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3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31篇
基础医学   12篇
临床医学   27篇
内科学   8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200篇
综合类   60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22篇
  1篇
中国医学   6篇
肿瘤学   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51.
目的 探讨奇正消痛贴膏联合奇正青鹏软膏治疗腰椎退变性骨关节病的中长期疗效及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试验原则对400例腰椎退变性骨关节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0例.治疗组给予奇正消痛贴膏联合奇正青鹏软膏进行治疗,对照组给予双氯芬酸联合复方夏天无片口服治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视觉疼痛评分量表(VAS)评分、功能评价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良好率为67.0%高于对照组的57 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VAS评分均改善(P<0.05),但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前后功能评价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奇正消痛贴膏联合奇正青鹏软膏治疗腰椎退变性骨关节病,中长期临床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352.
目的对92例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131I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 92例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术后行131I清甲治疗,剂量为50~150 m Ci,25例未发现转移患者治疗1~2次后定期随访,61例有远处转移患者长期阶段性治疗,每次给予150~200 mC i,每次治疗间隔6个月,少数病例间隔6~12个月,治疗中6例失随访,11例因病灶不摄取131I放弃治疗或病情恶化、死亡。合并转移患者治疗疗效判断:①治愈;②好转或稳定;③无效或恶化。患者随访期1~9年。结果 92例DTC患者清甲治疗后一次清甲完全者75例(87.2%),61例转移患者治疗后治愈者14例(23.0%),好转36例(59.0%),11例治疗无效。治疗期间未见严重毒副作用。结论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术后131I治疗能够有效降低复发和转移,对于合并转移患者疗效较为满意,同时应加强宣传,提倡合理规范手术,提高DTC患者术后131I治疗比例。  相似文献   
353.
目的:分析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融合内固定与颈前路双节段椎间盘摘除融合内固定治疗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术后轴性症状(AS)的发生情况。方法:2004年3月~2007年5月113例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分别行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融合内固定(A组,61例)和颈前路双节段椎间盘摘除融合内固定(B组,52例)。观察两组患者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的JOA评分、融合节段高度和矢状面Cobb角,计算每组的神经功能改善率,统计每组术后颈部AS的发生率。结果:随访24~48个月,平均32.2个月。末次随访时A、B组神经功能改善率分别为(70.1±12.2)%、(63.5±4.7)%,无统计学差异(P0.05);融合节段高度变化值分别为-0.04±0.02cm、0.05±0.02cm,有统计学差异(P0.05);融合节段后凸率分别为34.4%、13.5%,有统计学差异(P0.05);颈部AS发生率分别为45.9%(28/61)、26.9%(14/52),有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融合节段高度降低者颈部AS发生率较高度增大者高(P0.05),A组中融合节段高度降低者的比例数明显大于B组(P0.05)。末次随访时,A组中融合节段明显后凸者的颈部AS发生率明显高于无后凸或轻度后凸者(P0.05),A组中融合节段明显后凸者的比例数明显大于B组(P0.05)。结论:颈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后融合节段高度降低和明显后凸的患者AS发生率较高。与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融合内固定术相比,颈前路双节段椎间盘摘除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颈椎病在取得良好临床疗效的同时减少了术后颈部AS的发生。  相似文献   
354.
目的 探讨Halo-vest外固定在治疗上颈椎损伤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3月-2010年5月采用Halo-vest外固定或联合手术治疗上颈椎损伤患者61例的临床资料,根据Mayo(McGrory)颈椎创伤评分标准进行评价.结果 本组单纯行Halo-vest外固定11例,联合手术治疗50例.手术无相关并...  相似文献   
355.
目的探讨治疗症状性颈椎血管瘤合并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手术方法及效果。方法 2006年1月-2008年9月收治18例症状性颈椎血管瘤合并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其中男10例,女8例;年龄30~62岁,平均45.3岁。病程10~26个月,平均15.6个月。所有患者均为单椎体血管瘤,其中C32例、C43例、C55例、C65例、C73例。X线片呈典型的"栅栏状"改变。颈椎血管瘤根据临床和影像学特点进行分型,Ⅱ型13例,Ⅳ型5例。先行颈前路椎间盘或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钛板内固定术,后在C臂X线机指导下对血管瘤椎体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 plasty,PVP)。术后摄颈椎X线片观察骨水泥分布、内固定物存在情况,以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定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及颈肩部疼痛缓解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发生脊髓及神经损伤,切口均愈合良好。术中2例发生骨水泥椎前渗漏,患者未出现不适症状。18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4~28个月,平均26个月。患者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成形椎体无骨折、塌陷,血管瘤无复发,内固定物无松动、断裂和移位;术后3~4.5个月,平均4个月达骨性融合。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及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根据JOA评分获优9例,良6例,可2例,差l例。结论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加PVP是治疗症状性颈椎血管瘤合并脊髓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之一,在脊髓获得彻底减压的同时有效缓解了血管瘤引起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356.
