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1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4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探讨术前渐进性气腹(preoperative progressive pneumoperitoneum,PPP)辅助治疗老年巨大切口疝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采用术前渐进性气腹行术前准备治疗的19例巨大切口疝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气腹前后行腹部CT扫描、肺功能、动脉血气分析检查。主要观察以下指标:(1)PPP情况:气腹天数、完成情况、注入空气量等;(2)气腹前后,疝囊容积、腹腔容积、肺功能指标及动脉血气(PaO2、PaCO2)变化;(3)手术、术后恢复及随访情况。 结果(1)PPP情况:19例患者气腹时间11~18(15.1±1.6)d,18例患者顺利完成人工气腹准备,注入空气总量4 400~7 200(5 910.5±615.4)mL。(2)气腹前后,疝囊容积、腹腔容积、肺功能指标及动脉血气变化:气腹前后,疝囊容积分别为(1 086.7±438.9)mL、(1 275.8±521.4)mL,二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228,P<0.05),PPP后增加(189±255.3)mL;腹腔容积分别为(6 144.0±1 758.4)mL、(8 748.5±2 084.5)mL,二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8.856,P<0.05),PPP后增加(2 604.5±1 322.3)mL;疝囊容积/腹腔容积分别为10.9~28.5(17.8±5.5)%、7.3~24.9(14.7±5.6)%,二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327,P<0.05);气腹后腹腔容积增加量远远大于气腹前疝囊容积。气腹后,FVC、FEV1/FVC%、PEF、MEF75、MEF50、MMEF75/25分别平均下降5.11%、2.45%、3.69%、1.73%、4.55%、6.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595、1.605、0.243、0.663、1.682、1.720,P>0.05);FEV1下降6.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37,P<0.05);PaO2平均下降5.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61,P>0.05);PaCO2平均下降9.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92,P<0.05)。(3)手术、术后恢复及随访情况:19例患者顺利完成手术,17例患者缺损完全关闭,手术时间137~265(173.9±34.7)min。术后无腹腔间隔室综合征、心肺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住院时间4~12(8.1±2.0)d。19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8(13.2±3.5)个月,无1例复发。 结论PPP应用于老年腹壁巨大切口疝患者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2.
背景与目的 切口疝是腹部手术的常见并发症之一,而患者在经历了腹部手术后常有不同程度的腹腔内粘连,分离粘连是切口疝修补过程中不可回避且有相对难度的工作。术前人工渐进性气腹是腹腔镜切口疝修补术中的重要环节,笔者前期发现,通过对比气腹前后的影像学资料,可评估切口疝患者腹腔内状态,有利于手术预判,提高手术精准度,减少手术风险。本文旨在进一步探讨人工气腹结合腹部CT在伴腹腔粘连切口疝患者的腹腔镜修补术中的应用价值,并总结腹腔粘连的类型和分离粘连的手术技巧。方法 回顾性收集分析2019年4月—2020年5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胃肠、疝和腹壁外科行腹腔镜切口疝修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手术录像。通过术前人工气腹前、后腹部CT对比,判断是否存在腹腔粘连。研究者通过手术录像复盘,观察腹腔粘连的分型,总结粘连分离的技巧,记录术中粘连分离时间和并发症,统计观察孔穿刺时副损伤情况,术后并发症与恢复情况。结果 共收集72例行腹腔镜切口疝修补术病例,其中15例术前未建立人工气腹,7例建立人工气腹后术前未复查腹部CT,15例气腹前或气腹后未行疝囊三维CT重建,均予以排除。最终纳入35例患者,均为II型腹壁缺损;复发疝5例;男16例,女19例;年龄(63.26±11.11)岁;体质量指数25.04(23.03~27.34)kg/m2;既往手术术后有腹腔内感染伴切口感染者4例,切口感染者7例;最多手术次数5次。通过人工气腹前、后腹部CT对比,诊断存在腹腔内容物与腹壁粘连者33例(94.29%),无粘连者2例(5.71%)。其中主要粘连物为肠管20例(60.61%),主要粘连物为网膜组织13例(39.39%)。根据粘连的形态可分为:点状粘连,线状粘连,片状粘连及混合型粘连。根据粘连的质地可分为:膜性粘连,瘢痕性粘连及复合型粘连。粘连分离采取层面变峰面,面转化线和点,钝锐结合分离膜性粘连,锐性分离瘢痕性粘连的程序化方法。全组均成功松解分离粘连,分离时间32(4.50~46.50)min。