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50篇 |
免费 | 15篇 |
国内免费 | 51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57篇 |
临床医学 | 194篇 |
内科学 | 16篇 |
皮肤病学 | 7篇 |
神经病学 | 1篇 |
特种医学 | 218篇 |
外科学 | 384篇 |
综合类 | 97篇 |
预防医学 | 28篇 |
药学 | 13篇 |
中国医学 | 1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篇 |
2021年 | 1篇 |
2020年 | 1篇 |
2019年 | 1篇 |
2016年 | 2篇 |
2015年 | 2篇 |
2014年 | 8篇 |
2013年 | 6篇 |
2012年 | 4篇 |
2011年 | 14篇 |
2010年 | 14篇 |
2009年 | 40篇 |
2008年 | 62篇 |
2007年 | 47篇 |
2006年 | 52篇 |
2005年 | 55篇 |
2004年 | 94篇 |
2003年 | 111篇 |
2002年 | 127篇 |
2001年 | 93篇 |
2000年 | 61篇 |
1999年 | 45篇 |
1998年 | 40篇 |
1997年 | 12篇 |
1996年 | 9篇 |
1995年 | 18篇 |
1994年 | 17篇 |
1993年 | 10篇 |
1992年 | 9篇 |
1991年 | 16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10篇 |
1984年 | 5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3篇 |
1979年 | 1篇 |
1966年 | 1篇 |
1965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烧伤患者血浆D-乳酸水平和肠道内IgA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 探讨大面积烧伤患者肠道屏障损伤的规律。方法 采用分光光度法和酶联法分别测定16例大面积烧伤患者血浆D 乳酸水平和肠道内免疫球蛋白A(IgA)含量。结果 伤后血浆D 乳酸水平明显升高 ,各时相点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 ,并于伤后第 3周达到最高点 ;同期肠道内IgA含量明显减少 ,于伤后的第 2周达到最低点 ;烧伤面积 >5 0 %的患者上述指标的变化幅度大于烧伤面积 <5 0 %的患者。结论 烧伤后肠道屏障的损伤涉及机械屏障和免疫屏障等多方面 ;应采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角度入手保护烧伤患者肠道屏障。 相似文献
82.
FGF10及其受体对胎儿皮肤附件形成的诱导作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探讨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0(FGF10)及其受体(Bek)在胎儿皮肤附件(SA)形成中的表达特征及其生物学意义。采用病理学技术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FGF10、Bek、细胞角蛋白-19((CK19)、Bcl-2和细胞增殖核抗原(PCNA)在130块分别来自26例不同胎龄(8~31周)胎儿5个不同部位(头、下颌、耳垂、肩和胸骨柄)的皮肤组织中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除胎龄(E)8周胎儿缺乏FGF10和Bek蛋白表达外,所有蛋白在E11周以后的皮肤内都有阳性表达。在E11周,表皮下成团分布的间质细胞过表达FGF10、PCNA和Bcl-2,表皮细胞和周皮细胞则所有蛋白均呈强阳性表达;在E13周时表皮细胞局灶性增殖形成SA胚芽,并逐渐向真皮内生长、分化和迁移。提示问质细胞旁分泌的FGF10与上皮细胞膜Bek特异性结合,是诱导胚胎SA上皮细胞生长及其形态发生的重要信号。 相似文献
83.
泛素-蛋白酶体途径在烧伤脓毒症大鼠肝脏NF-κB活化中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研究泛素 蛋白酶体途径对烧伤脓毒症大鼠肝脏NF κB的活性和IκB α含量以及肝脏TNF α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 30 %TBSAⅢ度烫伤加内毒素攻击大鼠为模型模拟临床烧伤脓毒症 ,6 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烧伤脓毒症组、烧伤脓毒症 蛋白酶体抑制剂ALLN处理组、烧伤脓毒症 NF κB抑制剂PDTC处理组 ,采用凝胶电泳迁移率改变分析法 (EMSA)分析肝脏NF κB活性 ,采用免疫印迹方法检测肝脏IκB α表达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肝脏TNF α的变化。结果 NF κB于伤后 1h明显活化并达到高峰 (P <0 0 5 ) ,IκB α表达先减少后逐渐恢复 ,应用泛素系统抑制剂可以抑制IκB α在肝脏中的降解 ,而采用蛋白酶体抑制剂和NF κB抑制剂均可降低肝脏NF κB的活性和减少TNF α的释放。结论 表明烫伤脓毒症大鼠肝脏NF κB活性明显增强 ,而干预泛素 蛋白酶体途径可通过抑制IκB α降解实现对肝脏中NF κB活性的调控。 相似文献
84.
