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3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31篇
基础医学   12篇
临床医学   27篇
内科学   8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200篇
综合类   60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22篇
  1篇
中国医学   6篇
肿瘤学   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开展MED早期失误及预防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应用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68例,在开展该项手术的早期,22例出现失误及并发症.严格掌握适应证,术中准确定位,熟练操作技术是减少失误及并发症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82.
颈椎椎板成形术后颈部轴性症状的影响因素及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是目前临床治疗颈椎疾患常用的术式,具有脊髓功能改善明显、疗效持久等优点.但术后轴性症状(axial symptom,AS)发生率高,达45%~80%.AS与术后伤口疼痛和根性牵拉症状不同,严重者经理疗和药物治疗均很难取得满意疗效,症状持续时间可长达10余年,而且其发生与否与患者神经症状的改善情况无关.  相似文献   
83.
NOD小鼠CD4^+CD25^+调节性T细胞功能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NOD小鼠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功能变化。方法:流式细胞仪分析NOD小鼠胰腺引流淋巴结(PLN)CD4^+CD25^+T细胞频率,CD4^+CD25^+T细胞中FoxP3^+细胞的比例,CD4^+CD25^+FoxP3^+T细胞的FoxP3平均荧光强度(MFI);检测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抑制功能。结果:在不同的年龄阶段,CD4^+CD25^+调节性T细胞数量未发生明显变化,而随时间的推移,CD4^+CD25^+调节性T细胞中FoxP3表达水平降低,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功能也下降。结论: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抑制功能降低可能是NOD小鼠糖尿病发作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84.
后纵韧带切除在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手术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Smith-Robinson及Cloward分别报告颈椎前路手术以来,国内开展至今已有近30年历史,对其疗效评定仍然存在不同的认识和争论[1],其中切除骨性致压物和突出的椎间盘组织在颈前路减压中的作用以达共识,但对非骨性致压因素,如增生的后纵韧带(PLL)的处理仍存在争议[2,3].本文对1990年以来的352例患者进行了中长期随访,按照其是否切除后纵韧带,进行分组研究,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5.
目的探讨使用前路手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合并胸腰椎骨折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对2002年1月至2006年1月间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12例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胸椎骨折的病例进行研究,男10例,女2例。均采用前路内固定手术进行治疗。按照脊柱骨折的AO分型,其中A型5例,B型3例,C型4例;本组胸腰椎骨折发生的部位在T7-L2之间。影像学分类:压缩骨折3例,爆裂骨折6例,混合型2例,牵伸性损伤1例。骨折累及三柱骨性结构者9例。不同程度的脊髓损伤10例。所有患者均行前路手术治疗。收集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神经症状的改善率等指标进行观察。结果术后对12例患者进行平均24.2个月的随访。结果如下:合并脊髓损伤的10例患者,神经系统功能均有恢复,12例患者的骨折部位均已骨性愈合。术中合并脊髓损伤1例,随访期内无内固定松动、脱落等合并症出现。结论手术治疗可以使大多数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骨折愈合良好,神经系统功能有不同程度恢复,前路钉棒系统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86.
目的比较腰椎滑脱椎弓根系统复位后,Prospacer融合和单纯植骨椎间融合在腰椎滑脱复位椎间融合内固定术后7d、3个月和术后6个月的影像学变化。方法比较术后7d、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腰椎正侧位片上滑脱间隙高度的丢失量和滑脱矫正的丢失量。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经两组均数比较的t检验,两组在椎间隙高度丢失和滑脱矫正复位丢失方面均具有显著性差异,分别为P=0.028和P=0.012。结论腰椎滑脱复位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时,影像学上Prospacer融合组在维持滑脱椎间隙高度和防止滑脱矫正丢失方面均优于单纯植骨融合组。  相似文献   
87.
我们采用小鼠骨髓基质干细胞诱导生成破骨细胞(OCL),观察不同浓度的伊班磷酸钠对OCL形成的影响,确定其抑制OCL形成的最低有效浓度,并观察此浓度伊班磷酸钠对OCL黏附、迁移、破骨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88.
<正>近年来,随着脊柱手术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普及,手术治疗已成为非手术治疗效果不理想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重要治疗手段,亦被越来越多的患者所接受。然而,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受到某些因素的影响,术后常有各种并发症甚至手术失败的情况发生[1-2]。从多年临床实践中可以看出,术后大多数患者能取得满意的疗效,但也有部分患者因为术后效果不佳而需要再次手术。笔者就腰椎间盘突出症二次手术原因及其处理措施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提高对二次手术原因的认识,加强对其预防和处理能力,同时提  相似文献   
89.
目的:探讨单开门椎板成形微钛板固定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06-2013-06于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48例,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分别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门诊复查颈椎X线、CT、MRI,测量椎管前后径指数,开门角度,评估椎管扩大率,采用JOA评分观察术后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钛板组:术前平均JOA评分为(8.4±1.7),末次随访时为(13.6±2.2),改善率为60.5%。传统组:术前平均JOA评分为(8.5±1.5),末次随访时为(11.6±2.0),改善率为50.5%。结论颈椎单开门椎板成形术中应用颈椎微钛板固定可有效维持术后开门角度,预防“再关门”出现,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0.
[目的]通过分析比较对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两种前路术式进行探讨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1年8月手术治疗的65例三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2组: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组(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with fusion,ACDF)(A组)、前路椎体切除减压融合术组(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with fusion,ACCF)(B组),其中A组男性20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50.43±6.50)岁;B组男性25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52.31±7.32)岁;评估2种术式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及神经功能改善率、生理弧度改善情况。[结果]随访时间132011年8月手术治疗的65例三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2组: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组(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with fusion,ACDF)(A组)、前路椎体切除减压融合术组(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with fusion,ACCF)(B组),其中A组男性20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50.43±6.50)岁;B组男性25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52.31±7.32)岁;评估2种术式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及神经功能改善率、生理弧度改善情况。[结果]随访时间1334个月,平均20个月。共有7例在手术后出现多种并发症,包括植骨未融合2例(B组)(5.26%),B组植骨不愈合发生率显著高于A组(P<0.05);声音嘶哑1例,其中B组1例(2.63%);吞咽困难2例,其中A组1例(3.70%),B组1例(2.63%);脑脊液漏1例(A组);切口感染1例(B组)。A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7.40%,B组为13.15%,B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高于A组(P<0.05)。两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07.9±32.4)min、(129±23)min,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功能平均改善率分别为55.3%和56.9%,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手术前颈椎融合节段Cobb角为(7.78±1.15)°,末次随访时Cobb角为(15.82±3.27)°;B组手术前颈椎融合节段Cobb角为(8.36±2.57)°,末次随访时Cobb角为(12.69±2.96)°;术后颈椎生理曲度均得到明显改善,但A组明显优于B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手术方法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均可取得满意的疗效,但ACDF具有并发症发生率低、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