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3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31篇
基础医学   12篇
临床医学   27篇
内科学   8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200篇
综合类   60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22篇
  1篇
中国医学   6篇
肿瘤学   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目的 分析不同术式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伴后纵韧带骨化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2月至2009年1月收治的42例伴后纵韧带骨化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6例,女16例;年龄49~78岁,平均60岁;受伤至就诊时间为4 h~11d,平均4 d.脊髓损伤程度按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A级2例,B级8例,C级21例,D级11例.采用前路手术19例,后路手术13例,后前路联合手术10例.按照ASIA神经功能评分系统对患者术前、术后随访时的神经功能进行评分,并计算3种术式患者的感觉和运动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时间为13~87个月(平均34.2个月).所有患者脊髓功能获不同程度的改善,术后神经功能评分较术前均有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路组、后路组及后前联合组3组术后感觉和运动功能恢复率分别为(53.12±0.94)%和(35.88±1.61)%、(40.41±2.33)%和(35.82±1.03)%、(43.97±4.74)%和(34.18±1.65)%.结论 3种术式可以不同程度地改善无骨折脱位型伴后纵韧带骨化颈髓损伤患者的脊髓功能,合理选择手术入路是取得良好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72.
目的 探讨MRI T2信号强度及临床表现在判断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the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预后方面的作用.方法 1999年2月至2007年7月,58例接受后路手术治疗的OPLL患者随访超过1年,最长7年,平均16.7个月.术前所有患者均行高分辨率1.5 TMR检查.于矢状面T2加权像脊髓受压信号增高最明显部位测量信号强度值,取兴趣区面积为0.05cm2;再于C7T1椎体水平脊髓信号正常部位测量信号强度值,取兴趣区面积为0.3 cm2;如T2加权像脊髓信号无明显改变,则取脊髓受压最严重部位0.05 cm2为兴趣区测量信号强度值,计算两者比值.比值数据按大小通过聚类分析法分为三组.结合临床表现判断与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 经成组设计方差分析,各组间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卡方检验,三组间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Babinski征、踝阵挛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秩和检验,三组间病程、术前JOA评分、术后JOA评分及改善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通过多元回归方析,改善率的78.6%可以由信号强度比值、术前JOA评分、年龄、病程、Babinski征及踝阵挛来解释.结论 T2加权像低信号强度比值组OPLL患者,年龄相对较小,病程相对较短,Babinski征出现概率较小,减压术后效果较好.反之,信号强度高且伴随锥体束征则提示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73.
[目的]总结经后外侧入路手术治疗胸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及并发症并与后正中入路进行比较.[方法]回顾分析本院1998年11月~2007年2月间收治的77例胸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经一侧关节突切除后外侧入路手术治疗51例(A组),采用后正中入路椎板切除减压术治疗26例(B组).采用Otanni评分系统进行疗效评估,并计算临床优良率;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情况,计算神经功能改善率;应用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手术时间A组130~185 min,平均162 min,B组145~205 min,平均168 min,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62).出血量A组400~600 ml,平均485 ml,B组500~800 ml,平均646 ml,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3).A组临床疗效评定优26例,良18例,可6例,差1例,临床优良率为86.3%;B组优10例,良8例,可6例,差2例,临床优良率69.2%,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25).A组中术后神经功能改善不明显2例,脊髓反应性水肿1例,内固定松动取出2例,脊髓前动脉综合征1例,脑脊液漏1例,神经功能改善率为90.2%.B组中术后神经功能改善不明显6例,脊髓反应性水肿1例,脑脊液漏2例,脊髓前动脉综合征1例,内固定松动取出1例,神经功能改善率为61.5%,两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34).[结论]经一侧关节突切除后外侧入路较后正中入路手术治疗胸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良好、神经功能恢复率高、手术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74.
