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3篇
特种医学   19篇
外科学   42篇
综合类   5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张超  阮狄克  李景云  王鹏建   《实用骨科杂志》2005,11(4):380-380,384
血友病合并假性囊瘤(haemophilic pseudotumour)是血友病一种少见而严重的并发症。此类患者往往因为疼痛、肢体功能障碍甚至病理骨折而在骨科或普通外科就医。多数外科医生对此症缺乏足够的认识,极易出现误诊。我科在半年内连续接诊2例血友病合并假性囊瘤的患者,首例误诊后手术,患者术后出现出血性休克,1周内不得不连续接受4次手术。在充分吸取该例教训下,使第2例患者得到及时正确的诊断,避免了盲目手术下可能出现的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62.
脊柱骨折再手术原因及疗效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分析脊柱骨折再次手术翻修的原因及疗效相关因素。随着脊柱创伤手术在基层医院的开展和普及,部分没有得到完善治疗的病例因为各种原因不得不再次进行翻修手术。本科自2000年1月~2003年12月收治外院手术治疗后失败的脊柱损伤患者19例,进行了再次手术翻修并平均随访3.5年,对再手术原因及疗效分析作初步探讨。[方法]19例脊柱骨折再手术患者,平均随访3.5年,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随访观察患者感觉、运动功能恢复、疼痛、生活质量及对再次手术的个人评价。[结果]减压不充分以及内固定物的不当使用是再次手术翻修的主要原因。不完全截瘫患者再手术后肌力均得到一级以上恢复,然而再手术前神经功能为FrankelA级患者术后肢体运动功能无明显改善。17(89%)例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对疗效表示满意。[结论]良好的脊柱外科技术和正确应用内固定是治疗脊柱骨折的重要因素,对于正确选择适应证的病例,再次手术翻修能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3.
病人,女,73岁。1998年4月出现左上臂远端伸侧肿痛,逐月加重,静滴“头孢”、“青霉素”等无明确疗效。同年8月肘部伸侧出现一小的囊性包块,伴明显疼痛。9月1日B超引导下穿刺抽液,上臂远端为“脓性液体”,鹰嘴部为“淡红色液体”,细菌培养均阴性。次日上臂再度出现肿胀,1周后按“左上臂软组织囊肿”收入院。行双上臂拍片及胸片检查后于9月11日手术;术后更改诊断为“左上臂脓肿”。抗炎治疗并给予伤121开放换药,两周后闭合伤口。  相似文献   
64.
1临床资料病例,男性,30岁,左上肢被木料砸伤后疼痛,功能障碍,上臂骨质外露.在当地医院行肱骨拍片示“左肱骨远端粉碎骨折”.急行伤口包扎,上肢石膏托简单外固定,于伤后18h转至我院.查体:神志清楚,脉搏84次/分,血压14/10 kPa.左上肢长臂石膏托固定.拆除石膏后见整个上肢肿胀明显,皮肤表面有散在的张力水泡且部分已有破溃.上臂远端前  相似文献   
65.
骨筋膜间室综合征17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骨科从1976年至1988年收治17例骨筋膜间室综合征病人,其中男14例,女3例年龄11~64岁.前臂5例、手部2例、小腿8例、大腿和小腿同时受累2例.病因:外伤13例、一氧化碳中毒3例,外伤后感染1例.合并骨折9例、大血管伤4例,颅脑伤1例,肾衰3例,伤后就诊时间4小时~10天,伤后确诊时间4小时~13天,受伤到手术减压的时间5小时~10天6小时.行深筋膜减压手术者13例,截肢3例,高压氧治疗1例.术中发现有肌肉坏死者12例.术后仅5例无肢体功能障碍,余12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66.
67.
膝关节僵直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我们采用伸膝装置粘连松解、硅胶膜置入及术后应用下肢功能康复机活动膝关节防止粘连,治疗膝关节僵直,临床效果满意.31例患者,年龄20~58岁,平均31岁.骨折25例,感染4例,滑膜病变2例,术后平均随访15个月,术后膝关节屈曲平均改善86.1°.我们认为在松解创面之间置入硅胶膜;术后尽早进行有效的膝关节活动;慎重、适当的进行股直肌延长和术前进行膝前皮肤扩张,对提高疗效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8.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融合对相邻节段有无影响。方法:采用6具成人新鲜颈椎标本(C2~T1),在M偈脊柱三维运动系统上先后测量C5/6融合前后其上下相邻节段在前屈、后伸、侧弯及旋转时的椎间运动范围(ROM)。临床随访2000年3月~2004年12月连续诊治的58例行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的患者(其中脊髓型颈椎病45例,颈椎间盘突出症6例,颈椎创伤7例),对比分析融合前后上下相邻节段椎间高度的变化及临床疗效(JOA)。相同节段融合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在载荷控制的屈伸、侧弯条件下,融合后上下相邻节段椎间ROM与融合前比较无显著变化(P〉0.05);在位移控制模式下的旋转运动中,融合后上下相邻节段椎间ROM与融合前比较显著性增大(P〈0.05)。临床平均随访28个月,随访时X线测量融合上下相邻节段椎间高度与融合前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JOA评分较术前显著性提高(P〈0.05)。结论:在载荷控制的条件下颈椎前路融合不会直接导致相邻节段出现运动范围的增加,临床上如患者术后试图保持术前的运动范围(如同生物力学试验条件下的位移控制模式)则可能会加速相邻节段的退变过程。  相似文献   
69.
王鹏建  王德利  丁宇  李威  季伟 《实用骨科杂志》2012,18(4):309-311,320
目的比较Gamma3钉与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screw,DHS)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1年3月分别采用闭合复位Gamma3钉或DHS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89例,其中DHS内固定51例(DHS组),Gamma3钉内固定38例(Gamma3钉组)。病例选择时排除病理性骨折及严重多发伤。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术中失血量、术后骨折复位丢失、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关节功能恢复的情况。结果术后随访6~12个月,平均10.4个月,无骨折不愈合。两组相比在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及髋关节功能恢复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amma3钉组骨折愈合时间较DHS组延长但术后骨折复位丢失少。结论 DHS和Gamma3钉内固定治疗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可获得同样的疗效,但对于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Gamma3钉内固定能有效减少骨折复位丢失,降低术后髋内翻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0.
动力髋螺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7,自引:5,他引:7  
目的:分析动力髋螺钉钢板系统(dynamic hip screw,DHS)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并发症及其原因。方法:2002年1月至2007年12月69例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DHS治疗,男27例,女42例;年龄53-96岁,平均72.9岁;按照Evans骨折分型:Ⅰ型10例,Ⅱ型21例,Ⅲ型22例,Ⅳ型16例。术前已明确诊断的各种内科系统伴随症的51例(73.9%),观察分析其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57例出院后通过门诊及电话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70个月,平均41个月。围手术期发生全身系统并发症17例,死亡4例;手术局部相关并发症12人18例次。其中包括滑动髋螺钉松动后退4例、拉力螺钉穿破股骨头3例、钢板断裂1例;髋内翻5例;深部组织感染再次手术取出内固定1例;伤口愈合不良2例,骨折延迟愈合2例。结论:不稳定性粗隆间骨折应用DHS内固定失败的发生率较高,不应作为治疗首选。应根据骨折分型,结合老年患者骨质疏松情况,选择适当的术式,充分重视高龄患者系统性疾病的预防和监护,可以提高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并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