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3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31篇
基础医学   12篇
临床医学   27篇
内科学   8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200篇
综合类   60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22篇
  1篇
中国医学   6篇
肿瘤学   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胸腰椎后路内固定如 :Harrington、Luque及椎弓根系统已在临床广泛应用 ,在许多脊柱疾病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然而 ,对于大多数胸椎爆裂骨折、胸椎肿瘤、结核等 ,当后路手术难以有效解除压迫或清除病灶时 ,前路进行手术并同时内固定则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我院 2 0 0 0年 1月~ 2 0 0 1年 3月间经胸腔前路内固定治疗爆裂骨折 9例临床治疗结果 ,试对胸椎骨折前路内固定的特点、应用指征及临床价值加以探讨。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9例 ,男 6例 ,女 3例 ;年龄 2 8~ 5 4岁 ,平均 3 5岁。 9例均有不同程度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32.
目的观察后路经关节突减压植骨融合固定术治疗胸腰段椎间盘突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6例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后路经关节突切除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法及Otani评分系统评定手术疗效。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平均手术时间175.2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630.5 mL;术中3例患者因硬膜撕裂发生脑脊液漏,给予缝合及修补后愈合。JOA评分由术前的(6.3±2.0)分,恢复为术后3个月的(9.2±2.8)分以及末次随访时的(9.6±3.1)分,神经功能改善率达70%;术后随访15~32个月,随访期间无内固定物松动、移位及脊柱不稳发生;末次随访时根据Otanni评分获优8例,良4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为75%。结论后路经关节突减压植骨内固定术作为治疗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有效术式,在脊髓获得充分减压的同时能有效维持脊柱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33.
目的 探讨前方入路进行颈胸段脊柱结核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对颈胸段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6月至2011年1月采用前方入路进行颈胸段脊柱结核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9例患者,手术包括病灶清除,植入自体髂骨植骨以及同种异体髂骨块,或植入同种异体骨钛笼进行融合,应用颈前路钛板内固定.对患者采用颈椎前方入路联合胸骨柄正中劈开暴露病灶,彻底清除结核肉芽组织、脓液、死骨等进行脊髓减压,次全切除相应椎体,植入同种异体髂骨块以及自体骨块或植入同种异体骨钛笼进行融合重建前柱、前方钉板内固定.结果 9例患者进行6 ~ 36个月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1个月.1例出现喉返神经受损症状,2个月后缓解;1例切口愈合差,经换药后愈合.所有患者均未出现结核病灶复发,神经症状较术前明显好转.至最后1次随访时8例植骨病例X线均表现为融合迹象,1例融合不确切,融合率88.8%,融合时间6~20个月.9例截瘫患者肢体神经功能术后Frank A级0例、B级3例、C级3例、D级3例.结论 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颈胸段脊柱结核,彻底清除病灶,重建颈胸段的稳定性、矫正后凸畸形,具有恢复脊柱生物力学稳定性,彻底减压恢复截瘫,病灶切除彻底、复发率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34.
目的 评价后路有限减压、固定、融合手术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合并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 2001年1月至2008年1月.收治退行性腰椎侧凸合并椎管狭窄症患者36例,男2例,女34例;年龄51~76岁,平均62.3岁;合并椎管狭窄症病程10个月~7年,平均37个月.所有患者术前均行X线、CT及MR检查,5例患者行脊髓造影.术前Cobb角为24.0°±10.2°,腰椎前凸角22.6°±11.2°,C_7铅垂线(C_7PL)与S_1椎体后上缘距离(SVA)(7.8±6.6)cm,C_7PL与骶正中线距离(CSVL)(6.9±5.8)cm.患者采用后路有限减压、固定、融合手术进行治疗.术后进行随访,采用VAS、SF-36评分系统进行疗效评估.结果 手术时间115~164 min,平均130 min;出血量450~870 ml,平均625 ml.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4年,平均2.4年.患者术后、末次随访平均Cobb角10.6°±8.5°、8.9°±5.3°,腰椎前凸角25.6°±14.3°、31.8°±13.4°,SVA(0.5±3.4)cm、(-1.2±2.7)cm,CSVL(2.9±1.4)cm、(1.7±1.2)cm,较术前均具有显著性差异.术后仅1例患者发生矫正丢失,无一例发生椎间隙塌陷、神经损伤、钉棒断裂等并发症.结论 后路有限减压、固定、融合手术是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合并椎管狭窄症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35.
