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78篇 |
免费 | 16篇 |
国内免费 | 8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4篇 |
儿科学 | 20篇 |
妇产科学 | 1篇 |
基础医学 | 19篇 |
口腔科学 | 6篇 |
临床医学 | 64篇 |
内科学 | 71篇 |
皮肤病学 | 1篇 |
神经病学 | 5篇 |
特种医学 | 12篇 |
外科学 | 16篇 |
综合类 | 165篇 |
预防医学 | 28篇 |
眼科学 | 3篇 |
药学 | 43篇 |
中国医学 | 21篇 |
肿瘤学 | 2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5篇 |
2022年 | 5篇 |
2021年 | 6篇 |
2020年 | 8篇 |
2019年 | 6篇 |
2018年 | 7篇 |
2017年 | 1篇 |
2016年 | 4篇 |
2015年 | 8篇 |
2014年 | 17篇 |
2013年 | 16篇 |
2012年 | 20篇 |
2011年 | 20篇 |
2010年 | 30篇 |
2009年 | 35篇 |
2008年 | 33篇 |
2007年 | 20篇 |
2006年 | 17篇 |
2005年 | 18篇 |
2004年 | 26篇 |
2003年 | 27篇 |
2002年 | 21篇 |
2001年 | 27篇 |
2000年 | 29篇 |
1999年 | 29篇 |
1998年 | 19篇 |
1997年 | 7篇 |
1996年 | 10篇 |
1995年 | 6篇 |
1994年 | 5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7篇 |
1991年 | 5篇 |
1990年 | 2篇 |
1981年 | 1篇 |
197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 制定定量估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HIE)预后的指标以较精确估测HIE的预后 ,并为早期干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分析 1 993年 1月至 1 997年 6月由HIE致残及致死患儿的临床资料 ,并与非残儿进行对比。按Fisher判别原理优选生后 1分钟阿氏评分 (X1 )、窒息复苏时间 (X2 )、惊厥持续天数 (X3 )、急性期CT改变 (X4)及治疗 3d后原始反射情况 (X5)作为判别指标 ,建立判别方程式 ,求得判别值ZO =77。以Z >77作为预后不良的标准 ,回代全部病人 ,计算估测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 1 997年 8月至 2 0 0 0年 4月对 4 5例患儿以Z值进行预测 ,随访验证预测结果。结果 以Z >77作为预后不良的标准 ,回代全部病人 ,其估测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 84 .37%、96 .0 5 %和 92 .5 9% ,经对 4 5例患儿的临床验证发现其阳性预测准确度为 90 .91 % ,阴性预测准确度为 94 .2 0 %。结论 以Z >77作为判断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预后不良的标准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人类细小病毒B_(19)感染与有关疾病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军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9,(8)
人类细小病毒B19(简称B19病毒),因不能在体外繁殖,获得该病毒抗原很困难,限制了人们对它的了解。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进展,实验方法的改进,尤其基因技术的应用如抗原的克隆、点杂交技术、以及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的应用,使临床医师有可能确定B19病毒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索人外周血或脐带血树突状细胞在干扰素 γ(IFN γ)或细菌脂多糖 (LPS)激活前后对肿瘤细胞杀伤活性的影响。方法 :分离健康供者外周血或脐血单核细胞 ,用重组粒单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M CSF)、白介素 4 (IL 4 )或联合肿瘤坏死因子 (TNF α)将其分别诱导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 (PbDC)及脐血树突状细胞 (CbDC) ,二者分别于诱导第 7天或第 11天在合成培养基中加入LPS或IFN γ继续培养 12小时 ,将其激活。用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面共刺激分子的改变 ;同时 ,以Jurkat、HL6 0及Daudi为靶细胞 ,以不同效靶比与DC共同培养 18小时 ,采用51 Cr释放实验检测DC激活前后抗肿瘤活性的差异。结果 :①LPS及IFN γ可上调外周血及脐带血DC表面CD86、CD83的表达 ,以LPS刺激组更明显 ,但对CD1a的表达影响较小。②以PbDC为效应细胞 ,LPS或IFN γ可分别增强DC对Daudi或HL6 0的杀伤活性 ,在效靶比为 2 0 :1时与未加刺激因子对照组(Medium DC)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1)。然而 ,LPS DC对HL6 0、IFN DC对Daudi则无明显杀伤活性 ;但二者对Jurkat却均有杀伤作用。③以CbDC为效应细胞 ,LPS及IFN γ对其杀伤活性的调节作用与对PbDC的相似。但在未加刺激因子前 ,Cb DC可有效杀伤Jurkat细胞 ,而Medium PbDC对Jurkat细胞未见杀伤 相似文献
14.
