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2篇
外科学   103篇
综合类   10篇
药学   3篇
肿瘤学   7篇
  2023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腕舟骨骨折是手部常见损伤,多见于青年男性,其中75%为舟骨腰部骨折[1]。新鲜舟骨腰部骨折的治疗多采用经皮螺钉加压固定,但是患者术后常因制动时间长,缺乏及时、有效的康复治疗而出现腕关节僵硬、手指屈伸受限、废用性骨质疏松等,给患者工作、生活带来不便,且术后康复训练目前多为经验性治疗,缺乏生物力学、运动生理学等方面的实验数据支持。本研究通过建立舟骨腰部骨折螺钉固定的有限元分析模型,分别模拟腕中立握拳及腕背伸桡偏两种常见体位,施加较小的载荷,观察舟骨骨折的稳定性,以期科学指导术后的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82.
田光磊 《首都医药》2003,10(18):34-36
1.临床资料 1.1 病史:患者女,35岁。右手掌发现疼痛性肿物8年,加重1年。15年前,病员发现其右手小鱼际皮下有一疼痛性结节,约0.6cm×0.6cm大小,除疼痛和压痛外无其它不适症状,与外伤无关,于所在省医院行手术切除,病理检查为神经纤维瘤。术后疼痛消失,手的感  相似文献   
83.
如何正确辨认颈7神经根是实施健侧颈7神经根移位术的关键,2005-08~2005-10我们在术中遇到颈7神经根及中干缺如2例,现将变异情况分析如下。1病历摘要例1:男,26岁。左臂丛上干不全损伤,行臂丛神经探查松解术,先行锁骨下入路,显露臂丛内外后束及各分支,依次松解后,做锁骨上L型切口,向上显露臂丛,见内外后束向上合成上下干,中干缺如,探查至颈7神经根出孔处,亦未发现颈7神经根,术中经电刺激证实为颈7神经根及中干缺如。  相似文献   
84.
应用微型外固定架治疗第1掌骨基底部骨折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讨应用微型动力型外固定架治疗第1掌骨基底部骨折的方法及疗效,分析其治疗时限、适应证和治疗方法.方法自2002年10月至2004年12月,应用微型外固定架治疗37例不同类型第1掌骨基底部骨折,其中Ⅰ型(Bennett骨折)19例,Ⅱ型(Rolando骨折)10例,Ⅲ型8例.根据受伤时间和骨折类型选择治疗方法.新鲜Ⅰ型骨折主要采取闭合复位外固定架固定,如果骨折欠稳定可加用闭合复位克氏针固定;陈旧骨折可先试行闭合复位外固定架牵引,如果复位失败则行切开复位克氏针加外固定架固定.新鲜Ⅱ型骨折先试行闭合复位外固定架固定,如果对位不佳则行切开复位克氏针加外固定架固定;陈旧骨折则直接行切开复位内固定加用外固定架.新鲜Ⅲ型骨折行闭合复位外固定架固定,陈旧骨折行切开复位外固定架固定.结果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24个月,平均15个月.37例骨折均顺利愈合,闭合复位愈合时间平均为5.5周,切开复位愈合时间平均为7.5周.术后评价疼痛程度、拇指活动度和创伤性关节炎发生率,总优良率为94.6%,术后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疗效满意.结论应用微型外固定架治疗第1掌骨基底部骨折,方法简单、损伤小、复位固定可靠、骨折愈合时间短,可有效降低术后关节疼痛、关节活动受限和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率,是治疗第1掌骨基底部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5.
目的 分析动力型手内在肌功能重建手术的临床疗效和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18例动力型手内在肌功能重建手术的临床结果(其中改良Bunnell法14例,Brand法4例).术后按疗效功能评定标准和Brand手功能评定标准,得出术后疗效的优良率.结果 术后随访时间为2~30个月,18例术后疗效总优良率为33%.结论 动力型手内在肌功能重建术的适应证为单纯尺神经损伤者,其他复合性损伤术后疗效较差.同时应注重移位动力肌的选择、止点缝合张力等问题.  相似文献   
86.
87.
骺桥切除术(epiphyseal bar resection)[1]是一种用于矫正德尔塔骨(delta bone)关节面侧倾并促进其骨干-干骺端纵向生长的手术,始创于1975年,由Carstam和Theander[2]提出。德尔塔骨,又称骺夹骨[3],是一种先天性骨发育畸形,见于手足短管状骨及胫骨,为先天性指(趾)侧弯(clinodactyly)、先天性拇内翻常见病因之一[4-5]。  相似文献   
88.
89.
目的:探讨腕关节骨内腱鞘囊肿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2008年7月至2012年7月,收治18例(20侧)腕关节骨内腱鞘囊肿患者。男5例,女13例,平均33.5岁。月骨11例,舟骨6例,三角骨、大多角骨和小多角骨各1例。主要症状为腕部酸胀不适、疼痛,伴握力下降和活动度降低。X 线平片显示腕骨内圆形或类圆形骨密度减低区,边界清楚,有硬化缘。CT 及 MRI 显示病灶内为液体。均采用病灶刮除+自体松质骨移植术治疗,术后腕关节功能位固定4周。结果18例获3个月至4年的随访,平均15个月。病理证实为腱鞘囊肿者18例。术后疼痛消失10例,减轻7例,3例无缓解。16例握力下降者有14例得到改善。6例术后腕关节屈伸活动度下降。复发1例。术后改良Mayo腕关节评分优10例,良8例,一般2例。结论腕关节骨内腱鞘囊肿是慢性腕关节疼痛原因之一,其确诊需将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术中所见和病理结果相结合,手术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90.
目的:评价限制背伸支具治疗近指间( proximal interphalangeal,PIP )关节背侧骨折脱位的效果。方法2009年9月至2013年9月,对48例PIP关节背侧骨折脱位患者采用阶段性限制背伸支具治疗,随访其远期功能情况,记录关节活动范围。采用TAM 评分进行手指客观运动功能评价,采用 VAS 评分进行主观满意度评价。结果48例均获4~48个月随访,平均18个月。骨折全部愈合;关节复位满意;PIP关节屈曲110°,伸直0°;TAM评分:优48例,优良率100%;VAS主观满意度9.9分。侧方不稳定且开口征<30°的4例,支具治疗后无明显侧方不稳定,开口征<15°,除侧方梭形膨胀外,无其它并发症。结论限制背伸支具治疗PIP关节背侧骨折脱位方法简单,效果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