退行性下颈椎不稳(degenerative low cervcal instabIlity))在临床上很常见,近年来越来越引起众多学者的注意.随着对退行性颈椎不稳诊断的深入研究,诊断标准也日趋统一.对于退行性颈椎不稳X线征象与临床表现关系的研究有重要意义.另外,一些退行性颈椎不稳者并不具备特异性临床症状,值得我们深入探讨,进一步明确颈椎失稳症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早期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稳定颈椎,减缓退变进程,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6.
建立人工椎间盘置入后下颈椎C3~7的三维模型,分析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后下颈椎运动情况。根据1例人工椎间盘置入患者术后6个月CT片,应用有限元方法建立其包含BryanTM人工颈椎间盘假体的下颈椎三维有限元模型,导入Ansys 9.0中,对椎体皮质骨、松质骨、椎间盘用三维十节点四面体结构实体单元进行网格划分后进行分析。对模型加载2 N•m的力矩,观察其在前屈/后伸、侧屈及旋转几种状态下的运动情况,了解其运动特性。通过与以往的研究结果比较,试验结果基本符合或趋势基本一致。结果提示,颈椎间盘置换后能基本保证下颈椎运动稳定性。  相似文献   
37.
康立星  申勇 《河北医药》2009,31(24):3364-3366
目的 比较不同内固定方式的颈前路植骨融合术的临床疗效,探讨融合材料及内固定方式对疗效的影响.方法 对颈前路融合手术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共9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所有临床资料按减压节段、融合内固定方式分为4组.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8个月.对比分析4组病例术后生理曲度(D值)、融合节段椎间高度以及JOA评分的变化.结果 不同融合内固定术后的临床疗效、椎间高度及生理曲度的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应该过分强调内固定方式对颈前路植骨融合术临床疗效的影响,充分减压和有效恢复椎间高度及生理曲度才是手术的关键.  相似文献   
38.
目的探讨PBL教学法在核医学理论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9月—2020年10月参加核医学课程学习的医学专业的本科学生92名,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46名,对照组应用传统教学法,研究组应用PBL教学法。对两组学习情况(理论知识、阅片能力、临床技能)、教学效果满意度以及自评评价(有无提高自身学习主动性、有无提高自身表达能力、有无提高自身查阅文献的能力、有无增强自身对于影像诊断的分析和思维能力)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学习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教学效果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自评评价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核医学理论教学中,应用PBL教学法,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记忆,具有可行性,同时,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并提升临床综合能力,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9.
目的对比置入药物洗脱支架(DES)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2年相比1年能否降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方法入选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行DES的患者221例,按照双联抗血小板治疗1年和2年分为2组,初级终点为主要不良心皿管事件(心源性死亡、非致命性心肌梗死、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的联合终点)。结果截止至2009年12月的随访结果显示服用氯吡格雷1年组和2年组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牛率分别为4.3%和4.7%,P=0.80。结论置入DES术后延长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时间至2年相比1年并未降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  相似文献   
40.
建立人工椎间盘置入后下颈椎C_(3~7) 的三维模型,分析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后下颈椎运动情况.根据1例人工椎间盘置入患者术后6个月CT片,应用有限元方法建立其包含Bryan~(TM)人工颈椎间盘假体的下颈椎三维有限元模型,导入Ansys 9.0中,对椎体皮质骨、松质骨、椎间盘用三维十节点四面体结构实体单元进行网格划分后进行分析.对模型加载2 N·m的力矩,观察其在前屈/后伸、侧屈及旋转几种状态下的运动情况,了解其运动特性.通过与以往的研究结果比较,试验结果基本符合或趋势基本一致.结果提示,颈椎间盘置换后能基本保证下颈椎运动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