探讨人脐血单核细胞在髓系树突状细胞(DC)体外诱导体系中获得的CD123^+髓系DC的生物学特性。分离脐血单核细胞,用人重组的粒/单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IL-4将其诱导为IX2。用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面共刺激分子、CD123和CDllc的表达,并用间接免疫磁珠法将其中CD123^+ DC加以分离纯化;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倒置显微镜观察CD123^+ DC形态;^3H-TdR渗入法检测CD123^+ DC对同种异体T细胞的刺激能力。脐血单核细胞经GM-CSF和IL4诱导7d后,细胞表面高度表达HLA-DR、CD86、CDllc和CD123,低表达CD83,丧失CD14的表达,其中CD123和CDllc均匀分布于DC表面。免疫磁珠纯化后的CD123^+ DC呈现不成熟DC形态,除细胞体积较小外,其表面突起类似于CD123DC。CD123^+ DC能明显刺激同种异体T细胞增殖,但其刺激能力较CD123 DC组低(P〈0.05)。GM-CSF和IL-4培养体系中的CD123^+DC可能是DC分化发育过程中更早期的未成熟髓系DC,具有独特的生物学特性。 相似文献
15.
树突状细胞(DC)是功能强大的专职抗原提呈细胞,根据其表面标记,DC分为髓系DC(myeloid-DC,mDC)和浆细胞样DC(plasmacytoid-DC,pDC)两个大的亚群,前者主要用于抗肿瘤免疫治疗,后者主要参与免疫耐受。最近,在体外诱导的mDC表面发现淋巴系D-C特异性标记CD123的高度表达,但这群兼具髓系和淋巴系标记的DC是否为一个特殊的亚群尚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16.
每周重复照射建立大鼠放射性肺损伤模型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每周小剂量重复照射大鼠放射性肺损伤模型的可行性、科学性及实用性。方法36只Wistar种雌性大鼠,按5:1比例随机分为照射组(A组)30只、对照组(B组)6只。6-MV直线加速器对A组大鼠右肺进行分次照射(5Gy/次,1次/周,累积剂量最高为30Gy),于照射后第4、6、8、12、26周处死,每时相点处死6只,B组于第4周末处死。观察动物活体外观、肺的大体标本、行HE染色观察大鼠肺组织学变化、ELISA法检测血清和SP法检测肺组织中的TGF-β1蛋白表达。结果A组受照肺组织表现出放射性肺炎及肺纤维化,大鼠血清和肺组织TGF-β1表达第4周表达升高,到第12周达到高峰,26周下降。结论每周小剂量重复照射所制作的大鼠放射性肺损伤模型稳定可靠,动物死亡率低,符合临床放疗实际。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益气活血中药对小剂量重复照射下不同时相大鼠血清、肺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蛋白的表达,探讨其对放射性肺损伤的防治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 66只Wistar雌性大鼠随机表法分为照射加中药组(A组)30只、单纯照射组(B组)30只、健康对照组(C组)6只。6MV直线加速器对前2组大鼠右肺进行分次照射(5 Gy/次,1次/周,累积剂量最高为30 Gy),每组各6只大鼠于照射后第4、6、8、12及26周处死,C组于第4周末处死,取血清标本进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取肺组织标本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观察各组大鼠不同时相血清、肺组织中TGF-β1、TNF-α蛋白表达的动态变化。结果 B组大鼠血清、肺组织中TGF-β1、TNF-α于照射第4周增高,第12周达高峰,第26周略下降;A组各时相大鼠血清、肺组织中TGF-β1、TNF-α蛋白表达趋势与B组相同,但低于B组。结论 益气活血中药具有抑制TGF-β1 、TNF-α合成分泌的作用及减轻放射性肺损伤的作用,其机制与抑制TGF-β1、TNF-α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闭合复位、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对56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行闭合复位小切口置入PFNA内固定治疗。结果 56例均获随访6~18个月,平均9个月,骨折临床愈合时间8~14周,平均10周。疗效按Sanders功能评分评定:优42例,良12例,差1例,失败1例,优良率96.4%。结论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手术操作简便,创伤小,可有效提高骨折愈合率,改善老年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MR常规序列及T1加权三维成像(3D-T1WI)诊断脑转移瘤的价值,优化脑转移瘤MR扫描方案。方法收集原发灶经病理证实的35例脑转移瘤患者,均行MR常规序列及3D-T1WI平扫和增强扫描,分析各序列对脑转移瘤的检出率,并对比常规扫描方案与优化扫描方案的扫描时间。结果 35例共检出609个病灶;平扫T1WI、T2WI、T2-FLAIR、DWI(b=0)、3D-T1WI分别检出病灶101个(101/609,16.58%)、155个(155/609,25.45%)、235个(235/609,38.59%)、176个(176/609,28.90%)、228个(228/609,37.44%);增强T1WI、3D-T1WI分别检出病灶427个(427/609,70.11%)、609个(609/609,100%)。增强及平扫3D-T1WI对脑转移瘤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增强及平扫T1WI(P均0.05);DWI(b=0)与T2WI对脑转移瘤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方案MR扫描共用时638s,优化方案为575s。结论 3D-T1WI序列可明显提高MR对脑转移瘤的检出率。以3D-T1WI替代常规T1WI、DWI(b=0)替代T2WI的优化扫描方案可提高脑转移瘤检出率,缩短扫描时间。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