bFGF,EGF,TGF-β异构体与其受体在胎儿和成人皮肤中的表达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表皮细胞生长因子 (EGF)、转化生长因子 β的三种异构体 (TGF β1,β2 和β3 )及它们的受体在不同发育阶段皮肤中的表达特征。方法 用免疫组化方法和病理学技术确定这些细胞因子及其受体在 30例不同胎龄(13~ 31周 )的胎儿皮肤和 5例成人皮肤中的定位和表达量的变化规律。结果 bFGF、EGF、TGF β异构体主要分布于表皮细胞、内皮细胞、毛囊上皮细胞和部分成纤维细胞的胞质和胞外基质中 ,而其受体则主要分布于这些细胞的细胞膜和细胞质内。随着胎儿不断生长发育 ,这些蛋白表达的阳性率逐渐升高 ,在晚期妊娠胎儿(胎龄 2 9~ 31周 )和成人皮肤中 ,蛋白表达进一步升高 ,阳性率明显高于早期妊娠胎儿皮肤。结论 bFGF、EGF、TGF β的异构体及其受体可能对皮肤的发生、结构和功能的维持、损伤后修复具有重要作用 ;在妊娠早期胎儿皮肤中 ,这些蛋白低表达可能与胎儿皮肤创面无瘢痕愈合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5.
增生性瘢痕中磷酸化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蛋白表达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 1/ 2 (p ERK1/ 2 )、磷酸化应激活化蛋白激酶 (p SAPK)和磷酸化P38MAPK(p P38MAPK)在增生性瘢痕发生和成熟过程中蛋白表达的特征。方法 用免疫组化方法和常规病理技术检测 p ERK1/ 2、p SAPK和p P38MAPK在 16例增生性瘢痕和 8例正常皮肤组织中的表达和分布规律。结果 在正常皮肤中 ,p ERK1/ 2、p SAPK和p P38MAPK主要分布于表皮基底层细胞内 ,三种蛋白的阳性细胞率均较低。随着增生性瘢痕不断成熟 ,p ERK1/ 2和 p SAPK表达逐渐增强。在成熟的增生性瘢痕中 ,这两种蛋白主要存在于表皮基底层细胞和部分成纤维细胞中 ,阳性细胞率分别为正常皮肤的 1 8和 1 7倍 ,蛋白表达明显升高 (P <0 0 5 )。p P38MAPK的阳性细胞率在生长活跃的增生性瘢痕中升至最高 ,在成熟的瘢痕中虽有所下降 ,但仍明显高于正常皮肤(P <0 0 5 ) ,含有 p P38MAPK蛋白的细胞主要为表皮细胞和部分成纤维细胞。结论 在增生性瘢痕中 ,p ERK1/ 2、p SAPK和p P38MAPK蛋白表达均高于正常皮肤 ,提示这三种蛋白介导的信号传导通路可能参与了调控增生性瘢痕的发生和成熟。 相似文献
86.