其中5例发生小肠壁浆肌层损伤,予3-0可吸收缝线行浆肌层缝合。在行观察孔穿刺时,均未发生腹腔内脏器损伤。术后1例出现肺部感染,术后恢复排气时间3(2~4)d。结论 术前人工气腹结合腹部CT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腹腔粘连及粘连部位,有利于观察孔布局的选择。根据其形态和性质采取程序化的方法有利于简化腹腔粘连的分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食管裂孔疝患者胃底折叠术后出现吞咽困难的原因及临床处理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月,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食管裂孔疝修补+胃底折叠术后,出现吞咽困难2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吞咽困难出现的原因、时间、处理方式及效果。 结果21例患者中,根据Saeed评分:0分0例、1分2例、2分3例、3分5例、4分11例;出现时间:术后1周内5例、1~2周10例、>2周6例;折叠方式:Nissen折叠15例、Toupet折叠4例、DOR折叠2例;处理方式:药物治疗14例、胃镜下球囊扩张6例、再次手术改折叠1例;所有患者吞咽困难症状均缓解。 结论吞咽困难是胃底折叠术后常见并发症,大部分为轻度、经保守治疗可缓解,一部分中重度吞咽困难需要通过胃镜下扩张,且胃镜下球囊扩张效果明显,球囊扩张失败患者需要再次采取手术改折叠方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腹腔镜内网片(intraperitoneal onlay mesh, IPOM)七步法修补术在创伤性腹壁疝(traumatic abdominal wall hernias, TAWH)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2年10月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胃肠、疝和腹壁外科收治的12例TAWH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手术录像,其中男性9例,女性3例;年龄44~66岁,平均56.5岁;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平均(25.1±3.2)kg/m2,最大缺损长轴57~150mm,平均105.5mm,短轴45~105mm,平均68.5mm。致伤原因:道路交通伤10例,机器挤压伤2例。评价腹腔镜IPOM七步法(即腹腔内松解腹壁粘连后,关闭筋膜缺损并置入补片加强腹壁)修补TAWH的可行性,观察术后复发情况,并结合手术录像分析TAWH的特点、术中和术后并发症、术后恢复情况等。结果 1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腹腔镜IPOM七步法修补术。术前行肉毒素腹横肌注射及渐进性气腹,未发现明显合并疾病。术中无结肠及小肠损伤病例,术后无肠瘘病例。术后恢复排气...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空气置换法"在腹腔镜腹股沟嵌顿疝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横断面的研究方法,收集2016年3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48例行腹腔镜腹股沟嵌顿疝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两组,常规组(主要采用"内拉外推"的方法还纳疝内容物)与置换组(采用单腔尿管经疝环口向疝囊内注入空气,再配合"内拉外推"法还纳疝内容物)。如果无法还纳疝内容物或还纳过程中损伤嵌顿肠管,则中转开放。对比两组还纳疝内容物成功率、还纳时间、疝内容物损伤率及中转开放率。结果:置换组还纳疝内容物成功率(89.3%vs. 60%)高于常规组,还纳时间[(14.64±1.81)min vs.(18.20±1.77)min]短于常规组,疝内容物损伤率(21.4%vs. 50%)、中转开放率(10.7%vs. 40%)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空间置换"协助腹腔镜下还纳嵌顿的腹股沟疝内容物是安全、有效的,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场景式持镜法在腹腔镜腹股沟疝经腹腹膜前修补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1月至2018年7月收治的131例行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场景式持镜的技巧、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近、远期并发症。结果:131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单侧疝手术时间平均(45.1±8.5)min,双侧疝平均(67.7±10.8)min,术中无生殖血管、输精管、腹壁下血管及髂动静脉损伤,术后近期并发症发生率为1.5%(2/131),术后平均住院(1.2±0.8)d。平均随访(13.0±4.8)个月,无慢性腹股沟区疼痛、补片感染、复发病例。结论:场景式持镜法操作简单,可有效缩短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的学习曲线,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正患者女,26岁,体质量48 kg,因"发现上腹壁渐进性增大的肿物20余年"于2017年10月16日就诊于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胃肠、疝和腹壁外科。