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4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7篇
基础医学   64篇
临床医学   31篇
内科学   93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22篇
外科学   17篇
综合类   176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23篇
中国医学   10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4篇
  198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哮喘是一种慢性呼吸道疾病,一旦发作,来势汹汹,也许前一刻还活蹦乱跳,下一刻就病倒在床。据初步统计,目前世界上约有1亿多人患哮喘,哮喘死亡率高达万分之三点六七,在疾病死亡率中位居第一。因此,人们应高度重视哮喘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12.
目前尽管发现参与气道高反应性形成的介质较多,但唯有血小板活化因子(PAF)能造成实验动物和部分人的气道反应性持续升高。本文综述了PAF 在哮喘气道高反应性形成中的作用、作用机理以及PAF 拮抗剂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小鼠实验性结肠炎的临床和病理特征,以便于指导选择合适的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小鼠模型。方法予3%DSS溶液喂饲野生型C57BL/6成年小鼠诱导急性结肠炎模型,分别于第0天、第3天、第5天、第7天和第10天麻醉处死小鼠,取结肠观察不同时期结肠病理学特征,造模过程中连续观察并记录小鼠体质量、大便和死亡情况。结果小鼠造模第3天开始出现粪便潜血,第5天开始出现血便,第10天开始出现死亡小鼠,死亡率为30%。DSS诱导小鼠急性结肠炎模型疾病活动指数第3天后与饮用纯净水的小鼠比较明显增高(P0.05)。小鼠结肠炎造模第3天黏膜上皮细胞开始逐渐丧失,第7~10天最为严重;隐窝结构的紊乱从第3天开始发生,第7天出现固有层塌陷;炎性细胞浸润从第3天开始数量逐渐增加,第10天最为严重。DSS诱导小鼠急性结肠炎模型结肠组织病理评分第5天后与饮用纯净水的小鼠比较明显增高(P0.05)。结论 3%DSS诱导野生型C57BL/6成年小鼠急性结肠炎模型可用于UC的实验研究,第3天出现明显的炎症表现,第7天模型较理想,小鼠死亡少。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277例弥漫性实质性肺疾病住院患者死亡的影响因素.方法 本院呼吸内科弥漫性实质性肺疾病(DPLD)的病例依据病因分为结缔组织疾病相关DPLD组(CTD-IP)、其他已知病因DPLD组和特发性间质性肺炎(IIPS)组,每组按预后情况分又为非死亡组和死亡组两个亚组,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进行风险因素回顾性分析.结果 IIPS组死亡亚组年龄平均、基础疾病患病率及CRP、ALT、AST指标高于非死亡组,CTD-IP组死亡亚组的CRP、WBC、AST指标高于非死亡组,其他病因组两亚组的病因构成提示有统计学差异,其死亡亚组CRP、PT、APTT、ALT、AST高于非死亡组.将上述各组指标进行曲线分析,AUC大于0.7指标作为死亡风险预测指标,并计算出其截断点作为最佳诊断阈值纳入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IIPS组中CRP >40(mg/L)和年龄>70(岁)、CTD-IP中CRP >40(mg/L)、其他组中CRP> 50(mg/L)为独立死亡危险因素.结论 CRP升高、高龄及药物继发性DPLD是弥漫性实质性肺疾病患者住院死亡的危险因素,其中前者是DPLD患者的共同危险因素,而后两者分别是IIPS组和其他病因组的独立危险因素.上述因素在用于预测不同类型DPLD患者死亡风险中需区别分析.  相似文献   
15.