目的 观察休克期切痂对烫伤大鼠全身和肠道局部免疫功能的影响 ,探讨其可能的机制。 方法 选用 96只Wistar大鼠。取其中 2 4只大鼠的躯干部皮肤冻存于液氮中 ,另取 8只作正常对照组。余下 6 4只造成 30 %TBSAⅢ度烫伤后 ,随机分为A组 2 4只 ,伤后不作任何处理 ;B组 2 4只 ,伤后 2 4h腹腔注射等渗盐水 5 0ml/kg,一次性切痂后用上述冻存异体皮覆盖 ;C组 1 6只 ,伤后 72h进行处理 ,方法同B组。检测A、B组大鼠伤后 2、4、8d和C组伤后 4、8d及正常对照组大鼠的脾淋巴细胞增殖功能、血浆和肠组织白细胞介素 (IL)2水平、肠黏液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及肠组织中二胺氧化酶 (DAO)含量的变化。 结果 各时相点下A、B、C组大鼠脾淋巴细胞增殖功能、血浆IL 2水平、肠组织IL 2及肠黏液sIgA含量均较正常对照组减少。B组伤后 4、8d和C组伤后 8d的脾淋巴细胞增殖功能接近正常对照组 ,血浆和肠组织IL 2水平明显高于A组 (P <0.0 1)。伤后 4、8d,B组肠黏液sIgA含量分别为 (3.5 1± 2 .1 4 )、(3.0 3± 0 .95 )mg/g,C组分别为 (1 .4 0± 0 .6 4 )、(1 .5 2± 1 .2 6 )mg/g,B组较C组增加近 1倍 (P 0.0 1 )。A组伤后 4、8d肠组织DAO活性低于正常对照组和B组 (P 0.0 5)。结论 休克期切痂有助于烫伤大鼠全身和肠道 相似文献
87.
高迁移率族蛋白B1对大鼠脾脏树突状细胞表面共刺激分子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观察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对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表面共刺激分子表达的影响,并对其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分离正常Wistar大鼠脾脏DC后置于96孔培养板(1×10~5/孔),采用HMGB1刺激,观察HMGB1刺激与DC表面共刺激分子CD80、CD86和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Ⅱ表达的时间-效应关系及剂量-效应关系。结果HMGB1刺激后,DC表面共刺激分子CD80、CD86和MHCⅡ表达分别于24~72 h明显上调(P<0.05,0.01),其中以作用48 h后DC表面共刺激分子表达上调尤为显著(P<0.01);0.1μg/ml、1μg/ml、10μg/ml的HMGB1刺激均可诱导DC表面共刺激分子CD80、CD86和MHCⅡ表达增强(P<0.05,0.01),其中HMGB1的浓度在1μg/ml时,大鼠DC表面共刺激分子CD80、CD86和MHCⅡ的表达增强最明显(P<0.01)。结论HMGB1能诱导DC表面共刺激分子表达增强,HMGB1可能是诱导DC成熟的免疫刺激信号。 相似文献
88.
人β-防御素3基因在COS-7细胞中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构建人β—防御素3(hBD3)的真核表达载体,建立稳定表达hBD3的细胞株。方法:用EcoR Ⅰ酶切合有hBD3全长基因的pGEM-hBD3重组质粒,获得其编码区全长序列,将其连接入EcoR Ⅰ预处理过的pcDNA3中。转化大肠杆菌,酶切鉴定筛选出插入方向正确的转化子。采用脂质体转染法将重组pcDNA3-hBD3真核表达载体导入COS-7细胞,用G418进行抗性筛选,用RT-PCR和Western印迹检测目的基因hBD3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结论:构建的pcDNA3-hBD3真核表达载体转染COS-7细胞后可稳定表达hBD3的mRNA和蛋白,且蛋白主要以分泌形式存在于培养上清中。 相似文献
89.
肠道部分缺血再灌注损伤动物模型的复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 复制肠道部分缺血再灌注(L/R)损伤动物模型。方法90只大耳白兔随机分为失血性休克组、肠部分L/R组、假手术对照组、正常对照组。首先复制失血性休克动物模型,采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确定肠系膜上动脉(SMA)血流量的变化;其次,自行设计血流阻断器并测试其稳定性;最后,依据休克模型SMA血流量的变化,用自制的血流阻断器部分阻断SMA,复制肠道部分L/R损伤动物模型,同时观察多个脏器病理形态学和功能改变。结果兔失血性休克后,SMA血流量明显减少;SMA血流部分阻断50%,维持4小时,可造成兔肠道L/R损伤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结论用自行设计的血流阻断器部分阻断SMA可成功复制出肠道部分L/R损伤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