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5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66篇
综合类   28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0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是外科手术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尤其以骨科手术常见,轻者影响患者的康复,重者危及生命。脊柱疾病患者以中、老年居多,大多合并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脑梗塞等),往往接受较长时间的保守治疗,在保守治疗的同时,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乃至PE的风险大大增加。对于此类患者术前完善的栓塞风险筛查能够发现栓塞高危患者,预防性采用有效处理措施能够大大减少术中、术后PE的发生。我科遇到1例腰椎疾病拟手术前即发生PE的患者,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2.
目的 研究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术前和术后脑皮质功能性激活的情况,探讨手术对功能恢复中脑皮质重构的影响.方法 依据诊疗常规对试验组19例患者行颈椎管减压手术.于术前和术后12个月对试验组进行改良日本骨科协会(mJOA)评分评估,并同时行脑功能和常规磁共振扫描.19例对照组也进行相同范式的脑功能和常规磁共振.所有对象的脑功能磁共振动作任务为右手敲指运动.试验组的数据和图像按照采集时间分为术前组和术后组,并进行脑功能数据分析.结果 术后组mJOA评分均显著提高(P<0.001).术前组激活体积(VOA)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组VOA降低,但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前组仅在左侧中央前回可探及激活信号,术后组在左侧中央后回、前运动和辅助运动区可探及激活信号,右侧部分皮质也可探及少量激活信号.术后组mJOA上肢运动和感觉评分的提高程度与左侧运动和感觉皮质VOA的降低程度呈显著的相关性(P<0.05).结论 CSM患者发生脑皮质重构,引起感觉和运动功能激活区域的扩大和移位.颈椎管减压术后的脑皮质重构变化与神经功能的恢复有关.手术治疗可能促进了产生代偿性作用的皮质重构.  相似文献   
123.
目的比较两种椎间植骨融合方式治疗腰椎滑脱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我院脊柱外科2012-10-2013-10收治的60例腰椎滑脱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0例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椎间单纯自体骨植骨融合(A组),30例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椎间融合器(Cage)融合(B组)。其中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滑脱节段及程度等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植骨融合率、融合时间、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术后1个月滑脱复位率、终末随访时复位丢失率、临床治疗效果及两组终末随访时的断钉率。结果 B组手术时间长于A组(P0.05),且术中出血量较A组增加(P0.05)。A组患者获随访12~24个月,B组15~22个月。术前及终末随访时两组间JOA评分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1个月滑脱复位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终末随访时复位丢失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复查X线片及三维CT显示,两组终末随访时植骨融合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植骨融合时间较长,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个月两组椎间孔及椎间隙高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但终末随访时B组椎间隙及椎间孔高度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终末随访时B组断钉率明显低于A组。结论在椎弓根系统内固定基础上采用Cage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治疗效果及植骨融合率与椎间单纯自体骨植骨治疗相近,但终末随访时Cage组的融合时间较短,复位丢失率、椎间隙和椎间孔高度的维持及断钉率的比较均优于椎间单纯自体骨植骨。  相似文献   
124.
背景:单节段或双节段颈椎病患者通常采用颈椎前路减压内固定,但对于多节段颈椎病手术方式的选择一直存在争议。目的:探讨前路"杂交式"减压即单椎体次全切联合椎间盘切除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多节段颈椎病患者资料,均选择前路"杂交式"减压、自体髂骨植骨及ZEPHIR钢板内固定。观察治疗后患者神经功能评分、植骨融合率、颈椎生理曲度和椎间高度变化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与结论:随访12~72个月,平均36个月。颈椎生理曲度及椎间高度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受压节段脊髓膨隆良好。钢板及螺钉无松动、断裂或移位。治疗后6个月植骨均融合,12个月JOA评分明显提高,改善率优10例,良16例,可4例,优良率86.7%。说明采用前路"杂交式"减压治疗多节段颈椎病,减压直接彻底并能尽量保留颈椎结构,增加植骨融合率,有效改善颈椎生理曲度和椎间高度。  相似文献   
125.
目的研究急性脊髓损伤患者伤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外周血中的动态表达及其与脊髓损伤的关系。方法脊柱骨折伴脊髓损伤成年患者41例,按照ASIA标准进行神经功能评价:脊柱骨折伴脊髓完全损伤组(ASIAA级)20例;脊柱骨折伴脊髓不完全损伤组(ASIAB~D级)21例。同期选择成年单纯四肢骨折患者19例及健康成人20例作为对照组。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脊髓损伤及四肢骨折患者伤后12h、24h、72h及正常对照外周血血清TNF-α水平。结果脊髓损伤后患者血清TNF-α水平呈早期水冲样动态变化,在伤后12h快速升至高峰,然后逐渐下降,伤后72h恢复正常,升高程度与脊髓损伤程度有关;四肢骨折患者伤后各时间段TNF—α水平与正常人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急性脊髓损伤后患者血清TNF—α水平呈早期水冲样表达增强,表明TNF-α是参与SCI继发性脊髓损害的重要细胞因子。SCI后血清TNF-α水平升高程度与脊髓损伤程度有关,完全损伤高于不完全损伤,据此,可大致早期判断急性脊髓损伤神经功能损害严重程度及预后,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6.
Basis椎弓根螺钉固定加环形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后路腰椎管减压、Basis椎弓根螺钉系统复位固定加环形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方法对32例腰椎滑脱症患者行后路腰椎管减压Basis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加环形植骨融合术。结果 32例均获随访,时间4~25个月。患者术后症状均消失,X线片示29例滑脱完全复位,3例部分复位。所有患者均达骨性融合,无椎弓根钉松动、断裂及再滑脱现象。根据侯树勋等疗效评定标准评定:优23例,良7例,可2例,优良率94%。结论 Basis椎弓根固定系统复位固定加环形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临床疗效满意,可作为治疗严重腰椎滑脱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27.
目的:观察兔脊髓损伤后钙含量动态变化,研究紫外线照射充氧自血回输疗法治疗脊髓损伤的机理。方法:用Alen氏法造成兔脊髓损伤,用离子选择电极法,原子吸收光谱法,钙组织化学染色法测定脊髓损伤后钙含量变化。结果:损伤组血清中离子钙含量升高;脊髓组织中损伤区总钙及细胞内钙含量升高,而邻近区脊髓组织总钙含量升高较迟,幅度较小,治疗后下降;血清中总钙含量治疗前后无变化。结论:紫外线照射充氧自血回输疗法能够改善兔脊髓损伤后离子失衡状态,拮抗钙离子内流,从而能减轻脊髓继发性损伤。  相似文献   
128.
上胸椎骨折脱位的后路手术方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分析上胸椎骨折脱位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上胸椎骨折脱位的临床资料。3例单纯压缩性骨折予保守治疗,其余15例行后路切开复位、椎管减压、钉棒内固定、植骨融合术。结果18例均获得随访,平均时间2年1个月。A级10例术后无恢复;B级3例术后进到D级1例、C级2例;C级2例术后进到D级1例、E级1例;D级1例恢复正常;E级2例无恶化,无内固定失败。结论上胸椎骨折脱位的临床特点为损伤外力强大,脊柱、脊髓损伤严重,多发伤合并率高。对不稳定骨折即使是合并完全性脊髓损伤者,应尽量考虑早期手术减压并稳定脊柱,以利患者的早期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