重庆市4家医院173例患者哮喘治疗状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晓明  黄英  顾顺华  罗康玲  林科雄  王长征 《重庆医学》2007,36(13):1301-1302,1305
目的 调查重庆地区哮喘患者治疗状态.方法 对重庆市4家医院2006年1~4月期间就诊的173例(成人107例,儿童66例)哮喘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1)受访的成人患者中近一半为重度持续哮喘;而大部分儿童患者为间歇发作哮喘.一半以上的患者曾因重度哮喘急性发作而住院治疗,因此误工、误学.无论成人还是儿童哮喘仍远未达到全球哮喘防治指南(GINA)颁布的哮喘控制目标.(2)在对疾病的认知方面,过半数的患者认为哮喘是慢性病,应该长期治疗.但大多数哮喘患者仍不能首选吸入激素(ICS)治疗,规律用药者则更少.(3)在哮喘教育管理方面,多数医生(70.5%)能告诉患者ICS的使用方法并做示范,儿科医生做得更好.(4)近一半的患者几乎每天有症状,因哮喘发作需住院治疗的比例达60.8%;同6年前相比,将氨茶碱作为主要治疗药物的患者明显减少(47.39% vs 100%),使用ICS的患者增多(58.9% vs 37.5%).结论 重庆地区哮喘的控制情况仍不理想,还需要呼吸内科等相关科室的医务工作者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提高全民对哮喘疾病的知晓,改善哮喘患者的治疗、教育和管理,使更多的哮喘患者获得良好的疾病控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哮喘豚鼠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及白介素-5(IL-5)、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mRNA的表达。方法实验分为哮喘组和对照组,各15只豚鼠。采用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豚鼠外周血淋巴细胞IL-5、GM-CSFmRNA的表达。结果哮喘组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率为(3.50±1.00)%,对照组为(6.80±1.50)%,哮喘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哮喘组IL-5、CM-CSFmRNA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8.00±6.00)%和(49.00±4.00)%,对照组分别为(30.00±2.00)%和(24.00±2.00)%,哮喘组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哮喘豚鼠外周血淋巴细胞IL-5、GM-CSFmRNA的高表达,可能与淋巴细胞被激活、凋亡 受抑制,从而分泌细胞因子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胰腺癌组织中微皿管密度(MVD)和淋巴管密度(LVD)的变化、与胰腺癌临床病理的联系及相互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应用CD34检测41例胰腺导管腺癌患者配对癌组织和正常胰腺组织中MVD的表达情况,应用D2—40检测配对癌组织、癌旁组织及正常胰腺组织中LVD的表达情况,分析MVD和LVD与肿瘤分化程度、分期和淋巴转移间的相关性以及癌组织MVD与癌旁组织LVD表达之间的关系。结果:癌组织及正常胰腺组织MVD分别为46585±16,935和11.100±4.03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癌组织、癌旁及正常胰腺组织LVD分别为11.244±4.800、15.829±7.470和13.512±5.139;其中癌旁组织与正常胰腺组织LV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0),癌旁组织与癌组织的LV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胰腺癌组织MVD与癌旁组织LVD间存在相关性(P=0.025〈0.05)。结论:胰腺导管腺癌组织中MVD及LVD与肿瘤分化程度、病理分期及淋巴转移相关;胰腺癌组织内MVD与癌旁组织LVD间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哮喘嗜酸细胞炎症中的作用。方法 建立哮喘豚鼠实验模型,用雷公藤处理,观察肺组织Eos密度,斑点分子杂交检测支气管肺组织GM-CSF mRNA含量。结果 哮喘组肺组织Eos浸润密度增加,GM-CSF mRNA表达水平增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雷公藤处理后mRNA表达显著降低,但Eos浸润密度减少不明显。结论 GM-CSF mRNA表达增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深入研究咳嗽变异性哮喘(CVA)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治疗反应对临床诊断的意义,提高对CVA的诊治水平.方法 2009年10月到2010年8月期间在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门诊及涪陵中心医院就诊诊断为慢性咳嗽,并且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拟诊为CVA的患者,记录其咳嗽的临床特点、伴随症状和咽部体征.并给予沙美特罗/氟替卡松干粉...  相似文献   
20.
目的Beckman Coulter LH755血液分析仪显示的形态学可疑警示信息结合国际血细胞复检规则中相应条款,探讨其用于初诊白血病筛查的价值,为制定本室血细胞复检规则提供依据。方法1984例患者标本分为初诊非白血病组(1832例),初诊白血病组(73例)和复诊组(79例),所有标本同时进行仪器分析和手工白细胞分类及细胞形态观察,参照国际复检规则,对初诊非白血病组和A血病组标本涉及的国际血细胞可疑警示条款进行评价,观察白血病和非白血病患者治疗前后变化;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观察其对初诊白血病筛查的价值。结果本组初诊病例724例涉及可疑警示条款,其中非白血病组655例,白血病组69例,46例髓系白血病均涉及可疑警示条款,且显微镜镜检阳性;其中条款34(左移报警)和37(原始细胞报警),敏感性和阳性预期值均较高,条款30[血小板(PLT)聚集报警],31(PLT报警)和35[不典型和(或)变异Lym]阳性预期值较低;治疗后患者检出假阴性病例28例,其中8例检出原始细胞,这些标本均来自于白血病治疗后患者(28.57%,8/28);采用ROC曲线分析,条款37(原始细胞报警)对初诊白血病价值最高(AUC=0.821),其次为条款34(左移报警),32(IG报警),26(白细胞结果不可靠)和35[不典型和(或)变异Lym],而条款30(PLT聚集报警)和31(PLT报警)诊断价值较小。结论参照国际血细胞复检可疑警示条款对于初诊白血病筛查有重要价值,白血病患者治疗后细胞形态更为多样和复杂,仪器示警不能直接提供血细胞形态变化的确切信息,需进一步用显微镜镜检血涂片进行核实;当标本涉及条款37(原始细胞报警)时应予以显微镜镜检,以排除白血病可能,涉及条款26(白细胞结果不可靠),32(IG报警),34(左移报警),35[不典型和(或)变异Lym]时也应引起重视,以免造成漏诊和误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