[目的]建立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前、术后(C4~7)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颈椎间盘置换术的特点,并探讨术后对邻近节段生物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1名行人工颈椎间盘置换的男性病人的术前、术后CT片,范围为C4~7,(包括椎体、邻近椎体和邻近椎间盘)分别建立术前、术后的三维脊柱功能单元的有限元模型.对模型加载2 N*m的力矩和10 N*m的转矩,分析其在垂直载荷、前屈、后伸、侧屈及旋转的情况下,手术前后的椎体的变化以及椎体皮质骨、松质骨、椎间盘、终板的应力改变,以及活动度的变化.[结果]手术后轴向负荷力线后移,人工间盘邻近椎体上下终板所受应力,以及邻近椎间盘所受应力有所增加,但所受压力、张力不明显.节段活动度的变化减小不明显.[结论]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有效的改善了脊柱功能单位的生物力学性能,但需谨慎选择人工椎间盘的大小,并且最大限度保留终板骨性组织,以避免出现术后假体下沉、移位、脱出、节段后凸等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75.
目的 探讨C2、3后路椎弓根侧块钉板内固定结合Halo-vest支架治疗不稳定性Hangma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不稳定性Hangman骨折患者采用上述方法治疗的临床资料,根据Mayo(McGrory)颈椎创伤评分标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25例均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均获得12~41个月的随访,平均21个月.根据Mayo(McGrory)评分标准:优16例,良7例,可2例,优良率92.0%.结论 C2、3后路内固定结合Halo-vest支架外固定是治疗不稳定性Hangman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可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6.
退行性下颈椎不稳症是颈椎病的重要表现,对下颈椎的三维运动特点和生物力学的研究,有助于了解下颈椎运动的特点,阐述退行性下颈椎不稳的发病机制。本文在利用体视图像确定脊柱运动三维坐标的原理上,采用计算机图像处理的脊柱三维运动双平面立体测量系统,对下颈椎的三维运动进行测量和分析。  相似文献   
77.
与传统的融合术和全椎间盘置换术相比,髓核置换术可更多地保留纤维环和脊柱周围的韧带组织,有利于术后椎间盘高度和脊柱活动范围的维持。目前临床已广泛应用注射型和植入物型髓核假体行髓核置换术,早期疗效较好。该文主要就髓核置换术特点及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8.
目的 比较腰椎管减压后外侧融合内固定术和腰椎管减压环状融合内固定术对矢状面失平衡的腰椎滑脱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 42名LASD大于 3 5mm的腰椎滑脱患者进行了回顾性研究。其中2 2名患者行椎管减压后外侧融合内固定术另外 2 0名患者行椎管减压环状融合内固定术。对两组患者的术前、术后以及随访终末的LASD、Boxall指数、滑脱角、腰椎前凸角、椎间隙高度分别加以比较 ,同时对两组患者术后的恢复率、融合率、下腰痛以及下肢痛评分进行比较。结果 环状融合内固定组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 2 0个月 ,后外侧融合内固定组患者的平均随访时间为 2 3个月。两种手术方法均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恢复率分别为 74 3 4%和 72 2 8%。但是后外侧融合内固定组患者的下腰痛评分较高 (P <0 0 1 )植融合率也低于环状融合内固定组 (P <0 0 5 )。后外侧融合内固定组患者术后LASD、滑脱角、腰椎前凸角、椎间隙高度的改善在随访期不能得有效维持。结论 对矢状面失平衡的腰椎滑脱来说 ,椎管减压环状融合内固定术更具生物力学优势 ,可提高植骨融合率和降低术后下腰痛的发生 ,应作为首选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79.
目前,颈椎病相关研究的热点内容之一是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与颈椎病传统手术方法的临床疗效包括并发症方面的比较研究,改良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等都是研究的热点。本文回顾的近期文献主要来源于Spine杂志,  相似文献   
80.
The vascular architecture of bone giant cell tumor was observed histologically with resin cast technique and scanning elec tron microseopy. Three types of capillaries were noted in the tumor tissue: extruding club-like capillary in the outer zone of the tumor; sinusoid capillary running disorderly in the intermediate zone; cecum capillary in the central zone. The pattern of vascular structure was believed to be correlated with tumor growt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