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9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88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8篇
特种医学   17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5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4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血液循环障碍是冻伤局部组织坏死的主要原因。目前对导致血液循环障碍的原因及具体过程尚缺乏更深一步的研究,尤其缺少活体病理改变的观察报道。本实验通过地鼠颊囊活体微循环的观察,了解不同程度冻  相似文献   
112.
阴道镜观察与细胞学和活检组织学检查的联合应用促进了富颈疾病的诊断。阴道镜检查中,十分重视宫颈血管的形态变化。但阴道镜放大倍数小,分辨率低,不能发现局部血管的细微变化和血流动态改变。我们用实体  相似文献   
113.
本文报告了利用“人体皮肤反射光测试仪”测量10例正常人及30例糖尿病、高血压、尿毒症透析病人的光电容积脉波19项指标的结果。从测量的结果看,正常组、糖尿病组、高血压组、尿毒症组各参数,组内波动均较  相似文献   
114.
我们搜集了37例尸体解剖的舌标本,对其粘膜的微血管及相邻结构的病理组织学改变作了较为系统的观察。发现在肝脏疾病时舌粘膜的角化层较薄,而非角化的上皮层明显增生,横分裂像多见,菌状乳头与丝状乳头之比为3:1。粘膜固有膜的纤维化明显而且常伴有透明变性。乳头内的微血管可见管壁增厚及透明变性。另外,在固有膜内还有多数触觉小体的存在。心血管病时舌粘膜的角化层较厚,核分裂像少见,固有膜纤维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5.
慢性肾功能衰竭是发生在各种慢性肾脏疾病后期的一种临床症状,以肾功能减退,代谢产物潴留,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为主要表现,并有较严重的贫血,主要与肾脏严重损伤后产生于肾脏的促红细胞生成素减  相似文献   
116.
小肠绒毛微循环的血流动力学体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对造成小肠绒毛易损伤的血流动力学机制进行研究。方法:根据小肠绒毛微血管结构设计制作了体外模型,建立一套模拟体循环系统。在不同的体循环状态下模型中的流量和压力被在线测量。结果:微血管内压力及流量的变化与体循环压变化呈正相关关系;当体循环压降低时,绒毛顶部毛细血管的流量和压力较绒毛底部和中部减少的幅度更大;当体循环压升高时,绒毛顶部毛细血管的流量和压力较绒毛底部和中部增加的幅度更小。结论:当体循  相似文献   
117.
研究沙土鼠缺血再灌注后微血管内皮损伤和GPⅢa的表达。方法用夹闭沙土鼠双侧颈总动脉、30min再通造成灌注模型 ,由颈动脉注入FITC标记血小板。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活体软脑膜微血管中血小板对内皮细胞的粘附 ,用CD61抗体经免疫组化方法观察缺血再灌注沙土鼠脑组织血管内血小板和内皮细胞上GPⅢa糖蛋白的表达。结果再灌注后即刻 ,软脑膜细静脉内有白细胞和血小板粘附 ,呈星点状分布 ;再灌注(30~60)min ,可观察到小动脉和细动脉内皮形成的空泡和血栓形成。免疫组化显示缺血再灌注(1~6)h血小板和内皮细胞膜上GPⅢa表达增强。结论缺血再灌注可引起脑内皮细胞损伤和血小板粘附蛋白表达增强  相似文献   
118.
本文介绍我们研制的一种无损伤的甲襞毛细血管测压仪,测压仪由透明簿片、弹簧、压力刻度盘,加压旋钮和推进器等组成。它是通过局部加压阻断毛细血管血流的原理测量毛细血管压。测量时将测压仪放在体视显微镜下,找到需测量的毛细血管,将透明簿片放在毛细血管表面的皮肤上,调好零点,用旋钮加压,直到阻断毛  相似文献   
119.
高血压病各期甲襞微循环观测结果的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 16项甲襞微循环临床观察指标在不同期高血压病时的意义。方法 :应用多元分析的因子分析方法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及方差最大旋转法提取因子 ,通过因子数、因子累积贡献率和收敛性等参数表示因子分析的结果。对因子与 16项甲襞微循环观测指标及其主要改变的对应关系进行初步分析。结果 :高血压病各期的微循环改变特征并不相同 ,在高血压Ⅰ期 ,主要以清晰度和血液流态的改变为主。在高血压Ⅱ期 ,大部分指标均有明显贡献。在高血压Ⅲ期则主要以微血管形态和血管运动性为主。在其中流速、红细胞聚集的影响在高血压不同分期时均出现 ,说明它们的改变始终伴随着高血压病的发展。结论 :通过因子分析 ,从高血压病临床微循环观测的大量数据中提取了非常有用的信息 ,将高血压各期的微循环特征用较少的指标表示出来 ,同时也认识到在疾病的不同病程阶段甲襞微循环各项指标的贡献不同 ,同一指标在疾病的不同阶段其贡献率也不同。  相似文献   
120.
采用比重梯度法定量研究了油酸致急性肾衰大鼠肾组织水含量的改变及樟柳碱、东莨菪碱、山莨菪碱对这些改变的影响。结果表明,左肾动脉注射油酸后10min,左肾皮质比重轻度降低,6h及24h后左肾皮质及髓质比重均降低;低剂量油酸首先引起皮质比重降低,继而髓质的比重也降低;樟柳碱和山莨菪碱可提高左肾组织比重。上述结果说明,急性肾衰初期仅肾皮质水含量增加,维持期肾髓质水含量也增加,肾组织水含量随油酸剂量的加大而增加,樟柳碱和山莨菪碱可减轻急性肾衰大鼠肾组织水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