目的:分析退变性腰椎侧凸骨性结构参数的特点及其与椎间盘-终板退变的相关性,探讨骨性结构参数对腰椎侧凸发生、发展的影响及意义。方法:选取120例原发性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的影像学资料作为病例组,同时期、同年龄段及同性别比例诊断为腰椎退变性疾病(除外腰椎侧凸)的89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作为对照组。分别测量两组患者椎体和椎间两侧高度及两侧关节突矢状角,计算椎体和两侧椎间平均高度及两侧关节突平均矢状角作为骨性结构参数。测量病例组患者的腰椎侧凸角及前凸角。采用pffirman及Modic分级评分法对各个椎间盘及邻近终板退变程度进行量化。比较两组的骨性结构参数,分析骨性结构参数与椎间盘-终板退变、腰椎侧凸角及前凸角的关系。结果:病例组凸凹侧骨性结构参数有显著性差异(P<0.05),呈不对称分布;对照组两侧骨性结构参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间椎间盘-终板退变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骨性结构参数不对称度与椎间盘-终板退变评分有相关性(P<0.05),与腰椎侧凸角呈正相关(0相似文献   
357.
目的回顾性分析研究采用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联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68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通过分析手术疗效、并发症、适应证评价手术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研究本院1999年3月至2010年4月采用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的68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术后随访至少1年,平均18个月;对患者进行术前、术后JOA评分及Nurick分级,采用配对t检验及秩和检验分别对JOA评分及Nurick分级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价临床疗效及手术安全性。结果患者JOA评分由术前(6.7±1.1)分提高到术后(15.1±0.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α=0.05),神经功能改善率为(81.5±5.6)%。Nurick分级从术前的(2.8±1.2)级提高到术后的(0.7±0.5)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α=0.05)。术后神经根麻痹者4例,内固定物松动者1例,临近节段退变加重者3例,无脊髓或神经根永久性损伤、内固定物失败、颈椎后凸畸形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可以使脊髓彻底减压,纠正颈椎后凸畸形,维持颈椎稳定性,降低术中损伤脊髓的风险,减少内固定失败及假关节形成等并发症的发生,可获得理想手术疗效,提高了手术安全性。  相似文献   
358.
背景:经皮椎体成形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是近年来微创脊柱外科常用的技术,随着其临床应用越来越多,主要并发症骨水泥渗漏也越来越多地见于临床报道。目的:综述经皮椎体成形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治疗中骨水泥渗漏的研究进展。方法:由第一作者检索2000至2011年PubMed数据及万方数据库有关经皮椎体后凸成形和经皮椎体成形治疗骨水泥渗漏的分类、相关危险因素、对机体的影响、防治等方面的文献。结果与结论: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治疗的骨水泥渗漏率低于经皮椎体成形治疗。注射少量骨水泥即可恢复压缩椎体的刚度,一般腰椎注射4-6mL,胸椎可适当加大剂量。术者需准确把握骨水泥的注射时机,注入调制后时间〉10min的骨水泥,骨水泥呈面团状,渗漏率低。椎体周壁破损时行两种治疗发生骨水泥渗漏的概率增大。两者骨水泥渗漏引起肺栓塞的概率较低,但一旦发生,后果严重,对心血管系统也有一定影响,因此,需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正确选择进针点和穿刺入路,严格把握骨水泥的注射时机和剂量,以精确的术中操作和优质的术中监测将骨水泥渗漏风险降至最低。  相似文献   
359.
目的 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s)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及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后非手术椎体骨折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2009年2月~2010年3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脊柱外科门诊及病房共收治OVCFs患者76例,男11例,女65例,年龄56~87岁,平均(66.7±7-3)岁,随访时间6~22个月,平均13.6个月。44例患者行PVP手术,32例患者行PKP手术。记录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体质量指数、骨密度、水泥注入量、水泥渗漏率、平均后凸角矫形,分析引起非手术椎体骨折的危险因素。结果PVP组患者水泥注入量及平均后凸角矫形均低于PKP组患者,经两样本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水泥渗漏率和新发椎体骨折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骨密度T值≤-2.5SD是与非手术椎体骨折相关的危险因素,后凸角矫形≥5.0。组患者新发骨折与首次手术间隔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经秩和检验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骨密度T值≤-2.5SD是与非手术椎体骨折相关的危险因素,在骨密度T值严重降低的骨质疏松患者中,过多的矫正后凸畸形可能缩短了再发骨折的发病周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