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56篇
综合类   15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肝移植围手术期门静脉栓塞的诊断和处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肝移植围手术期合并门静脉血栓或癌栓的诊断及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0月至2006年1月期间8例施行肝移植的终末期肝病伴门静脉血栓或癌栓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生存情况。结果61例肝移植患者中,8例合并门静脉血栓或癌栓(13.1%),其中Ⅰ级3例,Ⅱ级5例,术前均明确诊断,术中6例行栓子取出,2例行病变段切除,门静脉端端吻合术,术后均给予抗凝治疗。术后6个月存活率为62.5%。结论准确的术前诊断、正确的术式选择和合理的术后治疗对肝移植围手术期门静脉血栓或癌栓的患者有很大意义。  相似文献   
62.
150例胆囊息肉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150例胆囊息肉的临床表现,分类,病理特点,诊断方法、手术指征等问题进行探讨。本组胆固醇性息肉占69.9%,炎性息肉占11.2%,腺瘤性息肉占12.6%,腺肌病占4.2%,早期胆囊癌2例(1.4%)。本组中炎性息肉无1例癌变,而非胆固醇性息肉样病例中有息肉恶变3例,占2.1%。胆囊息肉可有或无临床症状,B超及手术是本病诊断和治疗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63.
X线引导胆道镜治疗胆道狭窄及难取性残留结石45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总结应用数字化X线机引导胆道镜经T管隧道超选择胆道造影方法及对难取性残留结石介入治疗技术的临床价值.方法 在术后保留T管隧道的条件下,通过引入数字化x线机在电视透视下精确引导胆道镜、导丝、导管、取石网篮等对疑难性胆道改变进行超选择性造影,并对胆道术后残留结石及胆道狭窄进行治疗的45病例进行分析.结果 9例Ⅱ~Ⅲ级胆管炎性粘连性狭窄进行了治疗;6例胆总管多发结石短时内顺利取出;25例Ⅱ级、Ⅲ级、Ⅳ级胆管多发难取性结石取出;3例Ⅲ级胆管单发结石因胆道狭窄未能取出;2例Ⅱ级、Ⅲ级胆管多发结石因T管隧道出血结石未能取出.结论 ①该技术对疑难性胆道改变有明确诊断价值;②对肝内胆管炎性粘连、狭窄等复杂性胆道改变进行清洗、气囊扩张或支架等治疗提供了可能性; ③该技术能提高术后胆管残余结石的清除率,减少操作时间,安全性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4.
纤维胆道镜在胆道残余结石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纤维胆道镜在胆道残余结石治疗中的临床应用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对60例肝内外胆管残余结石应用纤维胆道镜治疗术后胆道残余结石的疗效.结果60例患者一次取石成功51例(85.0%),二次取石成功9例(15.0%),击碎最大结石为3.5 cm×2.5 cm×2.0 cm.无胆道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纤维胆道镜治疗术后胆道残余结石能提高术后胆管残余结石的清除率,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5.
小切口胆道探查术联合运用纤维胆道镜治疗胆道结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总结200例小切口胆道探查术联合运用纤维胆道镜治疗胆道结石的临床应用体会.方法:回顾分析200例小切口胆道探查术联合运用纤维胆道镜的临床资料.结果:200例均治愈,切口长度为(5±1)cm,手术时间为(70±20)min,术中失血量为40~100mL,术后平均住院7~9d.术中有18例延长切口,手术完成率为91%,术中结石取净率92·5%.结论:该手术具有小切口胆囊切除术、胆道残余结石率低、无胆道括约肌损伤的优点.  相似文献   
66.
目的:比较精准肝切除与常规肝切除对肝癌患者T细胞亚群变化的影响。方法:将47例肝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行精准肝切除术(精准肝切除组,26例)和常规肝切除术(常规肝切除组,21例)。比较两组主要临床指标,及手术前后外周血CD3~+、CD4~+、CD8~+及CD4~+/CD8~+水平。结果:与常规肝切除组比较,精准肝切除组手术时间延长,但失血量少、住院时间短、术后胆汁漏与腹腔出血发生率低(均P0.05);精准肝切除组术后肝功能指标的变化优于常规肝切除组(均P0.05)。术后7 d,两组CD3~+、CD4~+及CD4~+/CD8~+水平均较术前明显下降,但精准肝切除组下降程度明显小于常规肝切除组(均P0.05),两组CD8~+水平均较术前略有升高(均P0.05);术后14 d,两组各T细胞亚群均恢复至术前水平。结论:精准肝切除在术后免疫功能的保护方面优于常规肝切除,从而有利于肝癌患者肝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67.