患者在出生时即发现了腹壁肿物,但不伴有任何不适感,因而没有引起患者及家属足够重视。既往无其他疾病,自诉平素身体健康状况良好。体格检查:上腹壁可触及一大小为6.5 cm×8.0 cm×4.0 cm不可回纳的肿物(图1),其余未发现明显异常。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等大致正常。腹部CT扫描+疝囊容积比重建示:前腹壁可见一缺损,大小约12.0 cm×6.0 cm,肝脏和胆囊疝出;气腹前疝囊、腹腔容积分别为335 ml、5 583 ml(图2、3)。在患者仰卧位、彩超引导、局部麻醉的条件下,采用14 Fr单腔深静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T型切开疝囊在腹腔镜下经腹腔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中游离斜疝巨大疝囊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6年1月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收治并拟行腹腔镜下TAPP的15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巨大腹股沟斜疝患者,用电脑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76例)和研究组(7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游离疝囊,研究组采用T型切开疝囊,并向两侧游离。比较两组的相关临床指标。结果:两组患者在在年龄、体质量指数、发病时间、疝缺损大小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的平均疝囊游离时间(8.3minvs.11.2min)、平均术中出血量(2.1m Lvs.4.3m L)、平均手术时间(47.2minvs.51.3min)均明显减少(均P0.05);两组患者手术后均无复发及补片部位感染,研究组术后血清肿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6%vs.8.1%,P=0.029);两组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在TAPP巨大斜疝疝囊游离中采用T型疝囊切开,能显著缩短游离及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且不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腔镜腹股沟疝技术培训班的临床效果。 方法对参加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胃肠、疝和腹壁外科2018年8月20至24日举办的腹股沟疝腔镜技术培训班的64名学员进行回顾性横断面研究。开展腔镜疝修补时间0~6年,平均手术时间(2.1±1.6)年。对学员培训前、培训结束时及培训3~6个月后前后进行问卷调查学员对培训课程的反馈,培训前及培训后3~6个月的手术表现,并基于Kirkpatrick's四级培训评估模型对结果进行分析。腹股沟疝腔镜技术培训班包括腔镜基础技能培训、腹股沟疝手术相关理论授课及手术演示。 结果有64.5%学员对培训课程表示满意。培训后3个月发出调查问卷64份,回收39份,回答率约39/64(60.9%)。回复的学员中,培训前23名有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经验,10名有腹腔镜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TEP)经验,6名是初学者。其中,有TAPP经验的学员中,每一步骤平均自信心得分从培训前的(3.23±0.94)分提高到(3.73±0.6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TEP经验的10名学员中,每一步骤平均自信心得分从(2.99±0.84)分提高到(3.76±0.5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初发单侧腹股沟疝为例,TAPP手术时间从培训前的97.6 min减少到培训后76.3 min,TEP手术时间从培训前102.0 min减少到培训后76.5 min(P<0.05);TAPP手术出血量从培训前13.9 ml减少到培训后7.7 ml,TEP手术出血量从培训前17.0 ml减少到培训后8.4 ml,学员手术表现得到明显提升(P<0.05)。在6名初学者中,有4名已开展TAPP,2名仍未开展TAPP或TEP。 结论开展腹腔镜腹股沟疝手术前参加规范化的腔镜腹股沟疝技术培训课程非常重要,通过参加腹腔镜腹股沟疝技术培训班可以明显提升医师的手术水平。  相似文献   
20.
正负压封闭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可有效地处理大网孔尤其是单丝编制补片的感染。然而,商品化VSD套装价格昂贵,限制了其在广大基层医院的应用。鉴于此,笔者团队按照VSD的基本原理,使用医院中普通常规材料自制VSD装置,并与商品化VSD套装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以2012年1月至2015年7月中山大学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