和疾病,来认识医学的功能和潜能[1]。因此,对学生知识结构和整体素质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医学科学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60.
背景:以往的影像诊断中,主要观察二维图像,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及诊疗设备的不断更新,在三维空间里研究人体内小血管的分布,已成为今后解剖学研究的必然。 目的:利用聚乙烯醇-氧化铈血管造影对盆腔动脉进行三维重建,为血管介入提供可靠的解剖学依据。 方法:纳入非妇科疾病死亡成人新鲜标本2例,预处理标本,经腹主动脉注入聚乙烯醇-氧化铈对比剂,用美国QE Lights Speed VCT 64 层CT 连续扫描,利用Mimics软件进行三维重建。观察盆腔动脉的各级分支的出现以及管壁清晰度、饱满度。 结果与结论:横断面原始图像及其三维图像重建均达到满意的效果,可清晰显示4级以分支,重建后的模型可以任意三维旋转。说明聚乙烯醇-氧化铈血管造影术是盆腔动脉进行三维重建的一种有效技术方法,对妇产科血管介入技术起指导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