背景:目前,各种监测设备已经用于移植肝的早期监测,但没有一种方法能够持续不断的监测移植肝细胞的代谢变化来反映移植肝内部环境的变化情况。 目的:探讨应用多参数系统生物传感器Neurotrend-7持续监测肝细胞代谢,为早期发现移植后肝脏功能不良提供依据。 方法:健康成年雄性日本大耳白兔24只分为3组,对照组(n=4):开腹仅行肝组织埋入氧代谢监测传感器及标本取材后关腹。两个实验组完成兔肝移植后肝内置入多参数监测仪传感器探针,实验1组(n=10)供肝保存时间< 2 h;实验2组(n=4)供肝保存时间> 4 h。移植前及移植后1,3,5 d连续监测肝组织的pH、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变化并测量动脉血PaO2、PaCO2、动脉血气pH值。同时,切取同位点的肝组织行光镜和电镜检查。 结果与结论:实验2组肝组织氧分压显著低于实验1组(P < 0.05),且随时间逐渐下降;肝组织二氧化碳分压各时段高于实验1组(P < 0.05),并且随时间逐渐增高;肝组织pH值较实验1组各时间段更低(P < 0.05),提示肝功能严重不良或移植肝无功能。肝组织氧分压与动脉血PaO2呈正相关,肝组织二氧化碳分压与动脉血PaCO2无明显相关性;肝组织pH与动脉血气pH值也无明显相关性。变化与组织学检查相似。提示,多参数系统生物传感器Neurotrend-7可为早期发现移植后肝脏功能不良,观察其演变规律,指导临床早期预防和治疗,为其在肝脏外科和器官移植领域临床应用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68.
目的总结应用数字化X线机透视下联合纤维胆道镜治疗难取性胆道残余结石的临床经验。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06年1月在我院应用数字化X线机透视下联合纤维胆道镜治疗难取性胆道残余结石的50例肝内外胆管残余结石患者的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0例患者一次取石成功41例(82.0%),二次取石成功9例(18.0%),击碎最大结石为3.5 cm×2.5 cm×2.0 cm。无胆道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数字化X线机透视下联合纤维胆道镜治疗难取性胆道残余结石能提高术后胆管残余结石的清除率,减少操作时间,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9.
目的 总结管状吻合器及多发式直线切割缝合器在消化道重建手术应用中的操作技术、安全性和实用性。方法  96例消化道重建手术运用管状吻合器及直线切割缝合器。结果 各组吻合均 1次成功 ,无手术死亡病例 ,发生吻合口出血 4例 ,占 4.2 % ;3例出现吻合口瘘 ,占 3 .1% ;3例出现吻合口狭窄 ,占 3 .1%。结论 管状吻合器及多发式直线切割缝合器在消化道重建手术应用中具有使用方便、易于掌握 ,吻合效果安全可靠等优点。并发症的发生与吻合器的使用不当有关系  相似文献   
70.
  目的  探讨负载肝癌抗原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联合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CIK)对肝细胞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微环境的影响。  方法  采用手术切除HCC组织制备HCC抗原,采集健康志愿者单个核细胞,诱导并分离出DC,CIK,按是否加入HCC抗原及共培养将细胞分为DC、Ag-Dc、CIK、Ag-DC-CIK四组,流式细胞仪测定各组细胞表型后,ELISA检测IL-6、IL-10及IFN-γ水平;免疫细胞化学SP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表达;RT-PCR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2,MMP-3,MMP-9mRNA表达水平。  结果  负载抗原后DC组CD80及CD86表达阳性率,Ag-DC-CIK组CD3+CD56+、CD8+CD56+双阳性细胞均显著升高(P < 0.05); Ag-DC-CIK组IL-6及IFN-γ浓度显著低于其余各组;而IL-10浓度最高(P < 0.05);Ag-DC-CIK组VEGF及MMP-2、MMP-3、MMP-9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下降(P < 0.05)。  结论  在DC负载自身抗原的基础上,与CIK共培养,可显著增强DC及CIK活性,有效降低HePG2微环境中血管形成,炎症反应及纤维化相关因子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